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子鎮

菜子鎮

菜子鎮位於渭河上游,隴西縣南部,是隴西縣的南大門,省道209線縱貫全境。全鎮呈東西走向,東鄰本縣鞏昌鎮,西、南與與漳縣相鄰,北與本縣碧岩、首陽接壤。菜子政府駐地距隴西縣城15公里,距周邊縣漳縣縣城22公里。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菜子鎮菜子鎮
菜子鎮屬南部二陰淺山區,地勢西高、東低,最高海拔2763m,最低海拔1800m。境內蹶頭山為全鎮最高處,海拔2763m,十里舖陸家莊社為全鎮最低處,海拔1800米。年平均氣溫6℃—7℃,最熱月平均氣溫17℃—19℃,最冷月平均氣溫-7℃—8℃。年降水量420mm—540mm,年均無霜期125天。境內主要有菜子河,長約35km,平均徑流量達到150m3/S,10年一遇的大雨為260m3/S,20年一遇的大雨為270m3/S,100年一遇的大雨為330m3/S。耕地面積96592.3畝,其中山旱地22528.7畝,川澆地74063.6畝,土壤類型主要有黃綿土、黑壚土、灰褐土、潮土。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204.7平方公里,轄18個村、146個村民小組,有農戶8986戶、42698人。轄區內有學校25所,其中國中4所。有教師236人,教學班182個,學生9162人,其中國中班37個1885人,國小班145個7727人,有幼兒院4所,教學班6個,教師6人,學生210人。

菜子鎮是全縣五大中心鎮之一、隴西縣南部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和商貿流通中心,也是全縣較大的中藥材產地和藥材種苗基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11266.5萬元,鎮財政收入210萬元。全鎮農作物播種面積112440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7800畝,糧食總產量1366.5萬公斤,2006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25元。

歷史沿革

菜子鎮以駐地菜子河而得名,原名菜子河,1935年改稱菜子鎮。1949年解放後,設觀勝、菜子二鄉,1958年改為七一公社,1959年又改為菜子公社,後於1983年機構分開並改為菜子鄉至2000年4月,2000年5月撤鄉建鎮,更名為菜子鎮。

特色產業

菜子鎮竹編工人在編筐
隴西縣菜子鎮東風村硬坡社和牟河村牟河社大力發展竹編,民眾增收不少。位於菜子鎮南部山區的硬坡和牟河兩社人多地少。當地農民有加工竹編的傳統,但大部分僅備自家種田挑土之用。後來有的農戶把自家用不了的掃帚、背簍、籃子拿到市場上賣很暢銷。漸漸地,兩社竹編加工由四五戶發展到七八戶,如今,140多戶農戶中已有90%以上的人從事竹編業。硬坡社的掃帚、牟河社的竹筐遠近聞名。不僅占據了本縣市場,還銷到了定西、河西新疆等地。

菜子鎮圍繞“以勞補收、以錢補糧”的工作目標,通過宣傳典型、召開民眾大會、上門入戶動員、刷寫標語、散發傳單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動員。2008年從赴疆拾花累計創收5萬元以上的276戶農戶中選出2名代表,從常年赴疆務工、年收入1萬元以上的874名民眾中選出2名代表,從赴疆拾花後移居新疆、戶均年創收2萬元以上的38戶農戶中選出2名代表,從縣委、縣政府表彰獎勵的拾花能手中的選出4名代表,巡回各村各有側重地開展宣講活動18場,刷寫標語80多條,召開民眾大會146次,形成了廣泛支持、積極參與赴疆拾花的良好氛圍。鎮上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充分利用農閒時間,結合宣傳動員工作的開展,採取現場培訓、基地培訓、以會代訓、結對培訓的措施,舉辦赴疆拾花技能培訓班24期,結成技能培訓對子564對。通過“現場講、示範學、結對幫”,切實提高了民眾的拾花技能和拾花的積極性。鎮上和帶隊能人主動與兵團協調聯繫,詢問棉花長勢、用工需求、拾花預測價格等,進一步拉近了兵地雙方關係,為拾花人員提供就業信息、就業諮詢、就業培訓、權益保護全程服務。通過大力發展赴疆拾花工作,降低了民眾對土地的依賴性,外出創業的多了,留家守業的少了,越來越多的富餘勞動力通過赴疆拾花發家致富,使廣大民眾普遍認識到勞務輸出尤其是赴疆拾花是投入少、風險小、收入高的“朝陽產業”,增強了赴疆拾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產業結構

菜子鎮菜子鎮
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始終把加快發展擺在首位,民眾收入在勞務輸轉和結構調整中不斷增加,經濟社會發展在項目和小城鎮建設中不斷加快。項目建設遍地開花。採取項目帶動、基地帶動、能人帶動的辦法,相繼爭取和實施了總投資8600多萬元的36個項目,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民眾增收渠道不斷拓寬,發展後勁明顯增強;勞務經濟蓬勃發展。堅持“先培訓、後輸出”的原則,年舉辦電動縫紉、民用建築等技能培訓班30多期,輸出勞務工11000人,創勞務收入2530萬元,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592元;城鎮建設如火如荼。堅持拆建並進,累計完成投資5600多萬元,已建成140多套商住樓,地下管網和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產業調整縱深推進。通過鎮村兩級黨組織的大力引導,廣大農民民眾立足當地,順應市場,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培育形成了中藥材、畜牧養殖、大蔥、勞務、竹編五大優勢產業。年種植中藥材25000畝、大蔥10000畝,建立了8個肉牛養殖基地和4個肉羊養殖基地,全鎮牛存欄3422頭、羊存欄9330隻;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18個村黨支部年發展農村黨員21人,其中致富能人18人以上,黨員隊伍結構得到改善,民眾中先進分子的比例不斷提高,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新鮮血液。

新農村建設

菜子鎮寬闊得街道
菜子鎮廿鋪村是菜子鎮貧困村之一,該村以整村推進項目建設為契機,確定了“念牛經、發羊財、輸勞務、奔富路,唱蔥歌、譜藥曲、優環境、樹新風”的發展思路,結合當地農村實際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際,著力農村組織創新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著眼於解決民眾最急最盼的問題,辦實事求實效,得到了黨員民眾的好評。

“整村推進”推開“攔路虎”。基礎設施嚴重滯後,是制約廿鋪村經濟發展和村民生活改善的瓶頸和“攔路虎”。是該村“兩委”領導和全村民眾的共識。在該村領導的積極爭取下,扶貧部門決定將該村列為整村推進村,整合扶貧資源,集中投入支持該村改善基礎設施的項目。興修田間道路、村社道路10公里;實施了自來水工程,安裝主渠道4800米;實施學校改擴建工程,新修教學樓一幢。解決了行路難、上學難、飲水難三大難題。

“整村推進”推上致富路。結合項目建設,興修梯田720畝;進行中低產田改造,襯砌灌溉渠道5600米,維修機井3眼,埋設管道600米;廿鋪村種植中藥材1500畝,大蔥育苗200畝;建成標準化牛舍125座,引進投牛134頭;建成標準化羊舍49座,引進投羊206隻;以科技服務為支撐,建成養殖凍配點1處,配齊了凍配設備;建成飼料加工服務點1處。該村有了致富的支柱產業,建立了農產品購銷協會,並在線上上網,村民可以隨時了解農產品供需走勢,調整自己種植結構。

“整村推進”推出新村貌。為了改變髒、亂、差和水土流失嚴重等現狀,該村緊抓整村推進項目建設這個機遇,對李家山村民小組24戶126人實行整體搬遷,新區規劃占地21.5畝,除公用設施占地,戶均生活區200平米,養殖區130平米,並戶戶配套“一池三改”能源項目,配備了沼氣池、沼氣灶具等,徹底改變了村容村貌。通過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村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正在蓬勃有序的開展。

發展規劃

菜子鎮菜子鎮
建立健全了鎮黨委和各黨支部各項規章制度,加快了村務管理法治化、財務管理規範化和村務公開制度化進程。圍繞“三級聯創”這條主線,逐步建立健全了聯繫村領導、駐村幹部和村書記“三位一體”的“三級聯創”活動考核機制。按照“產業建支部、黨員帶致富、農民增收入”的思路,積極探索跨區域、跨行業設定黨組織的新形式,推行產業聚集式、行業協會式、龍頭企業式、合作組織式等黨組織設定模式,初步建立了以鎮黨委為核心、村黨支部為主體、產業黨支部為骨幹、特色黨小組為基礎、黨員產業大戶為基點的縱橫交錯的新型黨組織體系,實現了黨建工作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廿鋪村黨總支採取村企聯合的形式,整合骨幹企業的發展優勢和村黨組織的組織優勢,與村內小尾寒羊養殖繁育公司聯合建立了畜牧養殖業黨支部,採取“公司加支部,支部連農戶”的滾動發展模式,先後向全鎮5村23個社421戶農戶投放基礎母羊2568隻,發展訂單牧草3490多畝。東風村無職黨員馬福榮,積極履行“雙帶”示範崗職責,吸納周邊30多名婦女在自己創辦的草源中藥材飲片廠長期務工,帶動民眾增加了收入。鎮黨委積極倡導並全面推行為民辦事全程代理制,鎮村幹部先後為民眾代辦身份證、計畫生育證明、戶口登記1191件,代領郵政包裹670件,代取匯款560次60多萬元,真正實現了變過去民眾找幹部為現在幹部主動找民眾、變過去辦事不及時為現在按時限期辦結,解決了制度不全和服務不好的問題,有效改善了黨群幹群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