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綜合徵

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綜合徵(staphyl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STSS)於1978年國外首次報導,近年國內報導逐漸增多。是噬菌體Ⅰ群金葡菌所致的疾病,以發熱、暈厥、低血壓、皮疹及多臟器系統功能障礙等為特徵。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本病女性發病率顯著高於男性,占95%,其中90%的發病與月經來潮有關。使用陰道塞者的TSS發病率約為非使用者的18倍。皮膚和外科感染引起的TSS有增多趨勢

病因

與TSS相關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中,大部分屬噬菌體Ⅰ群29型或52型。這些類型的金葡菌能產生中毒性休克綜合徵毒素-1(TSST-1)

發病機制

學者們發現TSS毒素屬於一種超抗原(Superantigen,即SAg)。這種超抗原激活T細胞的能力至少比一般抗原強2000倍。SAg與T細胞受體(TCR)結合後通過激活大量T細胞、吞噬細胞和肥大細胞等迅速產生白介素-2和4(IL-2、IL-4)、腫瘤壞死因子(TNF) γ-干擾素等細胞因子,可誘發休克。由於SAg超常激活,產生超生理量的細胞因子,在致病中發揮了瀑布效應。SAg還可通過淋巴因子和單核因子的釋放引起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徵;也有學者認為:SAg可直接造成毛細血管的滲漏,TSST-1可直接改變毛細血管通透性,滲漏現象為內毒素休克的增強所誘發。TSST-1和SEA(腸毒素A)均能使內毒素的致死效應增強105~106倍。一般用2μg內毒素注入人體則可引起內毒素性休克,而在TSS病人中,僅需pg水平的內毒素即可發生嚴重的低血壓和休克,這就是所謂SAg的瀑布效應之一。

臨床表現

前驅期1~4天,表現為發熱畏寒、肌痛、疲乏、關節痛頭痛、咽痛、嘔吐、腹瀉等。
1.皮膚黏膜表現 充血性紅疹,皮疹呈瀰漫性,無癢感,壓之退色。嚴重者出現皰疹、膿皰疹或瘀點眼結膜、口咽及陰道黏膜亦見充血,楊梅舌見於半數病例。恢復期軀幹及四肢可有糠秕樣脫屑和手套樣脫皮,不結痂。
2.低血壓或體位性暈厥 休克一般在發熱後72h出現可出現體位性暈厥。
3.多器官損害 患者有肝臟心臟腎臟和腦組織損害嚴重者可表現為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甚至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徵。與月經相關的患者,陰道有惡臭性排出物宮頸充血、糜爛雙側附屬檔案壓痛等。

併發症:
併發症有休克,導致DIC、腎衰竭心力衰竭、腦水腫、昏迷等。

診斷

1.突發高熱,體溫在38.9℃以上。
2.皮疹(瀰漫性斑狀紅疹)。
3.發病後1~2周出現皮膚脫屑。
4.低血壓或直立性暈厥。
5.全身至少有3個或3個以上器官受侵害。
6.血、咽拭子及腦脊液細菌培養陰性。如缺少以上一項則視為可疑病例。

鑑別診斷:
應與食物中毒中毒性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感染性休克、軍團病鉤體病、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

檢查

檢測血清TSST-1抗體,如陽性有一定參考價值。

治療

1.對症治療
(1)抗休克應迅速補充血容量,以生理鹽水和平衡液為主。
(2)注意電解質平衡,及時補充鉀、鈣等電解質。糾正酸中毒
(3)及時給氧,保持呼吸道通暢。
(4)必要時短期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2.病原治療
(1)局部處理:除去陰道塞。如為手術及創口感染等引起者,則須作引流及局部清洗。
(2)套用抗菌藥物:可減輕菌血症及減少復發。用藥原則同金葡菌感染。

預後預防

預後:
TSS患者死亡多由頑固性休克或成人型呼吸窘迫綜合徵所致,病死率為5%~13%。

預防:
選用安全可靠的經期保護用品在月經期若有發熱、頭痛、吐瀉等症狀時,宜及早取出陰道塞,並立即就醫。注意經期衛生儘量避免創口感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