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廣西梧州市轄縣]

蒼梧[廣西梧州市轄縣]

《蒼梧》是唐代著名詩人胡曾所做的七言絕句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蒼梧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胡曾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有虞龍駕不西還,

空委簫韶洞壑間。

無計得知陵寢處,

愁雲長滿九疑山。

作品注釋

[1]有虞:即有虞氏,指舜帝。

[2]簫韶:古宮庭樂器。

作品賞析

蒼梧,指零陵(今湖南永州)。該詩通過舜帝南巡駕崩蒼梧這一史實的描述,表達了炎黃子孫簫韶猶在、陵寢難尋、祭奠無路的惆悵情懷。後兩句還點明了九疑山之名的來由,即九疑山就是九座相似的山。李白有詩:“九疑聯綿皆相似。”

作者簡介

胡曾,唐代末年詩人,生卒年不詳。邵陽人,考進士不第,有《安定集》十卷,《詠史詩》三卷。
編輯本段廣西地名:蒼梧縣

地區簡介

蒼梧縣位於廣西東部,潯桂兩江匯合地區,環抱桂東中心城市梧州市,“瑤連五嶺,總納三江”,素有“廣西水上門戶”之稱,全縣轄17個鎮、243個行政村,土地面積4273平方公里。2001年末總人口66.5萬人,有耕地3萬公頃,林地34萬公頃。蒼梧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上古為虞舜巡遊之地,秦漢已建立郡縣之制。在當代,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的故鄉。

建置沿革

秦朝縣地屬桂林郡(一說屬南海郡)。漢初趙佗(南越武帝)封其宗人越光為蒼梧王,治廣信。前111年(漢元鼎六年)置廣信縣(今巷梧縣及梧州市全境),縣治廣信城(今梧州市)。前106年(元封五年),置猛陵縣(今人和鎮、嶺腳鎮地),縣治猛陵(今人和鎮孟陵村)。廣信、猛陵兩縣隸蒼梧郡。280年(三國吳天紀四年),由廣信縣分置新寧縣(今大坡鎮、廣平鎮地),縣治大城村(今大坡鎮城村)。同年,由廣信縣分置農城縣(今龍圩鎮、新地鎮);新寧縣改名寧新縣。東晉時農城縣改名遂城縣。廣信、猛陵、遂城、寧新4縣同隸蒼梧郡。到南北朝建制不變。583年(隋代開皇三年),廣信縣更名蒼梧縣。同年撤寧新縣併入蒼梧縣。599年(開皇十九年)遂城縣改名戎城縣。607年(大業三年),撤猛陵縣併入始安郡豪靜縣。蒼梧縣、戎城縣同隸蒼梧郡。蒼梧縣為蒼梧郡治所。621年(唐武帝四年),復置猛陵縣,更名為孟陵縣。孟陵縣、戎城縣隸藤州。901年(光化四年),戎城、孟陵兩縣改隸桂州,蒼梧縣隸梧州,為州治所。到五代建制不變。971年(宋代開寶四年),撤孟陵、戎城兩縣併入蒼梧縣。1071年(熙寧四年),戎城改稱戎圩鎮。巷梧縣隸梧州,為州治所。此後到民國,除隸屬變遷外,蒼梧縣名及建置基本不變。1950年1月10日,蒼梧縣人民政府成立,與梧州市分治,隸梧州專區。1951年隸容縣專區,縣人民政府仍駐梧州市,1952年6月遷龍圩鎮(即戎圩鎮)。1984年2月始隸梧州市。

行政區劃

明代蒼梧縣劃為5廂、5坊、11鄉,並置4個巡檢司,鄉以下設圖。清末蒼梧縣仍設11鄉,編為25圖、1所、255甲。1933年(民國22年),全縣分7區、69鄉(鎮)、721村(街)、7526甲。1947年(民國36年),撤銷區建制,全縣分為37鄉、6鎮、691村(街)、6236甲,沿用至1949年。1950年10月,全縣調整為10個區69個鄉1個鎮。1952年11月,將沙岐、沙頭等17個小鄉劃歸賀縣管轄。1955年1月,原劃歸賀縣的17個鄉中有沙頭等15個小鄉重撥歸蒼梧縣。當年全縣劃為13個區167個鄉1個鎮。1958年8月,將龍新和扶典農業社劃歸梧州市管轄。9月,撤銷大鄉,成立大坡、廣平等9個人民公社,下轄各大隊(原小鄉)。1961年6月,成立5個大區和一個區級鎮,30個公社255個大隊。1971年2月,長洲公社全部和夏郢、旺甫2個公社一部分共12個大隊211個生產隊撥歸梧州市管轄。當年全縣有14個公社,1個鎮。1984年9月,撤銷人民公社體制,公社管委會改稱鄉人民政府,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1988年12月,廣平、大坡等8個鄉改為鎮建制。1993年11月,全縣各鄉全部改為鎮建制。1996年4月,林水鎮與龍圩鎮合併為龍圩鎮。2002年,蒼梧縣人民政府駐龍圩鎮,下轄六堡、旺甫、梨埠、木雙、嶺腳、長發、京南、獅寨、龍圩、夏郢、石橋、沙頭、大坡、廣平、新地、人和、倒水等17個鎮,243個村民委員會,5個居民委員會。

自然條件

蒼梧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資源豐富,年均氣溫21.2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506.9毫米,年均無霜期達331天,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全縣森林蓄積量94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4.3%,是全國科技興林示範縣和八大產脂縣之一;蘊藏著金、鉛、鋅、銅、鐵、鈦、水晶石、重晶石、花崗岩、石灰石等金屬礦和非金屬礦30多種;境內大小河流107條,集雨面積4000平方公里。可開發水利資源15.6萬千瓦,截止2001年,發電裝機容量2.1萬千瓦,為全國初級電氣化縣;爽島民族風情旅遊區、李濟深故居和粵東會館是桂東南的主要旅遊景點;“古鳳荔枝”、“沙頭遲熟荔枝”、“倒水早熟沙田柚”聞名遐邇、“六堡茶”馳名中外。

教育情況

宋代時,蒼梧縣有梧州府學、蒼梧縣學。明清時期有書院10多間,社學、義學20多間,私塾更是遍布城鄉。清末改設學堂,民國初改設學校。1927年(民國16年),全縣有高、初等國小校318所,學生16645人;中學2所。1949年,全縣有國民基礎學校380所,學生28811人;私立國小9所,學生2429人;中學9所,學生2301人。解放後,縣人民政府基本接收使用原有學校和教職工,並加以改造發展。1956年,全縣國小166所,共1116個班,學生40743人;中學5所,共34個班,學生1808人。1969年,蒼梧縣提出“公社辦高中,大隊辦國中”的口號,中學由1968年的5所,增到154所(處)。1976年,中學(含教學點討曾到228所(處),學生26614人。1979年進行整頓。1980年,全縣中學23所,共491個班,在學校學生21582人。此後,中國小教育穩定發展。1990年,全縣有國小236所,教學點457處,共2205個班,學生18769人,教職11269人。中學32所,共353個班,學生18769人,教職11269人。1999年全縣基礎知識教學與基本技能訓練的“兩基’”工作通過自治區驗收達標,2000年獲“全國兩基先進縣”稱號。2001年,全縣國小232所,教學點421處,在校學生8.05萬人,入學率99.82%;中學(含教學點)39所(處),在校學生2.82萬人。中國小教職16461人。義務教育各項指標達到國家“普九”標準。2002年,有國小232所,在校學生8.28萬人;中學39所(處),在校學生3.06萬人。縣境內有自治區、賀州市駐縣中專、技工學校4所。

科技發展

1954年,全縣有專業技術人員56人,1965年增至259人,1978年為1666人。科研試驗主要有農、林、牧、漁幾大產業的品種改良。技術推廣套用等及工業方面的技術改造,醫藥衛生方面的新技術推廣套用。過去,這些科研成果和技術革新都沒有進行鑑定。1980年起實行鑑定登記科度,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職稱評定也逐漸恢復完善。1990年,全縣有專業技術人員5467人,其中高級67人,中級1019人,初級4372人。2001年,全縣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842人,其中高級122人,中級2582人,初級8138人。有各種科研團體21個,會員1808人。1990-2001年,共有55項科研成果獲市級以上獎勵,其中自治區(部)級以上21項,市級34項。申請國家專利11項,獲授權9項。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為44.85%。

文化發展

民間傳統文藝主要有粵劇、採茶戲、鹿兒戲、九山調、木犀舞、鯉魚舞、麒麟白馬舞等。1950年,蒼梧縣成立文化館,設有圖書閱覽室。大坡等12個鄉設立文化站,組織民眾進行各種文體活動。1960年,縣成立電影站,各公社設立放映網點。1965年後各公社先後成立電影隊。1974年,全縣民辦電影隊81個,放映網點400多處,全年放映4470場次,觀眾181.37萬人次。1976年,縣城建立電視差轉台。1983年,各鄉鎮陸續建立電視差轉台。1989年,縣城及夏邦等鄉鎮建衛星地面接收站並開通有線電視。1992年,石橋及附近各鎮的詩詞愛好者組織成立“東安詩社”,有社員300多人,並編印不定期刊物《東安詩刊》。1994年,女子詩詞愛好者自發組織成立“易安詩社”,有社員30人。1995年創刊出版《蒼梧報》。2001年,全縣有縣屬圖書館1個,藏書11萬冊;鎮圖書館17個,藏書共10.9萬冊;村圖書館5個,藏書共1.2萬冊。有劇團1個,電影院(隊)13個。廣播、電視覆蓋率90%以上,有線電視入戶數10000多戶。全縣有文化活動場地2.8萬平方米,有舞廳、歌廳、溜冰場等文化娛樂場所。

醫療衛生

1943年(民國32年),在戎圩鎮設立蒼梧縣衛生院,有戎圩、旺甫、夏郢3個分院,9個鄉衛生所。解放後,蒼梧縣成立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等衛生醫療機構,各鄉鎮成立衛生院。1969年,全縣有衛生醫療機構15個,病床212張,衛生技術人員290人。1990年有衛生醫療機構24個,病床371張,衛生技術人員589人。1999年,縣衛生防疫站被評為“全國縣級一等衛生防疫站”。2001年,縣內有衛生醫療機構28個,其中二等甲級醫院2個,病床658張,衛生技術人員1019人;農村醫療網點410個,鄉村衛生人員958人。
經濟發展
全縣交通方便,郵電通訊發達,水路溯江而上可直通桂、柳、邕,順江而下可直達珠三角和粵港澳,陸路有207、321國道和南梧二級公路在境內經過,梧州飛機場與縣城一水之隔,桂梧和南蒼高速公路在縣城附近交匯。全縣各鎮村已全部開通程控電話、行動電話、國內特快專遞,十分便利。縣城環城一級公路寬暢亮麗,縣城防洪堤可抵禦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已建成現代農業示範園、外向型工業園區和投資60多億元的梧州長洲水利樞紐,全縣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欣欣向榮。
改革開放以來,全縣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1%,財政收入年平均增長17.2%。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3.46億元,財政收入1.51億元。
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被列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農副產品豐富,尤以古鳳荔枝、沙頭遲熟荔枝、倒水早熟沙田袖、六堡茶出名,隨著種植結構的不斷調整,具有較大規模的荔枝、沙田柚、龍眼、黃欖、玉桂、八角等經濟林果生產基地已初步形成,2001年榮獲國家授予“八角之鄉”和“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稱號。
工業基礎較好,截止2001年,全縣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有24家,其中中型企業3家,鈦白粉、松香及深加工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競爭力。“九五”期間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11.4%,2001年達到21.23億元。
基礎設施也日臻完善。“九五”期間,全縣累計投入了資金15億元,進行公路、縣城區防洪堤、農村電網改造、郵電通信、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生態環境、小城鎮等方面的建設,長洲水利樞紐已建成,兩廣高速公路、桂梧高速公路、洛湛鐵路從縣境通過。
蒼梧,作為西部大開發區域最東南位置上的一個縣,享受國家西部開發優惠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及沿海開放政策。全縣人民搶抓機遇,按照“農業立縣,工業立審,二元構建”的戰略構想和“5132”的工作思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創造了突出的建設成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