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菠粿

菠菠粿

菠菠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成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糯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紅豆等為餡捏制而成的。清明節,是全國通行的民俗節日,唯用菠菠粿來祭祀祖先互贈親友,卻是福州特有的風俗。

介紹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成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掃墓後回家的路上,菠菠粿就是很好的點心。

菠菠粿菠菠粿

每年清明節前後,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掃墓主要為祖先的墳地鋤草、培土,有的人還會在墳邊種一棵長青松柏或其它樹木。掃墓最後一道程式是壓紙,就是在墓頭上壓一些冥錢紙,表示此墓已由後人祭掃過,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輩後繼有人。
掃墓畢,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人們說明本戶已履行了為祖宗祭墓的責任。掃墓的供品並不複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麵點等,但有一主味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歷史由來

菠菠粿又名清明粿,是用菠菠草的液汁滲入米粉槳,揉成果皮,用它來包裹棗泥或豆沙、蘿蔔絲、白果等製成。舊時,小康以上的家庭均備有雕刻精緻的印模,印製菠菠粿,上面還刻有氏族堂號。福州清明節製造菠菠粿的風俗,宋元明三朝未見記載,大約在清乾隆以後才興起。
考其淵源,應由“寒食”和“青飯”演變而來,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之推,定介之推自焚的這一天不舉火,吃冷食,遂形成寒食節。寒食的食物各地不同,《三山志》載,福州:“州民踏青,東郊尤盛,多拾野菜煮,謂之菜,亦唐人杏粥榆羹之意也。”就是肉羹,菜即野菜和肉羹一起煮成的菜粥。菠是福州出產的野產,“菜菠菠粥”後來就演變成“菠菠粿”。至於“青飯”風俗則源於任敦食枳葉染飯成仙的故事。這風俗流傳福州已有悠久歷史,《三山志》載:“南枳木冬夏常青,取其葉搞碎漬米為飯,染成紺青之色,日進一合,可以延年。”“南枳”就是現在的烏飯樹。這種用植物染色的米飯,後來也發展為制粿。

特色

色帶微黃,質嫩香甜,蘿蔔絲細韌耐嚼,是清明節熱食的佳品。

做法介紹

原料:
糯米3250克,晚稻米1750克,蘿蔔絲4000克,食用黃色素10克,花生油15克。
製作方法:
1.將晚稻米、糯米磨成漿,倒入布袋壓乾水分。
2.掰散乾漿,取出乾漿500克加少量清水,揉成粘米糰,放入沸水鍋內煮熟,撈起,放入餘下的乾漿內,加入黃色素(用水稀釋)、清水少許,揉成粘黃色米糰,依次取色米糰75克搓圓,稍按扁,包入蘿蔔絲餡,按成扁圓形,放入鋪有淨布的籠內,待全部色米糰包完為止。
3.大鍋內加清水燒沸,入籠蒸約20分鐘取出,晾涼,每塊抹上花生油即成。八粿餡菠菠粿製法:將米漿與黃色素水拌勻後,上籠蒸成熟米糰,晾涼,依次取米劑75克,裝入八粿餡,收口,稍按扁圓形即成。

製作要領

入籠用沸水旺火速蒸,蒸至表面表滑不粘手為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