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鮮萬奴

蒲鮮萬奴(?-1233),女真族,為金朝末年大將。1233年為蒙古所攻殺。

基本信息

蒲鮮萬奴(?-1233)金朝末年大將。女真族。原任金遼東宣撫使。1214年,受金宣宗命,攻伐耶律留哥,戰敗,逃往東京。發動反金叛亂,占領鹹平、東京、瀋州等地,進攻婆速府路(今遼寧東南部,治所在今丹東)、上京城等。十月,自立為天王,國號大真,建年號天泰。1216年十月,蒙古木華黎陷錦州後,歸降蒙古。蒙古軍退後,又叛蒙古自立,東徙曷懶路(今吉林與朝鮮交界處),稱“東夏國王”。1218年,追隨蒙古、高麗軍圍剿喊舍為首的契丹起義軍。此後,割據遼東東部,都南京(今吉林延吉東城子山)。1233年為蒙古所攻殺。

金末元初大真國(俗稱東真國)的創建者。又作女真萬奴﹑完顏萬奴﹑夫合訥等。女真人。初為金朝尚廄局使。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從平章政事仆散揆攻宋。大敗宋皇甫斌軍於溱水(今河南臻頭河)。蒙古成吉思汗南侵﹐他受命為監軍﹐率兵鎮守野狐嶺(今河北萬全北)﹐以遏止蒙古軍南下。金朝為防範契丹人與蒙古結盟﹐令“遼民一戶﹐以二女真戶夾居”﹐從而激起契丹人的反抗。崇慶元年(1212)﹐北邊千戶契丹人耶律留哥聚眾十餘萬於隆安(今吉林農安)反叛﹐自稱都元帥﹐次年﹐自立為遼王﹐後歸降蒙古。宣宗貞佑二年(1214)﹐蒲鮮萬奴為遼東宣撫使﹐奉命攻打耶律留哥﹐被留哥敗於歸仁(今遼寧昌圖縣四面城北)。三年﹐他據鹹平(今遼寧開原老城鎮)﹐叛金自立﹐稱天王﹐國號大真﹐改元天泰。四年﹐受耶律留哥和蒙古軍夾擊﹐兵敗﹐逃于海島。興定二年(1218)﹐他由海島回曷懶路(今朝鮮鹹鏡北道吉州)﹐建都南京(今吉林延吉市城子山古城)﹐改國號為東夏(一說東真之訛)。東夏轄南京﹑恤品和開元三路﹐控制東至海(今日本海)﹐北抵松花江﹐西與留哥領地接壤的大片領土。

金天興二年(1233)﹐蒙古大汗窩闊台命皇子貴由及諸王按赤帶率左翼軍討蒲鮮萬奴﹐蒲鮮萬奴兵敗被殺﹐東夏國亡。立國共十九年。

相關連線

東真國

正稱大真國,又名女真國,東真國系俗名。創建人蒲鮮萬奴,又稱女真萬奴或完顏萬奴,拉施都丁作Tun-chen大石,即東真太師。《元朝秘史》作夫合訥。蒲鮮本為群牧司之名,完顏為賜姓。萬奴又作萬家奴,音訛又作阿奴。
 萬奴初為金尚廄局使,曾隨金將仆散揆攻宋,又與紇石烈執中御蒙古兵於野狐嶺,繼為遼東宣撫使討伐耶律留哥,並受命選精銳屯瀋州、廣寧。金貞三年(1215)叛金自立,稱天王,國號大真,建元天泰,東京諸猛安謀克多起而回響。次年降於蒙古,繼又叛去。勢力所及,西北自上京城(今黑龍江阿城縣白城子),西南至婆速路(今遼寧丹東東北九連城),兼及遼東半島,東南到曷懶路(今朝鮮鹹鏡北道吉州)與恤品路(今蘇聯海邊區烏蘇里斯克)。萬奴前期的政治中心在鹹平(今遼寧開原北老城鎮),故史書又稱他為鹹平宣撫,後撤移至南京(今吉林延吉市的城子山古城)。東真國的官制, 同於金朝,有尚書省左右丞相、都元帥或左右副元帥、宣徽院等官職。軍民按猛安謀克組織,與女真人相同。萬奴之相王澮,字賢佐(一字玄佐),鹹平人,頗有名。
 一般記載,都認為東真國存在十八年(1215~1233),滅亡於窩闊台即位後五年。今所見蒲鮮萬奴有年款的傳世官印也遲至天泰十九年(1233)。但此後直至元世祖至元末年,高麗歷史尚記有與東真交涉事宜二十起;《元史·耶律留哥傳》記留哥之子薛“自庚寅(1230)至丁酉(1237),連征高麗、東夏萬奴國”。東夏為東真之誤(一說東真後改號東夏)。另外與“天泰”官印同出土的,還有“大同”款官印,今所見最遲者為十年七月。此印可能也是東真遺物。據有的學者推測,萬奴被擒後,蒙古仍任命他鎮撫其地,子孫承襲如藩國。此說亦有可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