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潔

董秀潔

董秀潔,女,1957年11月出生,教授,中原工學院電子信息學院教研室主任。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為套用電子及抗靜電。孜孜不倦的奮戰在教學一線,為人和善,是學生心目中的良師益友。近年來,獲得多項國家及河南省大獎,河南省師德師風先進個人,優秀女科技工作者,中原工學院教學名師,是紡織部錢之光教育獎的獲得者。

基本信息

教學情況

教授課程

課程名稱 周學時 總學時 屆數 總人數 教學質量校考評等級
電工學 4 68 10屆 510
EDA 2 34 8屆 325
電子線路CAD 2 34 8屆 323
模擬電子 4 68 10屆 378
數字邏輯 4 68 9屆 678

實踐教學

課程名稱 周數 屆數 總人數
電子綜合實訓 2周 7屆 142
電子課程設計 2周 10屆 380
指導畢業設計 14周 10屆 46

研究課題

課題名稱 來源 年限 所起作用
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研究與實踐 省級 2年 主持
電工學課程建設 校級 1年 主持

教學論文

題目 刊物名稱 級別 時間
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研究 《華北水電學院學報》 普通期刊 2004
河南省高校青年師資崗位培訓現狀與對策研究 《中國改革文存》 普通期刊 2002

獲得榮譽

獎項名稱 授予單位 署名次序 時間
省先進個人 河南省 1 2003
省優秀女科技工作者 河南省 1 2004
紡織部錢之光教育獎 河南省 1 1997
省師德師風先進個人 教育廳 1 2005
中原工學院教學名師 中原工學院 1 2005

學術水平

研究課題

課題名稱 課題來源 時間 本人所起作用
抗靜電阻燃 ABS、PP、PE研究 河南省科技廳 2001 項目負責人
多功能半導體製冷杯研製 河南省科技廳 2002 項目負責人
抗靜電劑生產工藝正負壓及溫度自動控制系統 河南省科技廳 2000 項目負責人
高精度玻璃橫切機控制裝置的研究 河南省科技廳 2004 主要完成人
《電工技術套用基礎》 西安出版社 2003 主編

學術論文

題目 刊物名稱 時間 署名次序
滌棉紗靜電檢測研究 浙江工程學院學報 2000.03 1
PA-1型 抗靜電劑套用於滌棉織物的研究 紡織學報 2003.08 1
抗靜電阻燃技術及套用 東華大學學報 2002.03 1
隔離開關防誤閉鎖自控系統設計 電工技術 2002.04 1
滌綸篷布用抗靜電劑生產工藝自控系統 紡織學報 2006.04 1

媒體報導

中工校慶

董秀潔教授在校慶上講話 董秀潔教授在校慶上講話

2010年10月30日,中原工學院迎來了55華誕。55年春華秋實,55年滄桑巨變。從昔日的單科院校發展到現在擁有20個教學部門、49個本科專業、41個碩士點的綜合性大學。鮮花錦簇,彩旗飄揚,紫薇廣場一派喜慶與祥和的景象。從各地返回的歷屆校友,與母校師生歡聚一堂,共慶母校55歲生日。

教師代表董秀潔教授說,作為有近30年教齡的老教師,在學校喜迎建校55周年的美好時刻,內心充滿喜悅與自豪。作為教育工作者,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教書育人的神聖事業中,為早日實現學校第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奮鬥目標盡綿薄之力。

院報報導

憑良心做事——記2000年院級先進個人董秀潔

董秀潔老師1982年畢業於南京郵電大學,1986年調入我院電氣工程系(現名:電子信息學院)。作為一名教師,她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一乾就是十幾年,教學、教改、科研等諸多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為了乾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董老師不僅在備課和講課上很下工夫,嚴格要求自己,而且及時廣泛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對教學的要求,處處以學生為主,不僅深入研究課本理論知識,同時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枯燥無味的知識融入可感知的實際事物中,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聽課興趣,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在講好課的同時,她還根據教學內容引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由於她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她的教課效果受到了專家、老師及學生的一致好評,並在我院多屆講課比賽中獲獎。1993年她被評為我院首批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998年被聘為我院教學督導組成員,1999年被評為我院的學術骨幹。

1999年,我院電氣系增設了“電子信息工程(本科)”和“套用電子(高職)”專業,使原來的“套用電子(專科)”專業教研室變成了三個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教研室。同年,董老師被聘為新專業的教研室主任兼實驗室主任。面對新專業教學及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的重重困難,董老師勇挑重擔,積極投身於新專業教學計畫、課程教學大綱及專業實驗室的建設之中。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在系領導的支持關心下,在教研室老師的竭力幫助下,董老師主持制定了“電子信息工程”和“新高 ”的教學計畫和課程教學大綱等,並在人員極缺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從制定實驗室設備到購置設備,到實驗室房屋建設等方面狠下功夫,使新的專業實驗室初具規模。

硬體要跟上,軟體同樣也要跟上。在新專業硬體建設的同時她在教學改革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當記者問她“為什麼會想到要教學改革”時,她說,以往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教學改革就是要改變教學模式,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他們的社會競爭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服務於社會。所以她申報了“高職實踐教學環節研究與實踐”的教改課題項目,並在實際教學中特別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方面董老師是出色的,在科研方面她仍然是出色的。多年來她參與完成國家“八五”重點項目1項,省重大改革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7項,廳級項目1項,院級項目1項,並於1989、1998、2000年分別獲得了紡織部科技情報獎、紡織部錢之光教育獎和省教委一等獎,另外還有1項獲廳級一等獎,2項獲廳級二等獎。先後發表論文18篇,正式出版專著3本。成績是汗水的結晶,更是能力的明證。面對成績,董老師顯得特別平靜。她說苦點累點不算什麼,只是現在搞科研很困難,尤其是找個好課題,她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多接觸社會的新信息,方便自己搞科研。

為人師表,她嚴謹執教;作為領導,她以身作則;生活上,她嚴格要求自己;工作上,她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僅有這些還不是完整的董老師,因為在她的心中,不僅裝著工作,更多的則是學生。十幾年和學生相處的生活使她對學生有了一種特別的感情。“父母送孩子來上學是想讓自己的孩子成才,作為老師,對待學生就應象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他們,對他們負責。這便是她對師生關係的理解。也正是這種極強的“責任心”,使她在教學生涯中始終母親般關愛著自己的學生。一次,97屆畢業班的李萍因嚴重風濕性關節炎住進了市醫院。面臨畢業,這位來自農村家境貧寒的同學陷入困境,為了讓該同學早日康復,順利畢業,在她住院期間,董老師經常抽空到醫院看她,並給她送去了燉排骨、鮮魚等營養豐富的飯菜,同時還幫她輔導畢業設計中遇到的問題,最終使該同學順利通過了畢業論文答辯。“我不需要學生怎樣的回報,逢年過節能收到自己學生的問候電話,我特別地高興。被自己的學生記著,這已足夠了。”她的回答和她的人一樣樸實無華。當了七年班主任,有三年被評為優秀班主任。”當班主任是很辛苦的,但和學生在一起的我是年輕快樂的。”如今,董老師雖然不再是班主任,但一談到自己的學生,臉上洋溢的笑容總掩飾不住她對自己和學生呆在一起的激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