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子

菜籃子

菜籃子商品品種豐富,資源充足,質量提高,價格平穩。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安全消費漸成時尚,菜籃子工作的重心,適時地從數量保障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一批現代化菜籃子加工企業,實施品牌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開拓廣闊的國內、國際市場。

基本信息

供應充足

菜籃子菜籃子
福建菜籃子網路科技將採取構建“菜籃子”零售終端體系、行政調控、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供應量等多項措施,進一步給百姓“菜籃子”減負。

福建菜籃子網路科技將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在全省範圍內新建標準化菜市場10處,並對現有的社區蔬菜直銷店進行規劃選址,其中的100處將進行提檔升級。支持鼓勵社會化投資建設標準化菜市場、社區菜籃子連鎖超市等生鮮經營網點,完善終端蔬菜零售網路。同時,加大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在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等方面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各類資金扶持。

扶持政策

啟動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設,採取“先建後補、以獎代補”辦法,在城郊邊緣基本農田保護區內規劃建設一批集中連片永久性蔬菜基地,其中蘇南地區要求達到5000畝以上,蘇中、蘇北地區達到萬畝以上,全省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2200萬畝左右。同時,啟動建設100個左右的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新建100個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牧業方面,重點扶持發展規模養殖,鼓勵和扶持畜禽養殖場更新完善自動餵料飲水、環境控制、糞污處理、生產監控等設施設備,鼓勵大型豬場自繁、自養、自宰(代宰)、自銷,提升綜合效益。通過上述措施,大中型規模養殖場新增生豬養殖150萬頭,畜牧業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5%,30%以上的大中型規模養殖場達到標準化生產水平。

發展歷程

到1993年底,全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達2080個,城鄉集貿市場已達8.3萬個,其中農副產品專業市場8220個,初步形成了全國大市場、大流通的新格局。

1994年,“菜籃子工程”已處在由過去以生產基地建設為主轉入生產基地與市場體系建設並舉的新階段。同年年底,全國肉類總產量達4499.3萬噸,禽蛋1479萬噸,水產品總產量達2146.4萬噸,水果總產量達3499.1萬噸,蔬菜面積達1.34億畝。全國有27個省市初步建立了主要副食品的地方儲備。

從1995年起開始實施的新一輪“菜籃子工程”,主要有四大特點:加大基地建設,向區域化、規模化、設施化和高檔化發展;城鄉協手共建“菜籃子工程”。不僅城郊發展“菜籃子”,而且廣大農區也積極發展“菜籃子”,一批全國性的農區基地正在形成和發展;提高科技含量,最佳化結構,增加花色品種。為了適應城鎮居民對“菜籃子”產品“鮮活、優質、營養、方便、無蟲害”的消費要求,各地在生產中廣泛採用良種、良法、以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探索新的流通方式,積極推進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

1995年,農業部公布了全國23家首批定點鮮活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同年,農業部實施了大、中城市“菜籃子”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聯網。到同年9月,該信息網已與28個大、中城市和主產區的33個批發市場聯網。

1996年,“菜籃子工程”批發市場體系建設試點工作開始啟動。武漢、廣州、瀋陽、西安四個城市入選為首批試點城市。試點工作由農業部和國家體改委聯合成立的領導小組組織菜籃子工程

實施,試點的總體安排時間為2至3年。

1997年底,全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到約4000家。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批發市場為核心,連線生產基地和零售市場的穩定的“菜籃子”市場體系。

1998年,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菜籃子”產品生產要推廣優新品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實現均衡供給,努力創造名牌農產品。

1999年9月,全國10大城市第12次“菜籃子”產銷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透露出這樣一個事實:國內“菜籃子”供求形勢已經從長期短缺轉變為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餘,這標誌著我國“菜籃子”工程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000年11月17日,全國十大城市菜籃子產銷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提出21世紀初“菜籃子工程”的主要目標任務:以最佳化結構、提高“菜籃子”產品質量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為動力,實現“菜籃子工程”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

2001年4月,一項重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和保證農產品消費安全的“無公害食品行動計畫”由農業部組織實施。這項工作以“菜籃子”產品為突破口,以市場準入為切入點,從產地和市場兩個環節入手,通過對農產品實行“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計畫用8到10年的時間,基本實現主要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無公害。

2002年7月,國家經貿委有關負責人宣布,“三綠工程”進展順利並取得階段性成果。“三綠工程”是指提倡綠色消費,培育綠色市場,開闢綠色通道,以提高食品質量,維護消費者菜籃子工程利益。隨著“三綠工程”的實施,全國“菜籃子”衛生質量安全檢測體系進一步加強,築起一道道食品安全防線,有效防止有害食品流入市場。

為了滿足城市副食品的需要,市政府把“菜籃子”作為民心工程、系統工程、效益工程來抓,加強了生產、科技、加工、市場、調控等五大體系建設,基地生產發展、市場購銷興旺、政府調控有力、價格相對平穩,蔬菜副食品的零售價格和價格指數一直處於全國35個大中城市中等偏下水平。我市自1989年開始實施“菜籃子”工程。十多年來,市委、市政府一直給予高度重視,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發展重點,先後經歷了興建生產基地,增加副食品供應;完善市場體系,搞活農副產品流通;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提高基地企業綜合效益;發揮基地龍頭示範作用,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四個發展階段,從而結束了我市蔬菜副食品供應長期短缺的歷史,市場貨源充裕、繁榮興旺,價格相對平穩,初步形成了買方市場;大體上完成了“菜籃子”產銷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度,新型的流通體系已具雛型;初步探索了一些新形勢下政府有效調控市場的經驗和辦法,一個適應市場需求、著眼規模經濟、追求良性發展的“菜籃子”產銷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由最初的力求滿足市場供應逐步發展成為一種大規模、多品種、高質量、新科技含量的產業,在多次會議上受到國務院和有關部委領導同志的好評。

2013年為了刺激蔬菜市場,政府頒布菜場公益化,“菜籃子”工程再次崛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