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

華中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

華中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是華中科技大學進入新世紀之初在大力發展文科的宏大背景下組建的新興學科,也是華中科技大學最年輕的一個學科門類。

概述

歷史學科是我校在大力發展文科的宏大背景下出現 的新興學科,也是我校最年輕的學科。該學科組建於2001年 6月,由國內外著名歷史學家、原西北大學校長張豈之教授出任所長,原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羅家祥教授與黃嶺峻博士出任副所長。同年6月,在校黨委副書記劉獻君教授的主持下召開歷史研究所成立大會,近50名歷史學界著名專家學者雲集我校,共慶我校歷史研究所成立,一個嶄新的學科門類在華中科技大學校史上正式誕生。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在學校各級領導、各有關職能部門的熱情關心、支持和有力扶持下,在張豈之教授的細緻指導下,歷史研究所切實貫徹落實學校黨委採取超常規措施,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學科建設方針,遵照學校黨委關於建設華中科技大學的總體戰略構想,力圖貫徹學校建立該學科的初衷,注重不失時機地引進高級專門人才,從而使我校歷史學科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不斷成長壯大,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師資力量

歷史研究所現已擁有教授4名,講師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名,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者5名,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者2名,初步形成一個結構較合理、實力較雄厚的學術群體。在建所當年即已獲省學位辦立項建設碩士點的基礎上,

歷史沿革

歷史學科於2002年提前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2003年正式獲得專門史(中國文化史)碩士學位授予權,並開始大規模招收本專業碩士研究生。由於我校歷史學科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並在湖北地區和國內學術界確立了學術地位,2003年10月,我校歷史學科被湖北省歷史學會確定為常務理事單位,羅家祥教授被當選為省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雷家宏教授當選為理事。 一、確立學科建設方向,大力引進高級專門人才,實現歷史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在一個具有強大工科、醫科及理科的高等學府建設一個人文學科的學科門類,確立明確而切實可行的學科建設方向是關鍵。因此,在本科組建之初,歷史研究所即在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教授的領導下確立了優先發展中國文化史、形成我校歷史學科優勢和特點的指導思想。圍繞這一學科建設方向,歷史學科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近3年來,歷史學科在學校有關領導、各有關職能部門的熱情關心、支持和有力扶持下,積極引進有關高級專門人才,注重名校名家弟子,注重德才兼備,注重不同的學術風格,成績顯著。

教學成果

近年引進的人才分別畢業或工作於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大都年富力強,具有較大的學術成就,並富有學術創新精神,為本學科的科研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潛力與活力。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羅家祥教授,師承北京大學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鄧廣銘教授,在兩宋政治史、學術文化史等學術領域具有獨到的研究,曾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優秀年青基金等資助的研究項目多項;原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雷家宏教授,在民俗史、地方史及家族制度史等研究領域成就斐然;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李傳印教授,受學於國內外知名學者瞿林東教授,在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史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建樹,他們均已成為我校歷史學科一個學科方向的學術帶頭人。此外,來自於武漢大學的劉金華博士,來自於華東師範大學金學清博士,於武漢大學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李瓊等人,也都具有較深厚的學術底蘊和理論素養,將在未來的學科發展中顯示出鮮明的學術個性和學術實力。預計在未來的3年內,歷史研究所將根據本學科發展需要,再引進3-5名在學術上有較大建樹的高級專門人才,並進一步整合和最佳化現有資源,從而使我校歷史學科具備一支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學術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現在,我校歷史學科圍繞專門史(中國文化史)進行重點建設,並已取得令人矚目的可喜成績。在專門史專業中,已形成三個明確的學科發展方向: 、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史,學術帶頭人李傳印教授。李傳印教授曾承擔或參與國務院特批項目《中華大典·歷史典·史學分典》魏晉南北朝部分、《古皖國研究》、《中國古代史學與政治關係及其現代啟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馬克主義的史學成就》等重要課題的研究,《南北朝時期史學與政治》、《北朝譜學與北朝政治》是其見功之作。兩宋學術文化史,學術帶頭人羅家祥教授。羅家祥教授在完成宋代政治史的有關研究之後,即轉向兩宋學術史的研究,先後承擔了《王氏新學與宋代社會》、《從新學到理論—11世紀後半至13世紀初年宋學主流的嬗遞》、《兩宋學術嬗遞與政治變遷》(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研究課題,並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資助的研究課題1項,其《北宋黨爭研究》、《北宋王氏新學的興衰及其理論價值》、《王氏新學的歷史命運及其內在原因》、等研究成果獲得學術界的好評。中國民俗文化史,學術帶頭人雷家宏教授。雷家宏教授在宋遼金學術文化史、中國古代社會史、民俗文化史、地方史等方面均有較深的研究。作為史學工作者,還參與湖北省及武漢市區域經濟建設的一些重要活動,獻計獻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上述3個學術發展方向的建設,有力地推動了我校歷史學科的建設,擴大了我校歷史學科的影響。預計在未來的3年內,歷史學科將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和本學科的發展特點,加大建設力度,會有更大的起色。其基本目標是在歷史學科的8個二級學科中,再建設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兩個碩士學位點,力爭在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並計畫於2007年著手進行專門史博士學位點的申報工作。 二、以科研帶動教學,以教學促進科研,實現歷史學科人文價值的創造性轉化 本學科組建之後,十分注重科研工作,將此提到事關本學科未來生存和發展的高度來看待,積極組織並大力鼓勵開展科研工作,大力鼓勵各級各類科研課題的申報。截至目前為止,本所已獲國家社科基金1項(羅家祥教授,《兩宋學術嬗遞與政治變遷》); 2人次作為課題組成員參加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招標課題的申報並獲批准(羅家祥教授、雷家宏教授);1人次參加國務院重大研究課題1項(李傳印教授,《中華大典·歷史典·史學分典》魏晉南北朝部分);1人次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李傳印教授,《中國歷史上腐敗與反腐敗研究》),1人次參加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李傳印教授,《中國馬克主義的史學成就》); 1人次參加教育部組織的精品教材撰寫工作(羅家祥教授),武漢市資助的科研項目課題1項,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研究基金1項。在科研方面,已出版學術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23篇。這些科研活動的展開和成果的取得,已經顯現出本校本學科的優勢和特點,極大地擴大了本校歷史學科的影響。但是,在這樣一所以理工科著稱的高等學府,我們充分認識到,要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特色,展示出歷史學科的人文價值,僅在本學科領域取得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投身各種教學活動,以科研工作帶動教學工作,實現歷史學科人文價值的創造性轉化。歷史學科現在的教學工作現分為兩個層次,即歷史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和本校各院系本科生教學。在本科教學工作方面,歷史學科自組建以來,即充分利用本學科特點和學科優勢,積極投入我校本科教學工作,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了積極作用。如羅家祥教授在投入研究生教育的同時,先後開設有“中國傳統文化專題”、“21世紀中國國學大師選介”、“中國通史”等課程;雷家宏教授先後開設有“中國歷史文化”、“家族制度與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史專題”等課程;夏增民講師先後開設有“中國政治史”、 “中國人文傳統”、“中國歷史專題”等課程;李瓊講師先後開設有“中國抗日戰爭史”、“20世紀中國政治力量對比”等課程,這些課程具有歷史學科的學科特色,受到學校有關部門及廣大師生的歡迎。2003年引進的3位博士(其中含一位教授)也已全身心投入學校的本科教學工作,如李傳印教授除承擔歷史專業研究生的教學任務外,還為本科生新開“中國歷史文化”、“中國傳統社會理想及其實踐”等課程,受到學生的極大歡迎。此外,金學清博士和劉金華博士也開設了具有歷史學特色的公選課。此外,其它一些歷史學科的課程也正在組織和建設中。截至現在為止,歷史研究所已先後為全校各院系本科生開設公選課16門。極大地豐富我校人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對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起到了積極作用。本學科將根據現有師資的專業方向,不斷調整、充實和提供具有歷史學特色的、適應我校特點的高質量的課程,為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做出貢獻。在研究生教學工作方面,歷史學科已形成完備的研究生教育的課程體系和管理體系,組織和建設了“中國古代思想史專題”、 “學術思想史研究方法”、“兩宋史料學”、“兩宋政治史”、“兩宋學術文化史”、“史學理論與方法”、“魏晉南北朝史料學”、 “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史”、“中國民俗文化文獻學”、“中國民俗文化史專題”、“民間信仰與社會文化專題”等課程。現有師資力量已能充分滿足歷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學習需要。在2003年如期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基礎上,2004年,本學科攻讀碩士研究生的人數將有較大的增長。歷史學科的一些教師還積極參與我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組織的人文講座和校內各類學術團體舉辦的學術講座。如2003年4月,羅家祥應我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邀以“胡適與中國現代人文精神”為題作學術演講;2003年12月,羅家祥教授應華中科技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之邀以“中日關係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為題作學術演講;2003年11月,雷家宏教授應我校歷史文化協會之邀以“家族制度與中國文化的幾個問題”為題作學術演講,這些活動均受到學生的好評和歡迎。 三、大力開展對外學術交流,實現華中科技大學歷史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近3年來,為建立我校歷史學科的學術地位,擴大我校歷史學科的影響,歷史研究所積極以各種方式組織進行學術交流,也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在國外學術界,歷史研究所與國外從事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學術機構和專家學者建立了密切的學術聯繫。如與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歷史系、與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歷史系等院校的一些著名專家學者建立了學術交流渠道,為我校歷史學科走上國際學術舞台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今年3月,劉金華博士將代表我校歷史學科應邀赴香港合作進行學術研究。在國內學術界,歷史研究所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積極組織參與各類重要的學術會議和學術活動,努力提高我校這一新興學科的影響。努力進行對外學術交流。近兩年來,本所已有5人次參加了高水準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曾先後邀請歷史學專業的專家學者為人文素質教育基地作過4次學術講座,已與北京大學古代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建立了各種學術交流和學術互訪關係。此外,羅家祥教授代表我校歷史學科幾次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歷史學科系主任聯席會議,大力宣傳我校舉辦文科的宏大構想,大力宣傳我校歷史學科建設的思路。年是本學科在國內學術交流方面較頻繁的一年。3月,歷史研究所張豈之教授、羅家祥教授應邀參加北京大學出版社在武漢舉行的座談會;5月,雷家宏教授應邀參加由《楚天金報》和東湖管理局舉行的“東湖與西湖的對話”學術討論會;9月,配合我校校慶,歷史研究所舉行中國文化史、中國學術史系列學術報告會;10月,我校歷史研究所羅家祥教授、雷家宏教授參加在武漢大學舉行的關於東湖人文景觀建設與歷史文化學術座談會,為地方經濟建設獻計獻策;10月,李傳印教授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新中國的史學成就與中外史學交流國際學術討論會”;11月,夏增民老師應邀參加廣州考古發現的“南越國遺蹟”學術討論會,並提交論文《由廣州南越王墓所見文化遺存透視嶺南文化變遷》;11月,雷家宏教授應邀參加《楚天金報》、東湖管理局、湖北省旅遊協會舉辦的“東湖十景”評審會;12月,歷史研究所邀請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瑞明教授來我校作學術講座;12月,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等科研院系30餘位專家學者應邀來我校歷史研究所參加歷史學科建設與發展座談會。本學科所有教師同心同德、精誠團結,積極參與國內外各類學術交流和學術活動,為本校及本校歷史學科贏得了榮譽,也為本校本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拓展了空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