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朗[中國紀錄片學會會員、導演]

葉朗[中國紀錄片學會會員、導演]
葉朗[中國紀錄片學會會員、導演]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葉朗(1974 — ),又名葉燈,資深紀錄片導演、製片人。中國紀錄片學會會員,曾供職中央電視台科教節目中心、國新辦五洲傳播中心、陽光衛視等影視製作機構。1974年生於湖北洪湖市,自幼擅長文藝,好文學,14歲開始嘗試寫小說,沒實現作家夢,卻成了影視導演,專工紀錄片,尤擅歷史類、文學類,能編、能導、能撰稿。

基本信息

主要成就

紀錄片《金日成和他的老師尚鉞》獲2006年平壤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紀錄片《風雷激盪光復會》獲2012年電視牡丹獎紀錄片一等獎;

代表作品

紀錄片《大寨紀實》,《我眼中的毛澤東》、《百年婚戀》,《風雷激盪光復會》,《廢都》

最新作品

獨立紀錄片《廢都》

人物經歷

葉朗,曾用名葉燈,1974年生於湖北洪湖,幼有文藝稟賦,14歲開始寫小說,沒圓作家夢,幸而成為影視導演,專工紀錄片,尤擅歷史類、文學類,編、導、攝、撰俱能。

早年時期-葉朗導演 早年時期-葉朗導演

1994年葉朗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進修,同年考入香港城市電視傳播公司,成為簽約藝員,兩年間參演近百期國內最早的綜藝娛樂節目《今宵合家歡》,險些成為影視歌三棲小明星,該節目曾在全國14家省級電視台投放(當時尚無衛視),直接影響過後來浙江衛視、湖南衛視等娛樂節目的製作機制。

因思維過於理性,不善於娛人,藝人做得有點累,剛混個臉熟,1996年遭遇城市傳媒解體,葉朗有幸及時終結了明星夢,遂再次北漂,1997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影視專業,踏入了正途。

在校期間,參與製作北京電視台《什剎海》欄目,以及專題欄目《歌聲中的回憶》等。

2000年,加盟陽光衛視,參與拍攝104集系列紀錄片《百年婚戀》,任導演、撰稿。此後4年,參與製作楊瀾時期陽光衛視多部系列紀錄片,包括國內首部商業紀錄片《鄭和》,歷史文獻紀錄片《我眼中的毛澤東》,《大寨紀實》、《居住改變中國》、《我是溫州人》等大型紀錄片,成為陽光衛視的主力導演,其間加入中國紀錄片學會。

2006年,受聘國務院新聞辦下屬五洲傳播中心,拍攝2008奧運會外宣片《北京風情》;任執行總導演(因故未署名);同年,赴金三角拍攝昆沙、羅星漢、彭家聲等梟雄人物紀錄片;同年與紀錄片導演拓拔周聯合導演中朝合拍紀錄片《金日成和他的老師尚鉞》。

紀錄片作品《風雷激盪光復會》 紀錄片作品《風雷激盪光復會》

2008年,受邀赴陝西,拍攝改革開放三十年專題紀錄片《大風起兮》,任導演;同年任山東德州市改革開放30年專題片總導演。

2009年,拍攝北京政法系統系列人物紀錄片《赤子》;書畫人物系列紀錄片《境界》;

2010年拍攝畫家林森紀錄片《記憶·村莊》;

2011年,拍攝《探索發現》紀念辛亥革命100年文獻紀錄片《風雷激盪光復會》;此片署名葉燈

2013年,拍攝人物紀錄短片《驚蟄木南》;紀錄短片《雨水》

2011---2013年,歷時三年,拍攝完成100分鐘獨立紀錄片《廢都》,2013年11月發布片段預告;

代表作品

葉朗導演在片場 葉朗導演在片場

《百年婚戀》,陽光衛視104集系列人文紀錄片2001-2002年製作,該節目在全國十幾家電視台持續播出10年之久。《百年婚戀》由當時剛從澳洲回國的學者朱大可擔任總撰稿,陽光衛視總監、資深紀錄片導演李蘊為製片人。葉朗擔任該系列編導、序篇撰稿、執行拍攝《毛岸英與劉松林》、《劉熾與李容功》、《李前寬與肖桂雲》、《王亞萍與張勝利>》、《秦鳴曉與姚金芬》、《葛存壯與施文心》,《葉君健》、《楊仁愷》、《劉文娟》《畲幼芝》、《張勝利》、《孫鳳翔》等20多集;

《我眼中的毛澤東》,20集文獻紀錄片,2003年由中央文獻研究室與陽光衛視聯合製作,此片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以毛澤東身邊親屬和工作人員口述回憶為載體,展示了神壇下的毛澤東側影,葉朗為該片第一執行導演,拍攝了李敏、李納、林松林、李銀橋、韓桂馨、周福明、劉長明等重要人物。

《大寨紀實》,六集文獻紀錄片,2004年製作,由山西省史志研究院與陽光衛視聯合出品,陽光衛視總監李蘊擔任監製,朱大可參與撰稿,播音藝術家張家聲先生解說,葉朗擔任導演並執行撰稿。該片客觀再現了農業學大寨這段持續了16年、深刻影響了中國“三農”命運的政治歷史,該片顯示了葉朗駕馭複雜社會歷史題材的能力,被評論家譽為:客觀、真實、生動、大氣。

《金日成和他的老師尚鉞》,中朝合拍紀錄片,2005年製作,葉朗與著名紀錄片導演拓拔周聯合導演。該片獲2006年平壤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風雷激盪光復會》,4集辛亥革命文獻紀錄片,2011年由紹興廣播電視總台出品,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首播,葉朗(此片中署名葉燈)擔任聯合導演、撰稿,該片獲2012年浙江電視牡丹獎紀錄片一等獎。

《廢都》,100分鐘獨立紀錄片,由賈平凹文學藝術館出品,該片以賈平凹的小說《廢都》經歷的起伏沉浮為切入點,縱論二十年來中國社會的倫理蛻變,採訪六十餘位國內外知名作家、學者、批評家, 2013年下半年向國內外推出。

《二十四節氣》,獨立長篇紀錄片,對正在消失的華夏農耕生活方式的回眸與禮讚,本片將在2014年推出。

其他作品

1999年,創作電影劇本《往事隨風》;

2002年,拍攝京文廣告公司宣傳片;

2003年,拍攝城市宣傳片《花都鄢陵》;MTV《金秋好風光》;非典紀錄片《香堂村防非典》

2004年,拍攝李寧產品廣告宣傳片;

2005年,拍攝創維集團廣告宣傳片;新世界軟體公司宣傳片;

2006年,拍攝歌手雷佳個人宣傳片;

2007年,參演獨立電影《夜未央》;

2007年,拍攝國土資源部MTV《大地母親的微笑》、《深愛這片國土》;

2008年,拍攝泰和源布鞋廣告片;

2009年,拍攝耐安喜事多產品廣告片;為CCTV4拍攝草原小歌手烏達木等人紀錄片;

2010年,撰寫六集歷史紀錄片《岳飛》台本;拍攝國投天津北疆發電廠宣傳片;

2011年,為心燈社團撰寫《5.12素食宣言》;參演《探索發現》紀錄片《黃帝內經》,飾曹操;

2012年,拍攝人物紀錄片《高飛》;拍攝2013中央電視台僑聯晚會人物張君達、周祥薇紀錄片;

2013年5月,參與策劃賈平凹文學藝術館館長、書法家木南創意書法展《一字一世界》;

紀錄片《廢都》

“太震撼了,我可以公開地表態,《廢都》絕對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高度,它的鏡鑒意義對這個社會太重要了!”在紀錄片《廢都》的審定觀片會上,著名文學評論家、茅盾文學獎評審李星如此表示。

《廢都》紀錄片從策劃、拍攝到成片,歷時三年之久,主創團隊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賈平凹文學藝術館。製片人木南自1995年開始記錄和收集了賈平凹大量影像資料,本片的導演則是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委員葉朗,為讓影片更具表現說服力,製作團隊反覆推敲,數易其稿,有時為了獲取國外《廢都》最真實的現狀,甚至還要遠赴日本等地實地走訪。

賈平凹評紀錄片《廢都》

對於紀錄片本身,亮相現場的賈平凹給予了肯定的評價,他在接受騰訊文化採訪時表示,自從09年解禁再版以來,文化輿論圈中對《廢都》的批評和爭議開始回暖,這還是讓他感到高興的,他也非常感謝同行或是評論批評家願意對這本進一步審視,並給出的中肯評價。在回顧自己這部作品,20多年的起伏命運時,他感覺像在做夢一樣,淡定的語氣中,也不覺流露一絲對悠悠歲月的感慨。

紀錄片背景-小說《廢都》

紀錄片《廢都》 紀錄片《廢都》

作為1993年“陝軍東征”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賈平凹的《廢都》從它問世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一本奇書。書中超前的思想,對一代知識分子面對轉型時期的沉淪、迷茫心態的描寫,還有那大量的口口口,注定這本書命運多舛,由此也給賈平凹帶來了心理、精神的巨大壓力。日前,賈平凹文學館將《廢都》這本“奇書”從創作完成到引起巨大反響,以及17年後再重見天日的這個漫長過程拍成了紀錄片,並於2013年11月28日在陝西評論家、作家中舉行了小範圍的首映。

透過《廢都》看文化生態社會變遷

最新紀錄片作品《廢都》審定觀片會 最新紀錄片作品《廢都》審定觀片會

《廢都》的創作時期,正是賈平凹人生中最低落的一段時期,父親的離世、身體的病變、婚姻的解體讓他內心極度焦灼。而社會轉型期間,人們的集體迷茫更是和作家的心境契合在了一起,於是,被稱為“奇書”的《廢都》問世了。紀錄片從小說《廢都》的問世講起,講述了《廢都》的創作過程,還有問世後產生的巨大影響,回顧了當年此書洛陽紙貴、好評如潮的局面。但很快小說就因思想超前、性描寫直白大膽等問題遭到外界詬病。片中還揭秘了《廢都》被批後,賈平凹“失蹤”那段時間,作家的心路和生活狀態。此外,紀錄片還詳細解讀了《廢都》重新出版的過程,從《廢都》一本書,折射出社會大的文化生態和社會變遷,時代思想的變遷,可以說紀錄片全方位記錄了《廢都》問世20年來中國文學乃至中國社會的發展。

整部紀錄片沒有一句解說詞,攝製組採訪了幾十位評論家、作家、詩人、編輯、社會學家等,在中間穿插了著名播音藝術家張家聲朗誦的《廢都》片段。片中不僅有陝西知名作家評論家的評述,編導還採訪了李敬澤、雷達等在京的評論家,還有李承鵬、蔣方舟等對《廢都》記憶猶新的年輕人。對於《廢都》中對知識分子墮落沉淪和性的描寫,紀錄片都通過專家闡述,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和剖析。

20年過去,拍成紀錄片,《廢都》依然敏感

曾執導《大寨紀實》《我眼中的毛澤東》等知名紀錄片的青年導演葉朗是紀錄片《廢都》的導演,他說自己對於這樣一部紀錄片感到“如履薄冰,誠惶誠恐”,“因為即使過去了20年,經歷了那么多沉浮,《廢都》這樣一部作品依然敏感。我們為什麼要拍這樣一部紀錄片?雖然過去了20年,當下的中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又和20年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拍攝這樣一部紀錄片,其實也是為了回顧20年來社會倫理的變遷。”

如同《廢都》當時的超前思想和對社會的深刻剖析一樣,紀錄片《廢都》即使在現時代看來,也顯得思想超前。葉朗說,他們嘗試在片中解讀《廢都》這本小說和作家本人的關係,這部作品和20年文學生態的關係,解讀這本書折射的精神狀態,社會轉型時期人們心靈的迷茫,還有對未來的展望,“所以紀錄片至少改了十次稿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