蒼涼的背影

蒼涼的背影

《蒼涼的背影》張實著,由商務印書館於2010年5月1日出版。本書《前編光緒十五年》結合典型歷史事例具體闡述光緒中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及有關國際背景。《本編荊天棘地千秋業》以原始檔案資料為依據,採用考證、敘述、論說等方式,全面翔實地展現張之洞創辦鋼鐵工業的全過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前編 光緒十五年》結合典型歷史事例具體闡述光緒中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及有關國際背景。《本編 荊天棘地千秋業》以原始檔案資料為依據,採用考證、敘述、論說等方式,全面翔實地展現張之洞創辦鋼鐵工業的全過程。同時,實事求是地考證了百年來備受非議的購爐、選址、質量、效益等問題的由來及真相,以一家之言對評價張之洞這一事業直抒己見;並通過這一過程,揭示他與慈禧、李鴻章、盛宣懷、翁同、劉坤一等人複雜而微妙的關係,揭露晚清政局中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從一個側面揭示洋務運動的局限性及其必然的命運。”

作者簡介

張實,編審。原名紹賢,筆名余叔牛、紹延等、1937年生,祖籍湖北鄂州市。195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做過大學教師、文化教育機關於部,六十年代初開始業餘寫作。曾任黃石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兼黃石市文聯主席、黨組書記、湖北省作協理事,並結合實際工作研究地方經濟、歷史、文化。其參與策劃的電視劇《總督張之洞》獲五個一程獎。

目錄

前編 光緒十五年
第一章 皇權交接的敏感時期
大清門抬進了慈禧的內侄女/大婚的開銷相當於漢陽鐵廠的
投資/太后真的會歸政嗎?/ 絕不能容忍出現另一個太上皇/
籌建鐵廠與興修頤和園不期而遇/他們正在把大清帝國推向
一場新的災難
第二章 自強三十年未自強
龍旗飄揚的艦隊/ 前所未有的一個新衙門 / 胡林翼見洋船而嘔血 / 從強兵到富國 / 打開了傳統文化之外的一個新天地/
第一次海軍夢的破滅/ 從未止息的廟堂之爭/ 西學與中學結合的獨特模式/ 時代呼喚著巨人,上台的卻是侏儒/
清王朝還能撐多久?/
第三章 體制性的腐敗病入膏肓
一條灰色的官場“食物鏈”/張之洞裁革的廣東州縣的規費負擔/ 陋規的最後承擔者/為什麼有的官員害怕進京/ 8000個和尚盯著19碗稀粥/ 官職七折八扣大拍賣/“戶部員外補缺一千年/“部費”種種/“投金暮夜,亦有等差”/ 清朝亡於方家園
第四章 財政:淺淺的溪流養不了大魚
嚴重危機中的略有盈餘/ 理財能手“丹翁”的紅與黑 / 漢陽鐵廠生不逢時/ 州縣官平衡收支的奧秘/ 曾國藩向朝廷伸手
要權/ 李鴻章的小金庫富可敵國 / 張之洞在湖北能控制多少財力?/ 淺淺的溪流養不了大魚
第五章 思想先行者的探索:從洋務到變法
馮桂芬:“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先驅/ 郭嵩燾:“當先
究其國政軍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王 韜:“蓋洋務之要,
首在借法自強”/ 薛福成:“西國所以坐致富強者,全在養民教民上用功” / 鄭觀應:“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 康有為:布衣上書,倡言變法
第六章 朝堂爭論的焦點:中國要不要鐵路?
火燒太和門再次引起爭論/ 蒸汽機和鐵路的完美結合/外國人
的試探及吳淞鐵路的命運/ 一場以洋務派失敗告終的爭論/
一條悄悄試辦的鐵路/ 反對借洋債修鐵路的浪潮/ 鐵路延伸到天津/ 津通鐵路之爭及一位主角的出場/“軌道平鋪瀛秀園”
第七章 冶鐵業陷入絕境:手工生產方式遇到了舶來品
張之洞:“民間競用洋鐵,而土鐵遂至滯銷”/ 鐵礦石在美國是怎樣變成鋼軌的?/山西鳳台縣的冶鐵作坊/ 手工生產方式遇到了舶來品/中國古代冶鐵業的輝煌/ 洋務運動搞的是無米之炊/青溪鐵廠之謎
本編 “荊天棘地”千秋業
第八章 皇太后的門生
知遇之恩/ 立嗣風波/ 為東鄉案平反/ 修改條約 嚴懲崇厚/ 清流主將/ 庚辰午門案/ 治晉興革/ 南疆抗法/ 轉向洋務/ 緊急關頭,慈禧最信任的人並非張之洞
第九章 決策內幕(上):李鴻章與張之洞的一段糾葛李鴻章為停辦津通路蹩了一肚子氣/張之洞:剃頭挑子一頭熱/把創建鋼鐵廠提上了議事日程 / 張之洞:“愚公移山,有志竟成!”/ 奕�拍板:“大冶下手,自是正辦”/ 四方協商:鐵廠移鄂/ 笑到最後的是李鴻章 / 李鴻章:黃鶴樓上看翻船 第十章 決策內幕(下):張之洞與盛宣懷的分歧 耀眼而又炙手可熱的盛宣懷 / 盛宣懷:勘查大冶鐵礦/ 盛宣 懷主動找上門來/ 張之洞向盛宣懷諮詢請教 / 張之洞“提 倡”,盛宣懷“贊襄”?/ 盛宣懷自說自話/ 張之洞:低調冷 處理 / 利國驛礦是個“爛尾樓”/ 溯江而上,還是沿江而下? / 張之洞亮出了他的底牌 / 盛宣懷與張之洞討價還價
第十一章 鐵山運道:黃河以南的第一條鐵路
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的大冶鐵礦/ 喧賓奪主的工程預算/ 鐵山運道:有意地含糊其詞 / 水路、陸路運輸之爭/ 鐵山運道勝利竣工 / 大冶鐵礦順利投產/黃河以南的第一條鐵路 / 外電報導中的鐵山運道 / 抗日戰爭時期的厄運 /融入全國鐵路網 /
第十二章 百年冤案:張之洞訂購煉鋼爐的真相
正式籌辦前的醞釀過程 / 與劉瑞芬聯繫訂購煉鋼鐵設備的經過 /“爐須兼能煉有磷者”/ 積極籌辦化學學堂/ 派人四出探礦取樣並建立化驗基地 / 向薛福成通報鐵礦磷硫含量 / 葉景葵關於張之洞購爐的記載不可信 / 李維格歸咎於張之洞的三部曲
第十三章 在煤的困擾背後
踏遍青山:張之洞尋找煤礦之年/ 從兩條腿走路到三管齊下/ 當陽煤礦:量少運艱,不宜機器開採 / 重點開發王三石和馬鞍山 / 毀滅性的一擊:水淹五三石 / 馬鞍山煤礦:從屑多質脆到灰多磺重 / 萍煤雖好,路遠難運,質量難保 / 根本問題是中國近代煤炭工業發展滯後
第十四章 張之洞為什麼不把鐵廠建在黃石港?
近代鋼鐵工業史上第一人/ 高規格的湖北鐵政局/ 選擇廠址的第一次交鋒/選擇廠址的第二次交鋒/ 選中了漢陽大別山下/ 選擇廠址的第三次交鋒/ 關於選址的評價有了新變化 ./ “大冶江邊無適宜之地”是不是實情?/一個當地人說說“大冶沿江”的地貌/ 設廠省城緣於發展武漢的綜合思考/設廠漢陽也是出於張之洞自保的需要/ 張之洞致死耿耿於懷的報銷公案/
與翁同�的恩恩怨怨 / 張之洞的預見之明
第十五章 銀子從何而來?
漢陽鐵廠花了多少銀子?/“闈姓”捐款落了空 / 再一次嚴重觸犯了戶部/背上了獨自辦鋼鐵的十字架 / “平地為山” / 劃抵:落實戶部撥款 /追加預算,本省騰挪 / 費盡心機,在李鴻章那裡討了一場沒趣 / 老佛爺壽誕的“慶典緊要”/“斷不敢請撥部款”/ 老佛爺壽誕花了700萬 /
第十六章 大參案:徐致祥、劉坤一和李瀚章
有人奏疆臣辜恩負職/ 徐致祥“以怨報德”/ 又一樁抄襲案/徐致祥其人 / 槍打“洋務”的出頭鳥 / 劉坤一與張之洞有一筆老賬 / 劉坤一的信和調查結論 /李瀚章的另一份調查報告
第十七章 民間的風波
武昌縣西山事件:“風水難避”/ 額公橋事件:對變革的疑慮和恐懼 / 李家坊事件:地頭蛇與宗族勢力/ 萍鄉揭帖事件:抵制洋人、抵制機器 / 萍鄉縣如何應對突發事件?
第十八章 歲在甲午: 建成與試生產
漢陽鐵廠建成/領先亞洲,震驚世界/“工程艱巨,實為罕有/ 最難的兩件事 / 提供一個參照系/ 日軍挑起戰火,漢陽爐火難以為繼 /試生產階段增加了大量用款 / 無法籌集到百萬生產資金
第十九章 四面楚歌 山窮水盡
馬關條約 創巨痛深 / 皇上提出要“招商承辦”/ 劉坤一擊中了張之洞的軟肋 / 責打工人引起鐵廠罷工/ 走了白乃富,來了培德 / 大爐不開,“是死證矣!”/遵旨通盤籌劃:逐條駁斥劉坤一/ 先填平江南籌防局的窟窿 / 轉一個圈子,再向戶部要銀子/ 對招商承辦的初步回應 / 與翁同�刻意修好/
債台高築,山窮水盡
第二十章 銷售:枉費心機成畫餅
呼籲合力維持,以暢地產/ 張之洞的角色轉換/ 關東路用軌的拉鋸戰/ 張之洞再次無功而返/ 軌價之爭 / 李鴻章堅持一毛不拔/ 北洋的鋼材“無俟外求”/盛宣懷承辦鐵廠的先決條件/試圖從海外尋找銷路 / 慘不忍聞的銷售實績 / 近代化途徑的選擇
第二十一章 質量:一個流傳百年的彌天大謊
大冶鐵礦早期礦石按照成份分為不同的型號 / 日本長期從大冶鐵礦攫取優質低磷礦石/ 萍鄉焦炭含磷高,不宜煉貝鋼 /鐵路洋員為何不用漢廠鋼軌?/ 李維格是始作俑者 / “十餘年未解之難題”是彌天大謊 / 廢棄貝爐是為了保證輸日礦石的質量
第二十二章 招商承辦的前前後後
張之洞最初的打算 / 被擱置的盛宣懷商辦計畫/ 中日戰敗形勢下的另一種考量 /盛宣懷在武漢有一個情報網/ 張之洞徘徊於華洋之間/ 盛宣懷終於伸出了橄欖枝/張之洞的告別之旅/ 峰迴路轉:共同對付不出面的洋人/ 張之洞主動提出由盛宣懷督辦蘆漢路/ 鐵廠招商承辦水到渠成 / 盛宣懷接辦鐵廠是被脅迫的嗎?/ 盛宣懷與張、李關係發生戲劇性變化
第二十三章 啟動城市近代化
武漢的工業化被延誤了三十年 / 武漢工業化的起點 / 漢陽的崛起 / 武漢“洋務經濟特區” / 開發鐵礦啟動了黃石地區的工業化 / 工業化帶動了黃石地區的交通運輸近代化 / 孕
育了黃石地區的城市化
第二十四章 葉景葵《述漢冶萍產生之歷史》不應作為依據
《述漢冶萍產生之歷史》的版本源流/ 葉景葵的記述成為批評張之洞的依據/葉景葵不是創辦漢陽鐵廠的親歷者或見證人/葉景葵何時任漢冶萍公司經理?/《述漢冶萍產生之歷史》記述失實舉證/ 葉景葵的記述不應作為依據
第二十五章 千秋功罪
時代斑駁的投影 /“開闢利源,杜絕外耗”/ 官辦不是張之洞的錯 / 問題不在於個人作風 / 鋼鐵工業需要交通運輸等社會條件的支撐 / 一省之力建不成現代化的鋼鐵工業體系/失去了自我保護的盾牌 / 餵肥了八幡制鐵所,餓死了漢陽鐵廠 / 國民政府重蹈覆轍受到懲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