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根霉軟腐病

菜豆根霉軟腐病

菜豆根霉軟腐病又稱腐爛病,為真菌性病害。該病主要危害豆莢和莢柄。豆莢發病多始於殘花及莢柄結合處,初呈水漬狀褪綠斑,逐漸向兩端擴展,變成褐色斑塊。濕度大,或植株抗病力弱時,病害擴展很快,引起果莢、莢柄或莖形成濕腐狀,病部長出灰色霉層。脫落的病花落到莢或葉上也可引起發病。

基本信息

中文名:菜豆根霉軟腐病

..

英文名:Beanrhizopussoftrot
別名:腐爛病
病原中文名:匍枝根霉(黑根霉)
病原拉丁學名:Rhizopusstolonifer(Ehrenb.)Lind

異名:R.nigricansEhrenb.
病原分類地位:接合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豆類
主要為害部位:主要為害豆莢和莢柄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豆莢和莢柄。莢染病多始於殘花及莢柄結合處,初呈水漬狀褪綠斑,後向兩端擴展,變成褐色斑塊,濕度大,寄主抗病力弱時,病害擴展很快,致果莢、莢柄或莖形成濕腐狀,病部長出灰色霉層,脫落的病花落到莢或葉上還可引起發病。

病原形態特徵

Rhizopusstolonifer(Ehrenb.)Lind稱匍枝根霉(黑根霉),屬接合菌亞門真菌。異名:R.nigricansEhrenb.孢子囊球形至橢圓形,褐色或黑色,大小65~350微米;囊軸球狀或卵形至不規則形;孢子近球形或卵形至多角形,褐色或藍灰色,表面具線紋,大小5.5~13.5×7.5~8微米;接合孢子黑色,球形至卵形,大小160~220微米;有擬接合孢子,沒有厚垣孢子。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孢囊孢子或接合孢子在病殘體上或空氣中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從傷口或殘花及長勢衰弱處侵入後,分泌果膠酶,破壞寄主的組織,引起腐爛,並在腐爛處產生孢子囊,經風、雨、農事操作傳播進行再侵染。高溫高濕或陰雨連綿的夏秋季易發病,田間積水或濕氣滯留,栽植過密及管理不善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適度密植,注意豆田通風透光,及時剷除田間雜草。
(2)採用高畦栽培,雨後及時排水,加強肥水管理,促進植株生長健壯。
(3)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拔除以減少傳染。
(4)注意防治豆莢螟、蚜蟲、紅蜘蛛等,減少傷口。
(5)發病初期開始噴灑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或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或防霉寶2號水溶性粉劑600~8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