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泉

蒙泉

位於荊門市象山風景區東麓,發現於隋代,因象山在隋代時期稱為蒙山而得名。

荊門市蒙泉

位於荊門市象山風景區東麓,發現於代,因象山在隋代時期稱為蒙山而得名。蒙泉泉水因富
蒙泉碑、亭
含多種礦物質和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清澈甘甜,自古以來就倍受荊門古城居民的喜愛,成為當地居民的惟一飲用水源。加之這裡一年四季松柏長青,山清水秀,環境優美,令人心曠神怡,流溺忘反。所以,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人們都慕名而來,欣賞山水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樂趣。代詩人沈傳師賦《蒙泉》詩曰:“京路馬駸駸,塵途日向深。蒙泉腳息駕,可以洗君心。”代詩人蘇洵賦《蒙泉》詩曰:“石泓靜無塵,中有三尺雪。下為百丈溪,冷不受魚鱉。脫衣浣中流,解我雙足熱。樂哉泉上翁,大旱不知竭。”
1970年,荊門縣城關鎮在這裡首建自來水廠,日取泉水1400立方米,結束了荊門古城老百姓肩挑背駝泉水的歷史。1979年改建成荊門縣自來水廠,年取泉水776·8萬立方米。1983年改稱荊門市第一自來水廠。

福州市蒙泉

地理位置

在福州市榕庵後,形如覆盂,大旱不竭,旁楷書鐫“蒙泉”(見《石刻》)二字。
蒙泉蒙泉

相關詩文

汲蒙泉
明·林蕙
別去蒙泉三十霜,
今朝來汲沸茶鐺。
山翁面相都非舊,
一勺何曾改冷香。
汲蒙泉
清·林皦
身世原同不繫舟,
於今我復傍林丘。
烏峰閱歷遊人老,
獨有流泉不肯休。
蒙泉
清·龔景瀚
伏流亂山中,
暗出深池裡。
脈脈不聞聲,
但覺波紋起。

桂陽縣蒙泉

又名八角井,在桂陽縣城西南英蓉峰下,泉水甘洌,為桂陽城第一泉,井旁有宋刻蒙泉石碑一方,高2.31m,寬1.02m,清光緒13年(1887年)知州陳國仲雇石匠將蒙泉砌成八形井,並在井側建一石亭。現周圍建有磚牆保護,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井泉水甘冽,烹茶無垢,煮酒醇香,是桂陽縣城第一泉。井旁有宋紹熙壬子年(1192)鄱陽張垓書刻“蒙泉”石碑一方。清光緒三年(1877)知州陳國仲僱人用石把蒙泉井砌成八角形,並在井側建一石亭。清道光十八年(1838),督學使者張預於亭柱刻“此來柱笏看山,孤負平生能著屐;為客飛符調水,偷閒試院且煎茶”對聯一副。傳說東漢末年蜀將趙子龍奉命取桂陽郡,臨行前諸葛亮送其錦囊一件,囑咐危難時打開。趙雲臨桂陽後,屯兵芙蓉峰,時值盛夏,山中無水,人乾馬渴。情急之下趙子龍打開錦囊,內有八卦圖一張,依囑置圖於地勢低洼處,可數日仍不見水。心急如焚的趙將軍氣得用長茅怒戳八卦圖,長茅人地處泉水突噴而出,解了全軍乾渴大難。後人根據這個故事仿八卦圖砌成八角井。
0000

天下泉眾多而聲名遠播者甚少。桂陽自古享譽盛名。山水之好知者寥寥,蒙泉亦然,即便是桂陽人對蒙泉知其然而又知其所已然者也不多。值古亭重修之際,再為蒙泉碑記。蒙泉,古名萬軍泉,俗稱八角井。集大湊山之靈潤,凝芙蓉峰之精華。相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三國名將趙雲奉命取桂陽。臨行前諸葛亮付錦囊囑以急用,趙雲兵臨桂陽,屯兵芙蓉山麓。時值初冬,氣候乾燥,營寨無水,軍心浮動。為解燃眉之急,趙雲取錦囊問計,唯有八卦圖一張,攤之於地無水可得,百思不解,萬分焦躁,即取長槍戳向八卦圖,旋即地涌清泉,將士大喜過望。萬軍泉由此得名。至於蒙泉說法有三。一謂承受之意。趙雲任桂陽太守三年,郡人感此佳泉,仰慕其品格,蒙恩載德,千古佳話。二含八卦之意。易經六十四卦皆由八卦兩兩相重組成,其坎上艮下之卦為“蒙”,意指水在山上,與諸葛亮送趙雲八卦圖吻合。三謂初始之意。蒙泉水質甘洌,號稱桂陽古城四十八泉之一,昔時城內居民烹茶釀酒,寧舍近而求遠,挑桶提壺,汲之為快。蒙泉既得乎天然,又因歷史人事而名揚於世。蒙泉自古形勝,世人歷代景仰,唐代潤露元年(679年)泉旁建亭,千百年來,環蒙泉井建亭台樓閣寺廟殿堂比比皆是,交相輝映,屢建屢毀,屢毀屢建,趙祠護英閣、報恩寺、蒙泉書院、芙蓉書舍,依蓉山而添風彩,因蒙泉而增神韻。西寺蒙泉列為桂陽八景之一,蒙泉碑記先有宋代書法名家黃庭堅手跡,惜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毀,清光緒十三年知州陳國仲修築八角井,並重修其亭。今年七月,古亭經久失修而坍,時任縣長吳章鈞聞訊即赴現場召集有關部門會議,力舉迅即恢復,並撥出專款,致令蒙泉亭得以重修。世紀更迭,感時過而境遷,物是人非,覺文明之承傳,龍躍九霄,雲騰致雨,泉流萬載,水不揚波。蒙泉本無炫耀之意,而人不可無護泉之情,歷代之所以看望蒙泉,時為尊崇文明所致,趙雲計取桂陽不為色動,不為利誘之舉,亮節高風,史冊可鑑,聲名如泉,有口皆碑。前人有詩讚曰:“蓉山蒼蒼,桂水泱泱,將軍之績山高水長。”蒙泉正是這種精神的寫照。泉水深深,水清鑒人,濯足濯纓,自知之明;仁山智水,樂此樂彼,弘揚道德,福澤永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