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古城

華沙古城

華沙古城,是華沙最古老的地方,也是首都最有特色的景點之一。它建於13、14世紀之交,擴建於15世紀,改建於17世紀,重建於十九世紀。1944年華沙起義初期,起義者解放了古城。起義失敗後,德國法西斯把古城毀成一片廢墟。戰爭一結束,波蘭人民就著手重建華沙古城。1949年古城廣場四周聳起第一批建築物。1953年7月22日舉行隆重移交儀式。1963年整個工程竣工。古城每座建築物的外貌都保持了原來的建築風格,而其內部結構和設施則是按照現代化建築技術進行改建的。

概況

華沙古城華沙古城
古城以札姆克約廣場(Plac Zamkowy)為界,外圍有城牆作為區分。札姆克約廣場上有一座手持十字架的雕像,是為了紀念把波蘭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的Sigismund三世。札姆克約廣場旁的舊王宮從西元1971年開始整修重建,現在成為博物館對外開放,收藏許多波蘭歷任王朝統治者的珍貴寶物,有精美華麗的皇室收藏。華沙古城是華沙最古老的地方,也是首都最有特色的景點之一。它建於13、14世紀之交,擴建於15世紀,改建於17世紀,建築風格為哥德式。古城的中心有個寬廣的方形市場,當時的市政機關、商店和手工業作坊都集中在這裡。城市中最富有的人們也都在此居住。為了防禦,在古城周圍築有城牆和護城河。
1944年華沙起義初期,起義者解放了古城。起義失敗後,德國法西斯把古城毀成一片廢墟。戰爭一結束,波蘭人民就著手重建華沙古城。1949年古城廣場四周聳起第一批建築物。1953年7月22日舉行隆重移交儀式。1963年整個工程竣工。古城每座建築物的外貌都保持了原來的建築風格,而其內部結構和設施則是按照現代化建築技術進行改建的。古城是華沙最古老的地方,也是首都最有特色的景點之一。它建於13、14世紀之交,擴建於15世紀,改建於17世紀,建築風格為哥德式。古城以札姆克約廣場(PlacZamkowy)為界,外圍有城牆作為區分。札姆克約廣場上有一座手持十字架的雕像,是為了紀念把波蘭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的Sigismund三世。札姆克約廣場旁的舊王宮從西元1971年開始整修重建,現在成為博物館對外開放,收藏許多波蘭歷任王朝統治者的珍貴寶物,有精美華麗的皇室收藏。
1944年華沙起義初期,起義者解放了古城。起義失敗後,德國法西斯把古城毀成一片廢墟。戰爭結束,波蘭人民就著手重建華沙古城。1949年古城廣場四周聳起第一批建築物。1953年7月22日舉行隆重移交儀式。1963年整個工程竣工。古城每座建築物的外貌都保持了原來的建築風格,而其內部結構和設施則是按照現代化建築技術進行改建的。

浴火重生的華沙古城

華沙古城是波蘭最古老的地方,始建於13世紀,這座具有7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是波蘭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精華,也是波蘭人民的驕傲。 來華沙之前雖然我已經知道這是一個從戰爭的廢墟中重建的古城,可當我真的置身於紅磚城牆環繞,馬蹄嘚嘚迴響的華沙古城,周遭被各種艷麗的色彩和傳統圖案的造型裝飾的古色古香的建築包圍著;湛藍的天空下,一群群的鴿子撲哧著翅膀從一個屋檐飛向另一個樓頂,在古城的天際線上投下它們輕靈、躍動的身影;

..

一時間我仿佛嗅到了來自中世紀的氣息。 齊格蒙特三世的紀念柱位於王宮廣場的前方,這是一根22米高的花崗石圓柱,圓柱頂端是齊格蒙特三世的青銅鑄像。這根圓柱是華沙最古老的紀念碑,也是華沙的象徵之一。1596年,正是由於齊格蒙特三世的決定,波蘭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往華沙,定都至今。華沙因此成為波蘭的政治文化中心,18世紀末更是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 說起這根紀念柱,真是多災多難,命運坎坷。1644年,瓦迪斯瓦夫四世為紀念前國王,也就是他的父親齊格蒙特三世遷都華沙,下令鑄造此柱,由騰查拉設計,莫利雕塑。1655年至1657年爆發的波蘭和瑞典之間的戰爭摧毀了華沙,後重建於171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紀念柱再一次難逃厄運,被德軍的炮火摧毀。如今我們見到的是1949年重建的第三根紀念柱。古城是華沙最古老的地方,它建於13、14世紀之交,擴建於15世紀,改建於17世紀,建築風格為哥德式。古城的中心有個寬廣的方形市場,當時的市政機關、商店和手工業作坊都集中在這裡。城市中最富有的人們也都在此居住。為了防禦,在古城周圍築有城牆和護城河。1944年華沙起義初期,起義者解放了古城。起義失敗後,德國法西斯把古城毀成一片廢墟。戰後,華沙古城得到重建,每座建築物的外貌都保持了原來的建築風格,而其內部結構和設施則是按照現代化建築技術進行改建的。華沙古城市場中心中央矗立著美人魚銅像,它建於1855年。美人魚是波蘭首都華沙的象徵,是華沙的守護神。
華沙王宮城堡座落在這座古城當中。在王宮廣場中心,聳立著澤格蒙特三世瓦扎圓柱紀念碑,是由瓦迪斯瓦夫四世為紀念其父澤格蒙特三世瓦扎遷都華沙於1644年興建的。圓柱高30米,人像高2.75米。站立在圓柱上的澤格蒙特三世頭戴王冠,身披戰袍,手執利劍和十字架。

曾經被毀的兩根紀念柱殘骸

華沙王宮位於紀念柱的東南側,這座宏偉的橘紅色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瑪佐夫舍公國建造的防禦性木結構城堡。1596年首都由克拉科夫遷到華沙後,齊格蒙特三世不惜巨資,按巴洛克建築藝術擴建王宮,他從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等地購買了大批名畫,聘請了許多義大利名畫家,在王宮建立了畫廊,使王宮成為全國的藝術中心。但是,這些藝術珍品大多在1655年瑞典入侵時毀於戰火;1944年,王宮又被納粹分子炸掉。1971年起按原樣重建,宮內一些古老的大廳已闢為博物館。
穿過王宮,古色古香的老城盡現眼前。街道是呈棋盤格式的交叉小徑般的迷宮,僅容一輛馬車經過的狹窄小巷從不同的方向通向老城的中心廣場。

..

廣場的中心是被譽為華沙守護神的“美人魚”銅像。在波蘭語中,華沙為“華爾沙娃”(Warszawa),相傳在古代,維斯瓦河畔住有一對戀人,男的叫瓦爾西,女的叫沙娃。國王反對他們相愛,但未能得逞,他們終成眷屬。後人為紀念他們勇敢的鬥爭精神,就以他倆的名字“瓦爾沙娃”來命名這座城市。這座青銅雕鑄的美人魚,既是華沙城徽,也是波蘭人民英勇不屈的象徵。
廣場四周的老房子外牆都被刷上了黃色、紅色、褐色、白色、果綠和天藍等各種顏色,窗戶邊上都繪有神話故事和四季風景,再加上各種傳統圖案的造型,像童話一般煞是好看。沿街的房子大都開設著各種書店、古董店、工藝品商店、咖啡館和餐館,每一家的裝飾都十分有趣。
二戰期間,希特勒為了報復,下令把華沙從地球上抹掉,這座美麗的古城遭受到滅頂之災,在納粹的炮火和火焰噴射器下毀於一旦,那些富麗堂皇的古典建築幾乎蕩然無存。戰後不久,

..

波蘭人便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首都的復興之中。華沙大學建築系的師生們取出了珍藏在山洞裡的二戰前對華沙城中重要的建築物、廣場進行測繪的資料和圖紙;30多萬流浪在國外的波蘭人回來了;人們有錢捐錢,無錢出力,清理廢墟,搬磚撿瓦,不計報酬地從事義務勞動。很短的時間裡,一座跟戰前一模一樣的華沙古城從戰爭的廢墟上拔地而起。如今看著古城裡這些復建得惟妙惟肖的,甚至連當年牆上的裂縫都完美的復原如初的古建築,不禁令人感嘆和敬佩,歷史的痕跡並沒有被抹去,華沙人在廢墟上用心重建的,不只一座古城,他們重新獲得了失去的記憶,重建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尊嚴以及民族的靈魂。
華沙古城在1980年被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目錄,這也是遺產目錄中不多的幾處重建後入選的項目之一。世界遺產委員會是這樣評價它的:嚴格按原樣重建,表明了波蘭保留傳統文化環境的真切心情……華沙的重生是13至20世紀建築史上的不可磨滅的一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