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是唐至明代的文化遺產,旅遊勝地。

基本信息

蒲津渡遺址簡介

蒲津渡遺址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西部的黃河之濱,蒲州古城西側。蒲津渡是歷史上的著名古渡口,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西約13公里處的蒲州古城西門外。考古發掘的蒲津渡遺址是唐開元十二年(724年)修建的“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的遺蹟。遺址附近還發現有明代石碑一通和石堤50米。發掘清理出來的蒲津渡遺蹟有鐵牛四尊,各長3.3米,高1.5米,重約50~70噸。每條鐵牛旁各有一鐵人,高約1.9米,重約3噸。南側鐵牛下還發現有鐵板、鐵柱,鐵牛尾部立有鐵制的七星鐵柱7根。
運城蒲津渡遺址運城蒲津渡遺址

蒲津橋始建於公元前541年(魯昭公元年〉,“是黃河上的第一座浮橋"。據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對蒲津橋作了加固和修建。兩岸各鑄鐵牛四尊,以維河橋。牛下有柱連腹,入地丈余。牛旁各有一鐵人,並有鐵山四座,前後柱36根。
蒲津渡遺址出士的唐開元鐵牛,其數目之多、體積之宏(長3一3.3米不等)、份量之重(柱、座計內、輕者45噸,重者可達70噸)、鐵質之優、造型之美、工藝之精、實用價值之大,舉世罕見。對研究唐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橋樑架設、冶煉鑄造以及黃河變遷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有很大的歷史考古價值,實為國寶。
蒲津渡遺址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是古蒲津渡橋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蒲津渡橋曾是橫跨於黃河之上最早、最大的一座牽拉浮橋。據記載,該橋始建於公元前541年(魯昭公元年),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進行加固和修建,在兩岸各鑄鐵牛四尊(被譽為"黃河大鐵牛")、鐵山四座、鐵人4個、七星鐵柱36根等;鐵牛下有齒狀鐵柱連腹,入地丈余,構成古蒲津渡鐵浮橋的"固地錨"。所用鑄鐵耗去了唐代當時年鐵產量的1/4。明時,河水曾幾次襲擊蒲州城,沖斷鐵索。後因黃河東移,開元鐵牛等文物逐被沒入水中、埋入地下。1989年,蒲津渡遺址被發掘,出土時的唐開元鐵牛烏黑髮亮、威武雄壯、栩栩如生,其數目之多、體積之大、份量之重(重者達70餘噸)、造型之美、工藝之精、舉世罕見,被譽為"世界之最",在考古學、橋樑建築、冶煉鑄造、工藝造型、黃河變遷、水文地質等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是世人矚目的國家重要文物,堪稱國之瑰寶

蒲州故城遺址簡介

蒲州故城遺址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西約13公里處,為唐至明朝的遺址。
運城蒲州故城遺址運城蒲州故城遺址

蒲州古城則是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所封中都的所在地,以後金、元、明、清各朝均有重修。唐代蒲州城(外城)周長約5700米,明代蒲州城(內城)周長約5400米。明代蒲州城磚砌城牆保存完好,東、南、西、北四座城門都保存較好。蒲州故城則是唐開元九年(721年)所封中都的所在地,以後金、元、明、清各朝均有重修。唐代蒲州城(外城)周長約5700米,明代蒲州城(內城)周長約5400米。明代蒲州城磚砌城牆保存完好,東、南、西、北四座城門都保存較好,瓮城遺址尚在。城中心的鼓樓台基尚存。
蒲州古城因為保存較好,在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