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甘王朝

蒲甘王朝

蒲甘王朝 - 緬甸封建王朝。緬王阿奴律陀於1044年在蒲甘(今卑謬以北)創建,故名。共歷十五代王。1057年以求取三藏經為名,阿奴律陀攻取孟族首都直通,史稱宗教戰爭。獲得許多巴利文經典和僧俗、工匠3萬人。聘孟人高僧阿羅漢為國師,改革宗教,使上座部(小乘)佛教在蒲甘得以迅速發展。重用俘獲工匠,吸取孟人的先進生產技術來促進手工業的發展。這些都為統一。

蒲甘王朝

正文

緬甸封建王朝。緬王阿奴律陀於1044年在蒲甘(今卑謬以北)創建,故名。共歷十五代王。1057年以求取三藏經為名,阿奴律陀攻取孟族首都直通,史稱宗教戰爭。獲得許多巴利文經典和僧俗、工匠 3萬人。聘孟人高僧阿羅漢為國師,改革宗教,使上座部(小乘)佛教在蒲甘得以迅速發展。重用俘獲工匠,吸取孟人的先進生產技術來促進手工業的發展。這些都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接著,他又轉而西征,控制了阿拉乾北部,東北部的撣人各邦紛紛稱臣納貢,完成了緬甸的第一次統一。

蒲甘王朝蒲甘王朝
鼎盛時期 1077年阿奴律陀歿,子修羅即位。1083年孟人領袖耶曼乾舉兵反叛,並在畢陶他島戰役中大敗緬軍,緬王修羅被殺。正當孟人大軍兵臨城下蒲甘告危之時,阿奴律陀的另一位王子江喜佗在皎克西異軍突起,大敗孟軍,被人民擁戴為王。江喜佗 (1084~1112在位)吸取教訓,採取了對孟人平等團結的政策。按孟人習慣加冕典禮,將其盛況用孟文鐫刻在瑞喜宮佛塔的碑銘上。重用孟人文武大臣,娶孟人公主為妃,並廢除世襲王位制,破例立孟人血統的外孫阿隆悉都繼承其王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孟人與緬人的矛盾。但在廢除世襲王位制上,卻導致了以後在宮廷內部不斷發生因爭奪王位而互相殘殺。阿隆悉都(1112~1167在位)採取了許多進步措施,制訂法典,發展工農業生產,統一全國度量衡,促進商業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勃生成為通往海外各國的重要海港。蒲甘的文化主要表現在宗教建築、佛學經典和碑銘文學的興起,初期碑文多為巴利文和孟文,至緬王那羅波帝悉都(1173~1210在位)時,才普遍使用緬文,促進了緬甸文學的發展。1210年立其幼子醯路彌路為王時,改變了國王總攬大權的體制,把權力分配給由四位王子組成的樞密院(緬名魯道),同國王一起處理國家大事。這一制度一直沿襲到1285年緬甸貢榜王朝滅亡之時。
土地制度與宗教 蒲甘時期的國王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把土地分封給各地稱為“謬沙”的封建主和各級行政官員,由他們向農民徵稅和徵調勞役。各地的封建主必須定期向國王納貢,戰時則向國王提供軍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封建剝削關係。這一封建制度一直延續到1853年敏東改革。蒲甘的歷代統治者篤信佛教,廣建佛塔寺廟,故有“建塔王朝”之稱。佛塔的建築十分宏偉,反映了蒲甘時期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建築藝術和佛教文化的輝煌成就。僧侶領袖在政治上擁有左右國王的大權。寺廟占有大量土地和塔奴,僧侶成為不耕而食的寄生階層。廣建塔寺,勞民傷財,以致民窮財盡,國勢日蹙。
對外關係 蒲甘王朝同今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泰國等鄰國,特別是同中國都建立了友好關係。據緬甸《琉璃宮史》記載,阿奴律陀為求佛牙曾到過中國的雲南大理。而中國史書也記載江喜佗於1106年遣使來中國通好,受到禮遇。元朝忽必烈於1271和1273年兩次遣使至蒲甘勸降,均遭緬王那羅梯訶波帝拒絕,並將來使殺害。1277年緬王又派兵進犯雲南的乾額、金齒等地,忽必烈派兵擊退緬軍,史稱牙嵩羌之戰,並乘勝攻入緬境。1283年元軍再次入侵緬甸,又在江頭城大敗緬軍,緬王棄蒲甘城南逃,史稱“德由披敏”(意為“畏華人而逃之君”)。1285年緬王那羅梯訶波帝遣第達巴茂克高僧出使元朝議和。元廷同意議和,派怯烈出使緬甸,尚未談判,緬王已被其子梯訶都所殺。梯訶都幼子苴繼位,全國騷亂,各地封建主乘外患內亂之機,紛紛獨立(見阿瓦王朝)。勢力強大的撣族三兄弟廢黜苴,奪取了蒲甘政權,蒲甘王朝至此告終。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