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藥

蒙藥

蒙藥蒙醫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蒙古族人民長期同疾患作鬥爭的經驗總結,並吸收藏醫、漢醫經驗逐漸形成的。早年蒙古汗國建立前,就有本族的藥劑和療法。蒙古醫學有多種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蒙藥與中藥相似,以草藥為主,是多種草藥研成藥末製成的。治病多用成藥,並總結出飲食療、炙療、罨療,瑟博素療、皮療、溫泉療、針刺放血療、按摩療等方法。蒙古族醫學家和藥學家還寫出一批醫藥著作,如《飲膳正要》、《方海》、《蒙藥正典》、《蒙醫藥選編》、《普濟雜方》。

蒙藥概況

蒙古草原上和森林中生長著豐富多樣的藥用植物,蒙古族人民在同大自然和疾病的鬥爭中,用這些藥用植物來治療疾病和骨折、外傷,積累了不少的藥物學方面的知識。在史料中記載了蒙古地區的特產藥物肉蓯蓉。在六百多年前拉施達丁所著的《史集》中曾經記載成吉思汗以前居住在鄂畢河上游森林裡的“兀刺速惕、帖良古惕和客思的迷這些部落熟悉蒙古藥劑,以用蒙古方法很好地治病聞名於世”的史實。

元代時,隨著國內各兄弟民族間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歐、亞兩州各國之間的頻繁交往,蒙醫藥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藥物方劑方面的知識也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和豐富。內地和國外的一些藥物進入了蒙古地區,蒙古草原的特產肉蓯蓉等藥物也傳送到內地和國外。各地藥物的廣泛交流,也豐富了蒙藥學、方劑學的內容。

16世紀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傳統的古代蒙醫藥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出現了如《方海》《四部甘露》《蒙藥正典》等藥學專著。

1949年以後,在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醫藥政策指導下,蒙醫藥得到了應有的地位。並且跨入了新中國高等教育的行列。在內蒙古醫學院設立了蒙醫專業,並建立了蒙醫學院,從此有了培養蒙醫藥高級人才的基地。制定了《內蒙古蒙藥材標準》《內蒙古蒙成藥標準》,編寫出版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分卷》、部分蒙藥也被編入《中國藥典》(90版)中,從而保證了用藥的質量和療效。也組織力量撰寫出了蒙醫藥專業用統編教材,使高等蒙醫藥教學步入了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的軌道。同時也促進了蒙醫藥學知識理論化、系統化的進程。

用藥理論

主要內容包括:五元、六味、藥力、藥性、藥物功能。

五元:蒙藥學以古代樸素的五元(土、水、火、氣、空)為理論基礎。認為植物發育生長與“五元”有密切的關係。土是植物的基礎,是植物吸養之源,生命之根本。水是植物所需養料的溶媒,也是植物體內運化因子,有滋潤營養植物、促進其生長的作用。火在植物內為能量、動力因子;外界的陽光、溫度,使植物生長成熟。氣在植物內為生化因子,氣具有養育植物、促其生長的作用。空在植物內為間隙因子,是物質形成管腔孔道之因素,外界是一切物體所存在的空羊。

六味:藥物有不同地味道,這些味道,是五元在藥物形成的過程中, 經過複雜作用而造就的,概括起來可分為甘、酸、鹹、苦、辛、澀六種。甘味,在五元中以土、水含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酸味,在五元中以火、土含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鹹味,在五元中以水、火含量為主,其也元素為輔。苦味,在五元中以水、氣含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澀味,在五元中以土、報導含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除單一味道外,還有兩種以上的味結合而產一的“中性味:,以及由於味的轉化、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苦中苦,甘中甘等結合成複雜的“複合味”,儘管變化複雜,仍可歸納於基本六味的範疇之內。藥力:藥物品種雖然繁多,但不外寒熱兩性,即陰性和陽性兩大類型。熱性藥物多生於熱處及向陽處,獲得了充足的陽光,陽性藥物藥力充沛,才有完備的熱性藥力,有昇陽、消食、祛風寒、除痰濕的作用。套用過量則引起頭暈、頭痛、發燒、煩渴等症狀。寒性藥物多生於寒處及陰涼處,獲得充足的月輝,陰性藥物藥物力充沛,才有完備的寒性藥力,有鎮靜安神、健身澤膚、祛瘀、降火的作用。套用過量則引起胃陽衰弱、抽搐等。再據藥物寒熱兩性的程度差異,陰陽二性又分為中間型、複合型等,並有熱中熱、寒中寒、寒、熱、溫、涼等進一步的區別。治療陰性病(寒性疾患),則用陽性藥(溫熱藥);治療陽性病(熱性疾患),則用陰性藥(寒涼藥)。這是一般準則。藥性:藥物的性能或藥理作用,蒙醫用藥的基本原則就是利用蒙性能調整機體內部的“赫依”(氣)、“ 希拉”(火)、“巴達乾”( 體液)的偏盛偏衰。若三者保持平衡和協調,就健康無病,如果三者失去平衡,便會產生各種病變,甚至導致死亡。古人在臨床用藥中,將藥物性能總結為重、脂、寒、鈍、輕、澀、熱、銳等8種。其中,重、脂、二性克制“赫依”病證,寒鈍二性克制“希拉”病證,輕、澀、寒三性生“赫依”(風);熱、銳、脂三性生“希拉”(火);重、脂、寒、鈍四性生“巴達乾”(寒)。故用藥注意超量、長期服用。“赫依”、“希拉”、“巴達乾”為蒙醫的理論核心。

藥物功能:亦稱藥效,有柔、重、溫、脂、固、寒、鈍、涼、和、稀、燥、淡、熱、輕、銳、澀、動等17種。

成藥劑型

蒙成藥 劑型有10種。即 湯劑(煮散)、散劑、 丸劑、膏劑、酒劑、油劑、灰劑、攪合劑、草藥劑及金石合劑。

湯劑(煮散):按著一定 處方研為粗未,備用。煎湯去渣取汗服用,或沸水沏服。湯劑因其中吸收較快。故一些急症及發病初期,多用湯劑治療。一般成人劑量為3~5克,一日3次。

散劑:將藥物按處方配製,碾研成細粉,混合均勻,備用。白開水或調引送服。散劑有內服與外用二種。並有便於服用、攜帶、製作簡便、節約藥材、不易變質等優點。套用較廣,但吸收較湯劑為慢。一般成人劑量為1.5~3克,一日3次。

丸劑:將藥物按處方配齊,粉碎成細粉,混合均勻,以蜜、水或麵糊、藥汁等賦形劑製成藥丸。一般為黃豆或綠豆大小的顆粒,外用 硃砂或銀硃研細粉掛衣、晾乾,貯藏備用。一般套用於慢性、虛弱性的疾病,以及某些疑難重症,此餐,丸劑也包括丹劑,丹劑中有內服、外用兩種。大多為金屬化合物煉製而成,一般用於頑症、痼疾,一般成量為1~3克,一日1~2次。

膏劑:分內服膏劑和外用藥膏兩種,內服膏劑又分流浸膏、浸膏及煎膏劑(膏絲)。外用藥膏分硬膏藥和軟膏藥。如 沙棘膏、文冠木膏、駝蒿膏、泡囊草膏、泡囊草膏、山黃柏膏、 益母膏、牛膽膏、紫膏等。

酒劑:以酒為溶媒,浸取藥材中有效成分,所得的澄水浸出液供內服和處用。此劑多用於體虛, 風濕疼痛及跌打扭傷和慢性病的輔助治療。如菱角酒、沙棘酒、蓯蓉酒、奶酒、骨酒等。

油劑:先將藥材精選,加工炮製處理後,按處方調配、浸煮、濃縮到一定程度,按比例加鮮牛奶溶和,並加一定量的奶油、蜂蜜、庶糖、白糖等,濃縮到無水分,呈現油光澤、紅黑透明或黃黑透明時,即成油劑,密閉於瓷器內貯藏備用。一般用於老人、婦女、體虛者的浮腫、濕痹、腎虛等病症。

灰劑:蒙醫認為寒疾經久不愈則用灰劑治療為上。分為急、中、緩三種配劑,根據病情選擇使用。

攪合劑:按處方調配,研細粉,混合均勻,逐漸加入適量煉蜜、奶油、紅糖、冰糖等,反覆攪合而製成,密閉於瓷器內貯藏備用。此劑分為溫熱、寒涼兩大類型。一般用於慢性、虛弱性疾病,如對婦女及五官科疾病、老年病套用較多,而且服用方便。

草藥劑:草藥劑是蒙醫因地制宜地采野生藥草,將單味或數味藥煎湯服用。或將採回的藥草置於清潔涼爽通風處陰乾,製成粗未,煎湯給患者服用。這種原始的劑型叫做草藥劑。一般用於溫熱病和外感的治療。

金石劑:金石劑亦珍寶劑。它以珍寶類藥物,如金、銀、珍珠、 瑪瑙、玉石、紅珊瑚、松石等以及 金屬礦物類藥物,如赤銅、白錫、鐵寒水石、月石、 金精石、銀精石、水銀、 硫黃、黃丹等為主藥,適當配合動、 植物藥而製成化合劑備用。本劑的特點是毒性較強,藥用量小,藥效特久,吸收較慢,本劑一般不輕易套用。經多次服用一般藥治療無效的頑性惡疾和瘡瘍癰疽等,才考慮用本劑治療。當病症一除,立即停藥,勿多服。

現狀前景

蒙藥種類繁多,資源豐富,且以植物藥為主。據文獻記載,內蒙古分布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總計2351種,其中引種栽培的植物有184種,野生植物共2176種,分屬於133科720屬;野生藥用植物1122種,分屬117科1033種。此外藥用藻類1科2種,菌類24科68種,地衣5科7種,苔蘚11科12種。其中常用藥為104種,最常用藥78種,占全國最常用植物藥的36%。

蒙醫常用藥有450餘種,蒙醫專用260餘種,本區自產藥材占30%。以清熱藥、祛巴達乾藥、抑赫依藥、祛黃水藥物為主。還有驅蟲藥、促使熱疾成型的藥物、殺粘藥、利尿逐水益腎藥、破痞去滯藥、止咳化痰藥、瀉下藥、止瀉藥、滋補強壯藥等17類。

蒙藥中有許多具開發利用價值的資源。如無患子科植物文冠果莖枝,是蒙醫專用藥。經過化學分析,鄧麗嘉予試其含有黃酮類、皂甙、揮髮油、油脂、香豆素、甾醇及糖類,顧維彰等對不同產地的文冠木的成分對比分析,並從文冠木中得到兩種黃酮,即楊梅樹皮素與雙氫槲皮素。黃雅芳等從其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到5種化合物,即雙氫槲取素、雙氫楊梅樹皮素、表兒茶粉、表沒食子兒茶精和一種結構未知的化合物。毛莨科植物北草烏的乾燥葉,顧維彰等從其中分離得烏頭鹼、次烏頭鹼、新烏頭鹼、去氧烏頭鹼及北草烏鹼。漆樹科植物南酸棗的乾燥成熟果實中,鄧麗嘉等從其中得到黃酮、有機酸、甾醇、揮髮油、香豆素、糖和酚性成分。木犀科植物賀蘭山丁香的根中。周長風等經予試得到揮髮油。油脂、甾體、萜體、酚性成分、蒽醌、香豆素、胺基酸、蛋白質及糖類。菊科植物萵苣的種子,鄧麗嘉等從其中得揮髮油、黃酮類、胺基酸、肽蛋白質、酚性成分及糖類。漏蘆的花,經顧維彰等分析,花中含有揮髮油、黃酮類、植物甾醇、三萜類及糖類等。劉國聲報導內蒙古紫草含B、B-二甲基丙烯醯紫草素為1.21%,含量高於紫草等等。又如:廣棗(珠如很芍沙),具有清心火,強心之功效;經其藥理分析,具有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之作用。蒙古山蘿蔔花(胡和�烏達巴拉),具清熱之功效,經藥理研究具有顯著強心作用。山沉香(阿拉善阿嘎如),具抑赫依、清熱、止痛、利呼吸之功效;經現代藥理研究具有一定的抗驚厥作用,對中樞神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並有顯著的鎮痛作用。蓽茇(必必靈)有調理胃火、祛巴達乾赫依、調節體素、滋補強壯、平喘、祛痰、止痛功效;經動物實驗,其揮髮油具有耐缺氧和保護實驗性急性心肌缺血作用。白苣勝其揮髮油有顯著的利尿作用,其總黃酮對心血管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文冠木(僧登)具有清熱消腫、止痛之功效。經研究其總黃酮具有顯著的鎮痛與抗炎作用。另外還有白龍菖菜、芯芭、小檗、紫花高烏頭、金蓮花等。這些資源具有一定的開發利用價值。其中部分資源已開發或正在開發利用。

內蒙古蒙藥最豐富的地區是東部山地,特別是大興安嶺燕北山地,而主要的內蒙古大宗藥材主要分布於廣大草原和荒漠地帶。

據調查和有關資料,內蒙古蘊藏量較大的主要植物藥有:麻黃、甘草、苦豆子、茵陳、苦杏仁、柴胡、側柏、油松、鏇復花、鎖陽、仙鶴草。其次有赤芍、黃芩、苦參、黃精、玉竹、升麻、黃芪、桔梗、益母草、蒼耳、漏蘆花、遠志、葶藶子、枸杞子、秦艽花、卷柏。還有灰蓉、郁李仁、馬勃、硬紫草、香青蘭、草烏、翟麥、鐵線蓮等。另外,還具有一定量的鹿茸、牛黃等動物藥和餘糧土、麥飯石等礦物藥。

蒙藥用植物是內蒙古重要的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這項資源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尋求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的新藥;另一個是利用資源得到最佳經濟效益。在這方面內蒙古多年來作了不少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基礎上探索到一些循之有效的途徑,更進一步開發利用這一生物資源,造福人類便是擺在全體醫藥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

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傳統蒙藥,從中開發新藥

傳統蒙藥都是在長期臨床套用的實踐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並被廣大人民民眾認可,具有一定的療效而無嚴重的毒副作用的藥物。在蒙醫藥基礎理論指導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這些藥物進行研究,經過藥理篩選,可以開發出新型藥物。如:蒙醫用麻黃屬植物的莖枝治療清肝熱、止血、破痞、療傷、消腫等,從其中分離出麻黃苯丙酮,抗心絞痛有顯著療效。蒙藥沙棘具有止咳、祛痰、祛巴達乾,治巴達乾包如病。從中分離出黃酮類化合物,研製成沙棘黃酮片,對抗心律失常,保護急性心肌缺血和防治冠心病具有明顯的療效。烏恩通過藥理研究,從蒙成藥“扎木薩一4湯”古方中,篩選出有明顯療效的降血脂活性成分,並組成新方,命名為“格根”飲片,已廣泛套用於高血脂症患者。顧維彰等,通過對古方“贊丹一3湯”的研究,篩選出了治療心血管系統病的活性成分(廣棗總黃酮等),研製出複方廣棗注射液。劉振國等對古方“阿如拉一3味”的研究,研製成了具有擴張冠狀血管、改善心肌功能等作用的新方“嘎格日一塔布”注射液。內蒙古中蒙醫院對傳統蒙成藥“三普勒一淖日布”和“扎沖一13”進行研究,研製出“偏癱康口服液”和“偏癱康Ⅱ號’注射液,已通過國家“七五”攻關成果鑑定。在蒙成藥治療風濕病的研究中,研製出具有顯著鎮痛作用的“那如注射液”對風濕病具顯著療效。這證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傳統蒙藥,合理開發利用蒙藥材資源,擴大套用範圍,從而取得優質藥品及可觀的經濟效益。

發掘新用途和新部位,進行綜合利用

蒙藥材中有不少品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若在傳統理論指導及實踐基礎上,以現代科學方法及手段進行研究,可以發現重要的新用途或使其效用更加突出,從而開發研製出新型的藥品、擴大功效和藥用部位,如蒙藥材枸杞子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乾燥果實。蒙醫套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品種清楚、質量及規格穩定,產量大,民眾珍視,傳統經驗主要用於清熱、祛惡血。根據蒙醫基礎理論,經過化學分析和藥理研究,開發出了對免疫功能具有促進作用與調節作用,抗衰老作用,降血脂與保肝抗脂肪肝作用、抗癌作用、雌性激素樣作用、造血作用、降壓作用、降血糖作用和生長刺激作用的不同劑型產品;同時以前不做為藥用部位的莖、葉可被利用。這樣充分利用藥材資源,降低產品成本,取得了額外的經濟效益。這些充分說明通過這種途徑,開發利用現有的蒙藥材資源有很大的潛力。

通過成分相似的規律,開發藥材資源

內蒙古植物種類繁多,有些蒙醫習用的重要藥用植物資源,其同屬近種或同科近屬的品種都在區內分布,並有一定的蘊藏量。這些植物資源一般在蒙醫傳統用藥方面未作藥用或用量極少。可以廣泛借鑑國際上有關這些資源的使用方法,在內蒙古發掘含有相同或相近化學成分及藥理效用的植物,開發新藥,滿足防病治病之需,並取得經濟效益。如經過化學、藥理及臨床等方面的研究,發現芸香科植物黃皮樹、黃檗的乾燥樹皮和小檗科小檗屬植物根所含有效成分基本相似,都具有祛黃水、斂毒、清熱、明目、止血、止瀉之功效。所以以黃柏入藥。從而開闢了新藥源。這種利用植物的親緣關係,化學成分的規律來開發藥物資源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開發飲食業,達到防病治病和益壽開慧之目的

蒙醫飲食分為食物和飲料兩大類。食物類包括糧食類、肉食類、油脂類、乳食類、蛋類、水果類、蔬菜類、熟食類和調味品等共9大類;飲料包括水類、奶類制飲料、茶類、酒類等4類,總計包括近200種飲食。開發利用蒙醫飲食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如:在蒙醫飲食療法理論基礎上,對“酸馬奶療法”的研究已由傳統製作工藝、實驗研究提高到臨床套用的研究上。酸馬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多種胺基酸等營養成分。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都證明了酸馬奶對高血壓、冠心病、癱瘓、肺結核、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結腸炎、腸結核、糖尿病等症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非常明顯,其開發利用潛力很大。沙棘有明顯的止咳祛痰、活血散瘀、消食化滯等功能,經化學分析和藥理實驗,目前已研製開發出沙棘飲料等各種健身飲料和美容化妝品。飲茶是蒙古族的最大嗜好之一,茶葉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族最喜歡的傳統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茶。不僅有飲用茶樹所產的各種茶葉的傳統,而且還有把其他植物用作茶葉的傳統。據有關資料,內蒙古地區蒙古族民間傳統利用的茶用植物約有12科28種,其中有些種類的茶用部位亦入藥,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研究,選擇出藥用價值較高的種類,可以開發新藥物和藥用茶。此外,還有杏仁、麥飯石等重要蒙藥材,亦已經研製開發利用。

加強藥用植物的栽培,使野生變家種

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經較長時間的大量採掘而不注意保護及栽培,不可避免地召致蘊藏量下降,甚至可以絕種,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內蒙古有著複雜的地形氣候條件,可以引種藥用植物。如:隨著對甘草、草烏、內蒙黃芪、苦參等用量的增加,自然資源的蘊藏量明顯下降,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量,這時內蒙古不少地區人工栽培種植了上述藥資源已獲得成功,使藥用植物資源保持所需的蘊藏量。因此,加強藥用植物的栽培,使野生變家種,是擴大資源的有效途徑。

加強野生動物的馴化工作,保護動物

蒙藥麝香、熊膽、鹿茸、牛黃等動物藥具屬貴重藥材,其野生來源遠遠滿足不了蒙藥日益增長之需。倘若不加以保護、任意獵宰,其藥源會日益枯竭,甚至可能絕種。因此要注重利用和保護的關係。內蒙古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不讓任意獵宰的同時,也狠抓了珍貴稀有動物的人工飼養和馴化工作。如:內蒙古已成功地飼養了梅花鹿。這樣既保護了梅花鹿,同時也保證了鹿茸的來源。又如:牛黃來源稀少,內蒙古現已著手研究人工給黃牛栽培牛黃的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樣人工飼養和馴化藥用動物,保證蒙藥之需亦是一條可取之途徑。

擴大市場、廣泛交流,充分開發蒙藥材資源

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目前的蒙藥材產、供、銷遠已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需要,必須擴大市場,增加供、銷品種。如目前市場上還沒有漏蘆花、蘭盆花、鐵線蓮、照山白、地格達類、秦艽花、毛蓮菜、白屈菜、草烏芽、芯芭、火絨草、多葉棘豆、硬毛棘豆等蒙醫專用的地產藥材和信筒子、臘腸果、芒果核、大托葉雲實、華南龍膽等商品流通,應充分開發利用這些蒙藥材資源。

歷史沿革

萌芽時期(公元7世紀以前)

在古代, 蒙古人常年在遼闊的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遊牧、狩獵的生活。因而與 自然界的各種動物、植物、 溫泉、礦泉、 礦物等廣泛接觸,逐步發現了能夠醫治疾病的藥用動、植、礦物,並將之反覆套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不斷總結、提高,形成 蒙藥學的基礎,那時已經出現了適應當時社會生條件的蒙古醫藥知識。如炙療、外傷治療與正骨、正腦術及飲食療法、民間用藥等。在慢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蒙古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由原來的口授相傳發展成文字記載,因而出現了不少 蒙醫藥著作,對繼承發展蒙醫藥學知識起了積極作用。蒙藥學的有關著作,在歷史上統稱為“本草”。這些本草,原於 蒙古族人民的生活與習性,各個有民族風俗與區域特點。在診治疾病中藥量少,療效好,經濟簡便,適應廣大牧民生活和勞動特點,為北方各族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貢獻。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曾受到 印度、藏族和漢族傳統醫藥學的影響。

形成時期(公元7-16世紀)

元太祖成吉思汗時期,蒙古軍大舉西征,建立起橫跨亞歐的四個 蒙古汗國。1271年,成吉思汗的後裔忽必烈入主 中原,並於1279年統一了 中國。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溝通國內各民族以及東西方之洋洋的經濟、文化交往,同時也使中外醫藥科學有了更多的聯繫和交流。 元代醫事制度除設大醫院, 御藥院外,還在大都( 北京)和上都( 開平)各設回回藥物院一所。大醫院飲膳大醫忽思慧著作《 飲膳正要》三卷,為中國最早的營養學專著。因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蒙古醫藥學先後吸取了藏醫學及部分印度醫藥物中醫學理論,逐步形成了既有獨特理論又有豐富醫逆境經驗的近代蒙醫藥學術體系。

發展時期(公16世紀以後)

通過國內各民族及中外經濟、文化交往,醫藥科學的聯繫與交流,這一時期的蒙醫藥學具備了完整的醫藥理論體系,而且積累了極為寶貴的 臨床經驗和豐碩的學術成果。當時,許多蒙醫藥學家將漢、茂醫藥學著作,為蒙醫藥學基礎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7世紀著名蒙醫藥學家占布拉著《醫法海鑒》一書,記述了蒙醫治療各科疾病的 方藥,是一部較完整的蒙 藥方集。18世紀蒙醫藥學家松巴,堪布, 伊喜巴拉珠爾著《甘露滴珠》、《甘露醫理》、《甘露臨證鑑別論診療集》、《識藥晶鑒》等一整套蒙醫藥著作。還有蒙醫藥學家洛布桑、 索勒日哈木木著《脈訣概要》、《巴莎森製藥法》、《藥物識別》等著作。19世紀蒙醫藥學家 占布拉道爾吉著《蒙藥正典》一書。共收集了879種藥物,共附有576幅插圖。還有著名蒙醫藥學家 羅布桑全普樂,全通過一生的臨床實踐,較全面地總結了前人的經驗,著有《實用蒙醫藥學》一書。19世紀未至20世紀初,蒙醫藥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先後湧現出許多醫藥學家和蒙醫藥學專著:如著名蒙醫藥學家化日格丹 達爾著有《訶黎勒晶珠醫藥學鑒》、《增補醫療解釋》等。 庫西卡編著了《蒙醫驗方集》,並附蒙、藏、漢、滿四體合璧的蒙藥名錄;伊希丹森旺吉勒編著了《紅珊瑚 方劑》;吉格木德丹森扎木落編著了《普東方》;敖斯爾編著了《醫方與手法》;阿格旺隆日格圖布丹 尼瑪編著了《珊瑚珠方》等。這些著作的出版使蒙醫藥學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北方 民族醫藥特點和地域特點的近代蒙藥學。為保障北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及蒙古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的民族政策和 中醫(民族醫)政策,促進了蒙醫藥事業的迅速發展。在 內蒙古廣大牧區及部分農區,普通建立了蒙醫醫院,使蒙醫藥在醫逆境保健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廣大蒙醫藥工作者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及疑難病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內蒙古 自治區部分盟市先後建立了一批蒙醫藥科研機構,在 系統理論、藥物、臨床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顯著成就,自治區還建立了蒙醫高等院校,蒙醫 中等專業學校,培養了大批新型蒙醫藥人才,使蒙醫藥學的發展後繼有人。近年來。廣大蒙醫藥工作者廣泛地蒐集各地的蒙藥方劑。對全區各地的蒙藥資源進行了普查,開展了采、種植、用的活動,並加強了科學研究工作。同時建立了規模較大的現代化蒙藥製藥廠,以滿足區內外的需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