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下大街

菩提樹下大街

菩提樹下大街,1647年建立的,聳立著8 座大理石雕像,是德國首都柏林的著名街道,也是歐洲著名的林蔭大道。

簡介

菩提樹下大街(UnterdenlindenAvenue)

德國首都柏林的著名街道,也是歐洲著名的林蔭大道。它東起馬克思—恩格斯廣場,西至布蘭登堡門,全長1390 米,寬60 米。街兩邊4 行挺拔的菩提樹,像翠綠的長廊,筆直地伸向布蘭登堡門。

菩提樹下大街始建於1647 年,最初街道兩側即種滿菩提樹和核桃樹。後因街道擴建,樹木多被砍伐,1680 年又重新種上菩提樹。到腓特烈大帝在位時,它已成為柏林的一條交通要道。在大街東頭的馬克思—恩格斯橋橋墩上,聳立著8 座大理石雕像。這些雕像是19 世紀中葉的傑作,刻畫的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各位女神形象,她們體態婀娜,栩栩如生。1942 年,為了免遭戰火破壞,這8 座雕像被拆下來保存在西柏林,1984 年,它們才重新出現在馬克思—恩格斯橋上。

100 多年前,德國詩人海涅曾在菩提樹下大街24 號住過。當時他站在馬克思—恩格斯橋上俯瞰這條大街,“右側是巍峨壯觀的兵器館、嶄新的衛戍大廳、大學和學院;左側是皇宮、歌劇院和皇家圖書館”。1945 年,德國法西斯滅亡前的最後血戰就發生在這一帶,菩提樹下大街成為一片廢墟。現在的一切,大都是戰後按原樣重建的。

建築

街東端的一幢巴洛克式建築,始建於1695 年,用了11 年才建成,最初是作為王家兵器館。這是菩提樹下大街上歷史最悠久的建築。1945 年在大轟炸中被炸毀,戰後用了16 年時間重建,現在已成為德國歷史博物館。館內收藏有雕塑大師施呂特爾的22 尊陣亡將士頭像,為館內珍品。

在博物館西側的一座羅馬古城堡式建築,就是原來的衛戍大廳,建於1817~1818 年,現在是法西斯軍國主義受害者紀念堂。堂內大廳呈長方形,有深色大理石護壁,中央有一個多角形平面水晶玻璃座,燃著“永不熄滅之火”,正面牆壁上刻有“獻給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受害者”的德文字樣。

來訪的外國國家元首和代表團常來這裡敬獻花圈。與紀念堂遙遙相對的廣場上,南面是舊日的皇家圖書館,1895 年,列寧

曾在這裡閱讀沙俄查禁的許多書籍。現在這座圖書館已成為洪堡大學的一座教學樓。洪堡大學創建於1810 年,馬克思、恩格斯曾在這裡就讀,黑格爾、費爾巴哈、愛因斯坦曾在這裡執教。這所大學一直是學者名流薈萃之地。在廣場東側,是著名的德國國家歌劇院,在二次大戰中被炮火破壞,1955 年才得以修復。

在菩提樹下大街的街心花園前端,有腓特烈大帝銅像。他戎裝躍馬,手執利劍,英姿勃發。在腓特烈銅像後的一片綠蔭中,隱約可見大街西端的布蘭登堡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