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溪岩風景區

菜溪岩風景區

菜溪岩風景區位於福建戴雲山脈東南麓,距仙遊縣城46公里的象溪鄉境內,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控制面積5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55米,最高海拔(鐵尖山)1394米,景區北部有南方少見的“雪山”風景。花崗岩地質,年平均氣溫17.2度,主要特產有菜溪參、靈芝、紅豆杉、蘭花、銀杏等,馳名海內外。菜溪岩風景區位於福建省仙遊縣城北53公里象溪鄉境內,海拔740餘米。菜溪岩的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南北朝中朗將鄭莊創建的“潯陽書院”,培養出福建的第一批進士,使這裡成為福建省最早辦教育的聖地之一;唐代高僧正覺禪師創建的“源山寺”,他把河南少林寺學來的武功傳授給弟子,使這裡成為南少林的發源地之一;宋代朱熹徒弟陳聘君創建的“菜溪書院”,使這裡成為閩東南傳播理學的基地;宋代鄭僑年幼時在菜溪岩苦讀修書,金榜題名為狀元,從此菜溪流域教育興盛,出現“十室九書堂”,“家貧子讀書”的興教重學局面。菜溪岩風景區發源於南北朝,勃興於唐,鼎盛於宋,衰落於清。

景區簡介

唐僖宗鹹通八年(公元867年),唐代高僧正覺禪師雲遊至古嶺山,被這裡的旖旎風光、奇特山水所吸引,便在此結廬修煉,講經布道,操練武術。他不食人間煙火,以野菜為糧,山麓村民見溪流上菜葉飄流,便把這條溪稱為“菜溪”。

菜溪岩風景區菜溪岩風景區

景區內自然景觀絢麗多姿,達到省級標準的有120處,主要以山清水秀、石奇岩峻、峪深洞幽、瀑布成群而著稱,尤為風動石為最,達到國家一級景點標準有7處。宋代狀元、副丞相鄭僑詩讚:“八閩勝地菜溪先,百景千姿觀不盡”。唐宋以來,菜溪岩成為閩東南聞名遐邇的天然幽靜、風景秀麗的避暑勝地。

景區內人文景觀遐邇聞名,達到省級標準的有9處,達到國家一級景點標準的有2處:主要有南北朝的書院、唐代古寺、宋代舍利塔、明代石室、磨崖石刻、祈夢文化、簽枝文化,素有“九鯉湖的夢、菜溪岩的簽為最”之譽。菜溪岩的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南北朝中朗將鄭莊創建的“潯陽書院”,培養出福建的第一批進士,使這裡成為福建省最早辦教育的聖地之一;唐代高僧正覺禪師創建的“源山寺”,他把河南少林寺學來的武功傳授給弟子,使這裡成為南少林的發源地之一;宋代朱熹徒弟陳聘君創建的“菜溪書院”,使這裡成為閩東南傳播理學的基地;宋代鄭僑年幼時在菜溪岩苦讀修書,金榜題名為狀元,從此菜溪流域教育興盛,出現“十室九書堂”,“家貧子讀書”的興教重學局面。宋代菜溪建寺36座,達到鼎盛時期,文人墨客、巨商紛至沓來朝聖、祈夢、抽籤問卜,盛況空前。他們傳承歷史文明,各領一代風騷,留下濃墨重彩,讓遊人懷古思今,盪起遐想萬縷。

菜溪岩形成的1400多年來,境內教育興盛、文化燦爛、人才輩出、名人相繼、佛事頻繁、香火旺盛、香客不斷、遊人不絕。菜溪岩風景區發源於南北朝,勃興於唐,鼎盛於宋,衰落於清。改革開放後,得以復興。

象溪鄉地處仙遊縣中北部邊遠山區,是目前莆田市境內最小的鄉鎮,存在儲多制約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為此,我鄉新一屆黨政領導班子一致認識到:“要徹底改變山區貧困落後的面貌,必須揚長避短,充分開發利用菜溪岩風景名勝資源,打造生態旅遊名鄉,才是唯一的出路”。黨委、政府決定:把突破口放在建立較高水平和一定規模的生態旅遊區上,提出了“開發菜溪文化資源、發展高效綠色農業、建設生態旅遊名鄉”的發展戰略。

地理位置

菜溪岩風景區位於福建省仙遊縣城北53公里象溪鄉境內,海拔740餘米。那裡山清水秀,谷深澗長。據仙遊縣誌載,唐時鳳山九座寺有一個叫智廣的和尚,雲遊四方,結庵於此,每天采山中野菜為糧,山腳下人家看見溪流上常有菜葉飄流下來,便稱這條小溪是菜溪。到了北宋年間,仙遊縣龍華有個名叫陳易(號聘君)的人,棄官隱居於此。後來蔡樞(蔡襄曾孫)也來菜溪岩遊玩,陳易便把菜溪更名為“蔡溪”。但當地的老百姓仍稱其為菜溪。

菜溪岩以山清水秀,石奇岩峻,峪深洞幽而著稱居仙遊四大景區之首。菜溪岩全景有120多處,風光秀逸,絢麗多姿,有如同斧削、凌雲聳立的摩天石壁,有彩虹懸空、飛珠濺玉的雷轟瀑布,有巍峨雄壯、一絲如線的西北天門,有岩石陡峭、風光無限的東南天梯,有曲徑通幽、令人心怡的天然奇洞,有林蔭遮蔽、潺潺流水的彎曲溪流。

自然資源

石龍、石象、石仙栩栩如生;石釧、石鼓、石缸、石盆巧奪天工;蘑菇石、涼傘峰、飛來石形態逼真;幻游洞、羅漢洞、石拱門幽深寬敞。萊溪岩具有豐富的歷史和自然文化景觀。寺廟文物歷史悠久,祈夢文化遐邇聞名,古剎亭榭雄姿壯觀,文人名士詩詞俊逸。萊溪岩地質、氣候獨特,生長紅豆衫、蘭花,奇有一株活化石——古銀杏傲然挺拔在寺廟口,為名勝增添輝色.萊溪岩特產溪參、靈芝,馳名海內外。

菜溪岩寺始建於唐,幾經興廢,現存清代重建的大雄寶殿、九仙宮、觀音殿和寧代舍利塔。寺的左前方屹立著兩塊巨石,對峙如門,人稱“石門”。石門的北面懸壁如屏,一股清泉從懸壁上飛流直下,形成幾十米的瀑布,注入龍潭。

龍潭東邊,矗立著一塊高10米巨石,人稱“飛來石”。飛來石下,有一塊平滑如砥的大石,上刻“眠雲石”三個大字,眠雲石下便是“幻游洞” 。從寺西奔流而下的小溪和東側的瀑布之水交會在洞前,匯成一個小湖。湖邊懸崖峭壁,古松垂蔭,蒼苔蒙茸,藤蔓牽衣,清爽宜人,景色十分秀麗。菜溪岩的右側還有石鼓、石鐘、石獅、石象、羅漢洞諸景。羅漢洞幽深寬敞,傳說昔時九鯉湖何氏九仙常到此遊玩。

菜溪岩的景色,四季常新,變幻無窮。春天,山花爛漫,爭奇鬥豔;夏天,層巒染碧,萬壑搖青;秋天,碩果纍纍,紅葉滿山;冬天,紅梅怒放,蒼松添翠。

菜溪景點簡介

菜溪岩風景圖菜溪岩風景圖

1、御棺

傳說清朝名士朱翰春,不從“三藩”叛亂,為躲避靖南王的檄征,躲入菜溪岩,焚右股,施以毒藥,以身殉國。壯烈感動天地,以此棺安放忠骨,供後人景仰。康熙皇帝親賜此石棺為“御棺”。正是:青山有幸埋忠骨,一葉流處史留芳。

2、南方天然紅豆杉

古樹有值,健康無價!紅豆杉能把淨化空氣發揮到最大值,享有“健康樹”的美譽;它的樹齡可高達五千年以上,又被稱為 “長壽樹”;它紅果滿枝,晶瑩剔透,寓意著吉祥喜慶,所以又稱之為“吉祥樹”。 紅豆杉是世界上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在地球上已有250萬年的歷史,集藥用、觀賞、防癌保健於一體,美國白宮、英國白金漢宮和聯合國總部都有其“倩影”,2008年9月21日,紅豆杉輕移蓮步,姍姍地走進了中南海。

3、臥牛石

唐伯虎題臥牛石:

嵯峨怪石倚雲間,拋擲至今已有年。

苔蘚作毛因雨長,藤蘿穿鼻任雲牽。

從來不食溪邊草,自古難耕壟上田。

莫道牧童鞭不起,笛聲斜掛夕陽煙。

4、雛鳳學飛

雛鳳學飛,萬里風雲從此始;潛龍奮起,九天雷雨應時來!

5、石鐘

晨鐘暮鼓知禪意 吸露餐霞洗俗心。拾級鳴鐘聽新韻 登高攬日壯豪情。

本無聲而有聲,鐘聲、馨聲、梵聲、聲聲夢覺;

目有色卻無色,山色、水色、月色、色色皆空。仙鍾高9米,長6米,寬5米,外表形如鍾,倒扣而立,別有情趣。

6、陳聘君墓

青山似欲留人住,雜樹繁花繞眼帘。綿綿大山會接納種種人生感悟,清清流水能清洗凡人所思!曾任北宋朝廷監察使的官員,姓陳名易,字聘君,因為在京與王安石政見不合,故棄官返鄉,後與蔡襄的曾孫西京提學司蔡樞同游菜溪岩,當晚夢見觀音菩薩金光燦爛,便在此隱居,過起世外桃源的生活。據民間傳說,陳聘君死後葬此。

聘君去矣!屏後搗重陽菊葉;遊客來也!墓前拜寒食梨花。

7、官帽石

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岳夢中飛。進入菜溪山路旁,就能看見一塊很象古代官帽的巨石。傳說這塊巨石就是當年北宋禮部右侍朗施慕爺用來鎮邪的官帽,後來,這頂官帽便化成巨石,矗立在象王峰南坡上。

8、公母魚

魚分公母留勝跡,客賞名山任逍遙。筍因落殼方成竹 魚為奔波始化龍。

9、聽雨巷

菜溪岩的無窮魅力,將我深情地引進了大自然曼妙的詩境。溪邊瓜蔓青青,山坡蒼松傲然屹立,松濤陣陣;翠竹婆娑彈琴,竹音淅瀝。天籟鏇律,其妙無比,氣息清新!仿佛傳來遠古的琵琶聲,猶如那皎月下文人騷客感慨的沉吟;聽,“晨鐘暮鼓逾千年,流水白雲逐柳煙,自是不尋尋便得,五湖明月豈無邊”!

10、北京猿人

龍抬頭,虎長嘯,野性都從空里化;

鹿參禪,猿悟道,天機總向佛中生。

11、鱷魚石

在海會塔北面山坡上,有二塊大石,酷似兩個重疊的鱷魚頭,形態逼真,稱“鱷魚石”。這是一條飢餓的大鱷,百年等待,望穿秋水。剛剛爬過那死亡沙漠,來到這一片生命綠洲。遠到的鱷將在此安盹,晨鐘暮鼓收斂了它的凶性。與青山做伴,與藍天接吻,乘雷上天是它不泯的希冀!

12、紅龜湖

溪流淙淙,綠波蕩漾,青山倒影,纖雲弄巧,幻成無邊的春色,輕輕鋪就了一幅美麗山水畫面。看,紅龜有靈,伸頭聽經。紅龜石位於菜溪舊寺前的菜溪亭(觀音亭)下,潭邊浮出一塊大石,狀如龜,呈紅顏色,稱“紅龜石”。究竟有幾隻紅龜相疊,眾說不一,智商高的人越看紅龜越多,吸引眾多的遊客前來觀賞。 13、金桂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14、銀杏

翩翩銀杏葉落,扇動秋風涼萬里;

楚楚翠松針飛,轉出春雨潤千年。 據民間傳說,唐時山腳下有一老婦得了一種怪病,其子甚孝,百般求醫均無奏效。後聽游醫說,銀杏葉可以根治此病。但方圓百里都沒有銀杏樹,也就是說老婦健康恢復無望。孝子心急如焚,三步一跪,九步一拜,虔誠上菜溪岩求仙拜佛。正在雲遊的大仙李鐵拐被凡間的孝心感動,立即舉起手中的拐杖朝菜溪寺門前的石崖上輕輕一畫,瞬間石縫間就鑽出一棵銀杏,迎風而長,傘葉飄飄。孝子大喜,馬上采了一大把銀杏回去,其母服下,幾天后健康如初。

15、獅子聽經

怪石野雲開法界, 猛獅蛟龍共長春。在菜溪寺西側山頂上,山峰斷裂筆直,岩石出露。從遠處望去,像一隻巨大的臥獅在回頭俯望菜溪寺,稱“獅子聽經”。 16、猴子拜觀音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菜溪岩寺西側的涼傘峰的南面山脊凸部有一石形似觀音菩薩,面朝東南,啟手端坐。在觀音石對面又有一石,凌空而立,如童子合手彎腰,呈跪拜之狀。相傳孫行者為避難而來,求見觀音,稽首膜拜,世稱“童子拜觀音”。

17、綿羊峰

巍巍雄峰白雲追 ,嵐光霧靄自徘徊 。奇松怪石爭靈異, 一席之地留於誰。相傳清朝康熙年間禮部右侍郎施韜,字文起,授蔭任 “左都督”,人稱“施都爺”,清初著名將領靖海候施琅的侄兒(施顯之子)。施都爺年邁告老還鄉,隱居菜溪岩。此山斷腸草很多,對人畜有害。施都爺下決心要根除這種毒草。他一邊飼養綿羊尋找斷腸草,一邊請當地村民挖除斷腸草的根,以絕毒害生靈之禍首。經過多年的辛勞努力,斷腸草得到根除。由於綿羊尋找斷腸草有功,感動天庭,化綿羊峰一座,讓世人稱頌。

18、蘑菇石、涼傘峰

相傳興化才子鄭五哥,常游菜溪岩吟詩作對。有一回,一位欽差大臣巡察地方,公務之餘遊覽菜溪岩。路上,見田間豆苗破土而出,自題一聯“黃豆出土,雙掌拜天承雨露”,久思不出下聯。五哥在旁,望著蘑菇石,朗聲答曰“紅菇戴笠,單腳著地受風霜。”欽差仰視菜溪岩高峰四個山口明暗相間,又出一聯“四口為圖(圖),小口終歸大口管”,五哥放眼遠眺,菜溪岩主峰涼傘峰頓撲眼帘,靈感頓現,隨口答曰“五人合傘(傘),小人還望大人遮。”欽差驚嘆世間藏龍臥虎,不得不佩服興化大地風光無限,人傑地靈。

19、心動石

心動石也動,石動心也動。福建省政協副主席葉家松的這句話告訴我們: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便可以不斷超越,不斷向自我挑戰。即使遠方的遠方,也會誕生一種東西---奇蹟! 在涼傘峰西南方有兩塊巨石相疊,石高27米,騰空突起,搖搖欲墜,狀如蘑菇,人稱“蘑菇石”,又以“石動心也動”而被稱為“心動石”,從不同方向看此石景有不同的韻味。風動石,石上石,風動石動石不動;水流沙,沙中沙,水流沙流沙不流。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智兼者樂石。根據民間傳說,此為“生命之根”,常有已婚婦女,來此虔誠膜拜,求男得男。奇哉怪哉!誠乎信乎?

20、石圖帳

蒼山韻風月, 奇石顯神工。石圖帳位於菜溪寺後,是一塊氣勢磅礴的巨岩崖壁,岩石高達78米,寬約300米,恰似仙人從天際將圖帳張開列屏。石圖帳像一幅畫卷長廊,峭壁上的各種圖案形象生動,惟妙惟肖。石壁左側有一凹部,似一石室,正中隱約一人靜坐,人稱“唐僧坐禪”,正視此石室又如一尊“觀音菩薩”向南遠望;石壁中央的上部有一幅白色的圖案,像一匹昂頭向東的白馬,仰天長嘯,傳說是《西遊記》小白馬的化身;石壁右側懸崖瀑布旁是一幅八戒背悟空的嬉戲圖;石壁右側上方一塊巨石眼看就要掉下來,像一隻蠢蠢欲動的烏龜,這些圖案被人們稱為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圖”;更精彩的是石壁上一尊巨大的“石仙翁”,形態生動,傾身脫裟,逍遙自在,觀賞瀑布,神怡有趣,人稱“仙翁觀瀑”圖,此景堪稱菜溪岩風景區“一絕”。

雷轟瀑布雷轟瀑布

21、雷轟瀑布

飛瀑傾崖,不疑綠水來天外;嘯聲震谷;應是蒼龍困此間。菜溪岩瀑布中最具吸引力的是雷轟瀑布。流水自高約78米的懸崖峭壁頂端傾瀉而下,飛噴衝擊,震聲如雷,故稱“雷轟瀑布”。明朝帝師陳經邦觀此,觸動詩興,遂成一聯“飛瀑如棉,不用弓彈花自絮;彩虹似錦,何須機織天生成,”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菜溪岩瀑布的奇特景觀。翠谷凝珠,虎嘯龍吟千丈錦;幽潭吐玉,山青水碧四時春。五丈上頭尚是水,十米以下全為煙。水挾斷雲流,飛瀑半天晴亦雨; 山吞殘日暮,幽潭終古夏如秋。

22、虎嘯岩

秋月朗晴空,萬里山風猛虎嘯;菩薩開覺路,千年花雨象王峰。在雷轟瀑布東側,在高60米的懸崖上端向西懸空突出似虎頭,仰望像老虎張口怒吼,翹首觀瀑。 23、別有洞天

真的,太美了,別以為你是在天上,但事實確實是你在人間,在美麗的菜溪。我相信即使是畫家也無法畫出菜溪的美麗,菜溪的神韻。即使是詩人也無法寫出菜溪的景色,菜溪的氣質。菜溪就像一位美麗的少女,你只能夠欣賞,而不能夠觸摸。菜溪就像一幅畫,只能讓你讚嘆,而你卻又無法說出其中的感受。

24

在菜溪舊寺與菜溪新寺的中間有塊摩天巨石,人稱飛來石。相傳明代萬曆甲寅年間,天宮王母壽誕,召開蟠桃大會,玉帝派遣天將來菜溪岩邀請觀音赴會,剛好觀音雲遊四海,天將著急,將山巔巨石推滾下來,欲壓倒菜溪寺。觀音菩薩感應及時,拂塵一揮,阻定巨石於此,化為尊佛,揚眉獻肚,端坐雄姿,栩栩如生,靈驗極矣。遊人至此,焚香叩拜,求卜顯靈。石上有古刻對聯:急水有聲出谷遠,危崖無際振天寒。怪石飛來全鬼役,奇峰得趣自天成。

25、紅衣觀音

清朝康熙年間禮部右侍郎施韜,字文起,授蔭任 “左都督”, 人稱“施都爺”,清初著名將領靖海候施琅的侄兒(施顯之子)。一次在收復台灣的戰鬥中,乘船在海上遇到狂風巨浪,眼看船隻就要被海浪吞沒。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一隻小舟前來救助。只見舟上撐篙的是一位紅衣女子,她的小舟所到之處,風平浪靜,施都爺在紅衣女子的協助下轉危為安,勝利收復台灣。都爺回家後,心中念念不忘救命恩人,決定四處尋找恩人。有一天,他來到菜溪山,見山腰上有一個紅衣女子的身影,似海上的救命恩人,急忙追上,一直追到小茅廬,紅衣女子不見了,內見茅廬正中有一尊紅衣觀音菩薩,頓時他明白了一切。幕爺為了報答觀音的救命之恩,決定變賣家資,攜資帶妻在此隱居,倡建菜溪寺院,其妻在山腳下建尼姑庵(現菜溪堂),修性悟道,施濟貧人。

26、龜蛇相會

在菜溪亭旁的石階路上,有一奇石,形狀似烏龜,頸長頭小,作向上爬狀;旁邊有一脊長石,形象一條蛇,順潺潺流水游到溪邊。龜頭與蛇頭相接,故稱“龜蛇相會”。明朝帝師陳經邦辭官歸隱後曾攜夫人遊覽菜溪岩,漫步村間時,適值瑞雪飄飛,田間阡陌交通,屋舍雞犬相聞,遂成一聯“雞犬過霜橋,一路梅花竹葉”,苦思不得下聯。待到“龜蛇相會”景觀時,觸動靈感,吟出下聯“龜蛇浮水面,兩樣玉帶荷包”。真是山水皆畫筆,俯拾即文章!

27、三鯉朝天

南宋時,歷任光宗、寧宗兩代皇帝的國師,吏部尚書參知政事鄭僑幼年在菜溪寺苦讀修書。後來應京入試,他一舉奪魁,殿試時孝宗皇帝親自出對面試,上聯為“蕊蕊黃花,千秋丹桂誰能折”。意為月中丹桂,有誰敢折。鄭僑聯想菜溪岩美景“三鯉朝天”,應對“滔滔白浪,萬仞龍門我獨登”。以鯉魚躍龍門喻意,學成一身藝,奉獻帝王家。孝宗皇帝龍顏大悅贊曰:“素聞興化海濱鄒魯、文獻名邦,果然名不虛傳”,當下欽點為狀元。

28、眠雲石

榮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在飛來石下有塊巨石,平如床板,上刻“眠雲石”,據民間傳說,古時有人經常看到何氏九仙在此石上談詩論道,悠哉悠哉!

29、石拱門

位於綿羊峰東側,石門高45米,寬37米,是一塊三角形大巨石。空兀懸崖,彎腰渾然天成,堪稱奇觀。“石拱門”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站立此處,放眼遠望,重山疊嶂延伸向天邊,迷人風光如畫卷展開,眺遠山,數九重,層層疊疊萬千峰。俯看翠竹遍山谷,晨霧輕紗披勁松。

30、臥將軍

位於“心動石”北側,有一尊長500米,高60米的睡將軍。地理專家考查得出:菜溪岩的石奇特,方圓自然,是天然聖地。在清晨或傍晚,霧靄迷朦之際,在臥將軍的肚子上會出現一尊端坐雲中的佛祖,遊客若能看到,必定福星高照,心想事成。

31、石蟾蜍

在觀瀑亭處,舉首眺望,“石圖帳”頂端有一石狀如“蟾蜍”,正怒目拭待,大有奮爪前撲之勢。此景為“石蟾蜍”。相傳很久以前,菜溪岩周圍一帶,有無數又大又凶的毒蚊,人一旦被咬就會得病,於是菜溪岩人煙罕至。一日,大仙呂洞賓雲遊到此,見孽蚊肆虐,逼得百姓流離,遂心生善念,向嫦娥要來二隻小蟾蜍下來捉蚊,為民除害。此後菜溪岩的蚊子絕跡。為保一方永遠安寧,小蟾蜍就成為化石,鎮在“石圖帳”上,使蚊子不敢再入菜溪岩。因此,現在夏天到菜溪岩避署,這裡沒有蚊子,只有涼風習習,是一處天然的避暑勝地。

32、生命之源 位於菜溪舊寺之後,有一塊大石斷裂,狀似陰門,形態逼真,名曰“生命之源”。在它東北側的石崖上有一塊石圓柱翹然直挺,名曰“生命之根”,兩物隱約相對,妙趣橫生。

33

遊人從觀瀑亭的東北側行走,有一條小徑通往山洞,出了山洞,繞山曲行不遠,便呈現出一派奇觀:眼前危崖壁立,懸崖旁一條曲折小徑,乃是天然岩石依山疊砌而成,邊緣岩石周列如屏,危險處有鐵欄桿圍護,因它特別陡峭,人們叫它“天梯”。沿天梯攀登,上了頂峰就是天台。天台之上,風光無限,站在頂峰,如立雲端,飄然欲飛;從天台往下看,懸崖下的深潭,顯得渺小;山澗流水,一擁而下,即為雷轟瀑布。南眺菜溪村落,鄉間小路,縱橫阡陌,田野廣闊,綠浪宜人,民屋錯落有致,炊煙裊裊,一幅農家山水畫卷;西望涼傘峰巒,峰幽嵐清,奇石嶙峋,碧波洶湧,又是一幅壯美的自然山水畫;背倚將軍岩,面臨龍吐珠,陽剛瑞祥之氣籠罩於此,甚感自豪;聆聽搖籃溪水聲潺潺,兩岸密林蔥綠,鳥鳴蟲吟悅耳動聽,用“鳥鳴山更幽”來形容最為貼切不過了;月夜之時,更能抱攬銀光月色,人似入仙神境。

34、金龜祈雨

神龜天造景中奇,惟妙惟肖鎮菜溪。傳說石龜能祁雨,看龜增壽添福祉。在石圖帳頂端有一隻石龜像在緩慢爬行。相傳明萬曆年間,久旱無雨,溪水乾枯,百姓怨聲載道,金龜從溪中上岸直向菜溪山爬去,向蒼天求雨,果然一聲驚雷,大雨傾盆而下,金龜卻化成了一塊石龜,讓世人稱頌。

35.將軍保門

悍將千秋抬望眼,磨劍十年駕長車。在通往天梯的石崖上,有一巨石,形似將軍的頭像,他忠於職守,嚴防妖魔鬼怪的入侵,時刻保護過往行人的安全,保一方平安。

36

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朝經夕梵喚回苦海夢中人。

鶯啼碧草,高峰遠望,慕古世今仙,世途仙途世界裡;

月落晚煙,深林景幽,聽晨鐘暮鼓,鐘聲鼓聲菜溪岩。

位於飛來石下方,有塊高3米,長8米,寬6米,形狀如鼓,遊人用小石頭敲打,聲音似鼓聲。

37.石魚

紫竹林中誰問鼎,石魚湖上我看山。位於石鼓上有塊石頭,頭尾尖,狀如鯉魚,傳說過去此石魚會隨湖水的升隆而浮沉。

38.龍吐珠

在天門坑西側,有塊巨石,形似龍頭伸出山顛,臨崖俯視,龍口含珠,稱“龍吐珠”。石上有縱橫如龍鱗似的紋痕,陽光照耀,熠熠閃光,縱橫五湖四海,雄視萬代千秋。

39.聽取蛙聲一片

月笑青蛙跳,風鳴竹葉飛。在通往風動石的路旁,一巨大石上有好幾個石頭像青蛙抬頭爭鳴,到底有幾隻蛙,那就要看你的慧眼了。

40

在獅子峰西側山巔上,有一群高40—60米石林,相傳菜溪大仙施慕爺升天之時,德感天庭,玉帝令菜溪山神、土地公、站在山巔列隊哭著送葬,因而也稱“哭人石”。

41.石筍

在香山寺西側,有一石柱高約30多米,胸徑10餘米,該石柱上小下粗,形如筍,稱“石筍”。

42.一帆風順

一帆風順千山秀,幾度峰青萬里遙。 在通往風動石的路旁,一巨大石頭極像船蓬張力待發,稱“一帆風順”。

43

在搖籃溪右側,有一塊巨大岩石,高50多米,它形態酷似南極洲的企鵝,屹立於此,向天仰望,稱“企鵝石”。

44

象鼻岩矗立於搖籃溪東岸,臨近水邊,裸露的岩面高約24米,形似一尊猛獁象的頭部,巨大的鼻子垂至溪床,像是飲水解渴,整塊巨岩猶如一頭猛獁象,莊嚴肅穆,令人景仰。象溪鄉也由此而得名。

45.普陀岩

位於天門坑峽谷頂部左峰,從谷底向左仰望,一崖壁高聳雲間,崖壁似刀銷,鋒利無比,就如萬層刀刃,氣勢宏偉。

46.靈芝石

在通天峰南坡山腰處,有兩塊大巨石相疊,高12米,酷似一朵靈芝。它原為一塊巨大岩石,由於上下部岩性的差異,經風化作用,使得基部縮小,上部變得圓潤豐滿,外表酷似靈芝,故稱“靈芝石”。

47.石走廊

在綿羊峰西側山腰處,由於岩性差異受風化,形成了一條30多米長的通道,稱“石走廊”。上壁岩體突出,構成長條形洞穴外觀,底向外稍傾,外壁岩石如欄桿,高1米左右。石走廊驚險壯觀,是遊客登高探險、獵奇的好去處。

48.仙鼎

在菜溪灘上,有平坦如礪的巨石,巨石上有兩個怪狀的溶洞,狀如鍋灶,有前鍋和後鍋之分。傳說這是菜溪八仙菜藥煉丹用的石鼎。

49.仙臉盆

在白玉岩有一塊巨石,石面平展如砥,水流沿著石面流過,正中有數處凹陷石坑狀如臉盆。相傳當年神仙在此白玉岩聚會時,常在此處洗臉,因此石穴稱為“仙臉盆”。遊人來此,都爭先恐後在此洗臉,祈求青春常駐。

50.獅子岩

往菜溪寺的東北面循山曲行,經石拱門後約1公里處,在萬壑千仞之中突起頹石立於懸崖之顛,形似張開大口的雄獅,威躍而下,氣吞山河。懸崖間的天然石洞形似獅子口,洞口約40平方米,高4米,寬10米,洞深5米,洞內四周如壁,空敞幽深。此洞夏日涼爽宜人,冬天溫暖舒適,天然奇妙。洞口周圍群山環抱,林海濤濤,站在洞口,居高臨下,極目千里,腳下白雲忽現,如立雲端,飄然欲仙,此處乃是凡人脫俗修煉的絕佳勝地,據傳宋代陳聘君清朝施慕爺,兩賢人先後都於此隱居修道。

51.觀音望月

在古嶺山山麓,海拔1300米左右處,此豎立在灌木林之間,如一柱擎天,高有16米之餘,從石的底部算起有20米之高,從高處望去,就如一尊觀音菩薩,立於萬佛之中,其石呈紅褐色,正如一件紅色外袍,正好與菜溪岩紅衣觀音的傳說相吻合,又以觀音昂首望月,故名“觀音望月”。

52.蓮花壇

在“紅衣觀音岩”往上前行五十米左右,便能見到一塊巨石立於眼前,此石高10米有餘,占地在100平方米左右,整體呈荷花的花苞狀,中間為一巨大石頭,旁邊鑲嵌著一片一片的石頭,宛如荷花的花瓣,因其整塊巨石形如壇,故名“蓮花壇”。

53.三石試心

此處位於“蓮花壇”東北側,由三塊層疊狀的石頭又高到低依次向外伸展,因地勢陡峭,往下為萬丈懸崖甚為險峻,據說這三塊石頭可以試出人的心胸和膽量。故稱“三石試心”。

54.鳳凰台與天鷹叼日

鳳凰台與天鷹叼日為同一塊巨石,其從南面遠望,就是一塊巨石立於山脊,鶴立雞群,因其獨特的氣勢和王者風範,稱其“鳳凰台”;從巨石的底部往上看,如飛鷹的頭昂望天空,每天的太陽都正好能達到鷹喙處,故名“天鷹叼日”。

55.臥白虎

位於石滿方向的東仔坑頭,由一巨大的山岩形成,岩石的顏色為灰白色,整體形象就如一隻白色的猛虎,酣然沉睡於此。

56.紅岩

位於沙溪中部,為一片高約50米,長約70米的崖壁,其石崖的顏色為紅褐色,崖石的形狀層層疊疊,險峻秀美。

57.日光岩

位於鐵尖頂的最高位置,為兩塊巨石立於山頂,因常年四季都在陽光的照耀之下,熠熠生輝,站在日光岩上,吸日月之精華,汲大地之靈氣,並能感覺到人之渺小,大自然之偉大。

58.飛鵝朝天

位於鐵尖山東面山坡,此石形似一隻天鵝飛向藍天,氣勢宏偉,甚為壯觀。

59.朝天龜

位於鐵尖頂西面的山崖,整塊巨石如一隻神龜向著鐵尖日光岩的方向爬去,也想沐浴一下溫暖的陽光,吸收一些月光之靈氣,為著這個願望,正虔誠的朝望老天爺給它一次機會。

60.白石奇

位於鐵尖山東南側,半山村的東北方向,由兩塊巨大的石峰形成,高近百米,跨度有兩三百米,峰面石層裸露,周邊翠松環繞,從正面望去,猶如一隻綿羊,尤為壯觀;從半山至硎前的路上望去,兩石峰之間隱約出現有一衝上雲霄的石峰,表面如太湖石,因其的神秘莫測,當地人將其尊稱為“白石奇”。

61.雪山積雪崖

位於雪山的的東南面的山崖,崖面有一條條的石縫,石崖呈層疊狀,高百米,寬兩百多米,據當地人稱一年當中有二十多天的時間,此崖復蓋著白雪,從山下望去白茫茫的一片,整個山頭銀裝素裹,就如穿著白色婚紗的新娘,美麗動人。

62.雪山飛虎

位於雪山東北方向的山麓,為一塊高約三十米,長約一百米的巨型石頭,人站在它的腳下,就如站在一個巨人的腳下,顯得非常的渺小,整塊石頭像一隻猛虎盤臥於此,甚是雄偉,這隻“猛虎”似乎是守護著雪山,故稱“雪山飛虎”。

63.二仙論道

位於去蘑菇石的途中,兩塊石頭高達3米,左右對峙,石上平滑如鏡。據民間傳說,曾有人看見呂洞賓和李鐵拐兩位大仙經常在石上談仙論道,唇槍舌劍,互不相讓。所以此景觀名為:二仙論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