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薩吾爾登

蒙古族薩吾爾登

“薩吾爾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間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區廣為流傳,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新疆蒙古族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跳薩吾爾登。薩吾爾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間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稱,同時又是民間舞蹈的統稱。 2008年6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靜縣申報的“蒙古族薩吾爾登”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691 Ⅲ-94。

歷史淵源

名稱由來

關於薩吾爾登一詞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形容一種馬步。一說是指彈奏“托布秀爾”琴時,手的來回甩動。一說是由土爾扈特蒙古語“薩吾那”而來,意為馬的頭上下不停地彈動,“登”是托布秀爾彈奏時發出的“登登”聲,兩詞合二為一,就是薩吾爾登。一說與蒙古語“薩吾爾”、“薩吾爾登”有聯繫,蒙古族人看到小孩玩耍時常說“薩吾爾、薩吾爾地玩”,看到小孩高興地蹦跳時常說“薩吾爾登、薩吾爾登地跳”,意指逗人喜愛的小孩動作。

歷史文獻

關於薩吾爾登,衛拉特史詩《江格爾》和《蒙古行記》中多處記載。如:聖主江格爾可汗舉行盛大的酒宴八十天,擺設豐盛的酒席七十天的時候,針對他的酒宴主持人明岩有這樣一段描寫:江格爾故土的十二名曲/將十二支歌子伴奏,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雙雙對對/磨肩蹭袖,插腰抖肩,這個描寫正是“薩吾爾登”舞蹈的動作,而且恰恰吻合與“薩吾爾登”舞蹈撐腰、靈活用肩膀、上身動作自由、腳步動作少的特點。

藝術特色

“薩吾爾登”是新疆蒙古族居住區一種樂舞的名稱,是以蒙古族樂器“托部秀爾”(彈撥樂器)伴奏,以表現馬為主、又可自由發揮的舞蹈形式。“薩吾爾登”樂曲中有許多是以馬為標題,專門描繪馬的形象如走馬、快馬乃至跛馬的曲調,而這些曲調為人們所熟知,因此,表演者或獨自表現信馬漫步草原、或兩人表現雙馬競技,雖然只在原地而舞,但觀眾依然感受到他們所展示的意境。表演進入高潮時,樂手更加投入,在快速地彈奏中還不時地模擬馬的嘶鳴聲,把圍坐在氈帳內人們的思緒引向開闊的藍天、無垠的綠野。這時,人們隨著樂曲的變化自由進場即興而舞,或表現擠奶、擀氈,或模擬山羊頂角、雄鷹展翅;姑娘們則常用“揉肩”、“輕抖肩”以及“下腰”、“揚手揉臂”等優美的動作,抒發她們對草原美好未來的憧憬與遐想。

薩吾爾登常在喜慶節日、男婚女嫁、迎賓送客的家宴等娛樂活動時跳。活動場地、人數不限,一般是在氈房和氈房附近的草地上進行。

薩吾爾登的動作十分豐富,有表現勞動和日常生活的,如擠奶、搗奶、套馬、獻茶、敬酒、擀氈、播種、收割等;有表現婦女生活的,如照鏡、描眉、梳辮等;有模擬動物的,如模擬雄鷹翱翔,模擬山羊、田鼠,模擬及表現馬的各種馬步及鳥類的各種動作;還有表現愛情和模擬各種人物形象的。
薩吾爾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載歌載舞跳和對歌對舞跳幾種形式。
由於受生活、居住環境及服飾穿戴習慣的影響,薩吾爾登下肢動作比較簡單,主要風格體現在上肢。手、腕、肩、臂的彈、壓、推、拉、揉、繞;以腰為軸的前俯後仰;肩前推則肘後頂,肩後頂則肘前推;腳慢手快,稜角分明;以及每一動作雙膝始終帶彈性的屈伸顫動形成為薩吾爾登的鮮明特點。

傳承保護

新疆蒙古族人民審美心理最重要的依據,“薩吾爾登”舞蹈是用獨特的形式反映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的“百科全書”,舞蹈中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過去新疆蒙古族民眾邊唱邊跳“薩吾爾登”, “薩吾爾登”是只有新疆蒙古族有的古老舞蹈。

隨著科技文化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從事傳統活動的人士越來越少,現代文化活動設施齊全、電視、網路、現代歌舞倍受青年人喜愛,使傳統文化受到衝擊。傳承人幾乎斷代、後繼乏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