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朴

葆朴生於1791年,卒於1867年,德國語言學家,1791年9月14日生於美因茲。

葆朴(Franz Bopp,1791—1867) 德國語言學家。1791年9月14日生於美因茲,1867年10月23日卒於柏林。1812年他到當時東方學的中心——巴黎攻讀梵語,1816年發表了以梵語和歐洲語言相對比的第一篇論文,開始了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工作。1821—1864年在柏林大學任東方文學與普通語文學教授,並繼續從事自己的比較語言研究工作。1822年任普魯士科學院院士。他是第一位以梵語和歐洲主要語言之間存在著的密切關係為依據,進行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的學者,他和丹麥的拉斯克、德國的格里姆一起成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創始人。葆朴的第一篇論文是《梵語動詞變位與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日爾曼語動詞變位的對比》,他根據動詞的屈折形式,對梵語和希臘語、拉丁語等歐洲語言進行了對比,指出了這些語言之間的親緣關係,認為古代歐洲諸語言與印度的梵語同出一源,而那原始語言的形態在梵語中保持得更完整。葆朴善於以同源語言的材料為基礎建立普遍的理論。他通過比較認為,在印歐語言中不僅有個別的相似現象,而且存在著相應的完整體系和語法系統的一致性。他的目的是,在推導出各種形式的原始形態時,藉助一種語言的現象來解釋另一種語言的現象。這對於建立歷史比較法具有重要的意義。葆朴在1921年成為柏林大學教授後,繼續從事比較研究工作,其後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的範圍也從動詞變位擴大到名詞、代詞變格,並注意到了各語言之間的語音對應。1833年起他一生的主要著作都編在《梵語、古波斯語、希臘語、拉丁語、立陶宛語、哥特語和德語的比較語法》里,分卷出版。葆朴的其他著作還有《梵語語法》(1927)和《梵語辭彙表》(1930)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