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晉

莫晉(1761~1826),字錫三,號裴舟,又號寶齋,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恩科王以銜榜進士第二人。

基本信息

類 別

榜眼朝代:清

曾用名:無生卒年:1761~1826

字:錫三號:裴舟,又號寶齋

籍貫(古稱)

浙江會稽籍貫(今稱):紹興

及第時間(中歷):清乾隆六十年及第時間(西曆):1795

科別:乙卯恩科名次:進士第二人

授 官

左遷候補內閣學士諡號:無

著作:著有《來雨軒存稿》四卷

履歷

莫晉的父親莫大邦,是個舉人,在盡地當訓導。莫晉以能文稱雄於浙東,每次考試,必得第一。以優異成績入貢,被祭酒汪文端、法式善納為門下,雖僅為是生員,但憑他的才幹,很受器重。會試選優異者10人,莫晉為首。乾隆六十年欽賜榜眼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編修。而後大考翰詹,成績上等,擢升翰林院侍講。

嘉慶三年,莫晉以侍讀出任福建鄉試主考官。提督山西學道,視學山西。嘉慶四年,轉侍讀,遷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升翰林院侍講學士。嘉慶七年九月,以侍講學士為武會試副考官。嘉慶八年三月,莫晉轉侍讀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調通政使司副使。嘉慶九年七月,改太僕寺卿。八月,為順天鄉試副考官。九月,轉太常寺卿。十二月,提督江蘇學政,視學江蘇。嘉慶十年五月,莫晉改任通政司使。他參劾藩司鄂雲布玩公護短、稽解學租。莫晉由通政使擢副都御史。嘉慶十一年,授左副都御史。嘉慶十三年,莫晉疏言:安民先在查止訟獄,訟獄之所與日繁多是由於誣告的太多,誣告之所以與日俱增,是由於有關職司平日疏於約束,臨時又畏誣告的人居心叵測,雖然已經審明所控告的沒那么回事,還是猶猶豫豫不給開脫,因此刁風越來越見長,奸民對官府更無所顧忌,官府倒反過來顧忌奸民。請敕令各省官員,遇到案情虛誣,立即按律科斷,不得藉口而不減少訟獄,以清除誣告根源。嘉慶帝十分嘉獎他。六月,莫晉為江西鄉試正考官。嘉慶十四年,丁母憂,服滿。以父病乞假,終養父親三載,在外守喪,喪服期滿。莫晉還朝奏言:“臣胞伯名揚身歿無嗣,臣父大邦,生臣及弟階,初擬將臣出,後伯父而弟皆多病,臣父恐其成立難保,雖命臣為伯父主祭,而試冊仍用本生父名,迨臣入詞垣,臣(生)父命報部出繼。臣念本生父母現皆在堂,承繼考妣,久經去世。從前不早正名,今甫得一官劇改三代,轉似規避短喪,願俟父母百年之後,定名出嗣,臣父謂然,事遂中止。茲臣本生父母喪已畢,出繼長房並無違礙,遵父遺命,披瀝愚誠,臣系例應出繼之人,前不能喻親於道,早以義斷恩後,不免委曲從權,幾以恩掩義,雖父在,不得自專,究由臣調停未善。”請求遵照父親在世留言,做伯父繼子以為伯父守孝服喪。交部嚴議,奉旨準繼免議。隨後,丁繼伯父憂。嘉慶二十一年,服闕,起原官。十二月,莫晉升任倉場侍郎。嘉慶二十五年,以各幫米色乾淨、驗收無滯,下部議敘升職。

道光二年五月,莫晉左遷候補內閣學士,同年,御史常賡奏請以放代盤,戶部同意此議。莫晉上奏說:“本朝一百七十餘年來,並不見有以放代盤的舉動。嘉慶十四年,因為倉庫儲備虧空短缺,已經顯露敗象,有了不得不以放代盤的形勢,因此以放代替存。今天如果依從部議,各倉監督耽誤公事的喪失盤察,放米超過限量的過失必定會更多;各旗領米設法謀求新米、嫌棄舊米、使用賄賂、講人情等弊病必定會更嚴重;奸猾官吏為獲利而一時違犯條規,犯法的罪徒必定會更多;各倉散佚錢糧、藉機謀利、分爭辨訟的案件必定會更多。初訂立的法度怎么可以不詳細謹慎。況且審查弊端,貴在神速。以前以放代盤,為時有限,閱月就結束了,而今推遲到三年,曠日持久,正好足以被奸人所用,可以從容做出彌補,還有什麼弊病能被剷除。”接著,戶部又參劾他言詞過激,尚書摘錄莫晉奏疏言詞,乞請交曾任倉場的諸位大臣同議;都說有與莫晉結黨營私的,廷議請交部嚴加議處。道光帝說:“莫晉對於盤查事宜,所論全都出於因公,只是與戶部的意見不相同,帶著氣兒辯論,有些出格、失敬,不用交部議處了,就降為內閣學士候補。”莫晉謝疏講:“主聖則臣自直,仰欽厲世摩鈍之精心恩深,而命轉輕,彌堅報國忘身之素志。”這番話是莫晉由衷感言,後來很多人廣泛吟誦。不久,莫晉因病乞假回籍。道光六年,卒於家。享年66歲。無子,以他弟弟莫階之子莫鍾琪嗣後。

評述

莫晉有程、朱理學思想,對於王陽明之學,頗有心得。莫晉年紀過了40歲後,專意研究理學,不再留意措詞造句,晚年時更加深造自得,以姚江為宗。曾經重刻黃梨洲《明儒學案》,敘略說:“孔子稱善人不踐跡,孟子謂君子欲其自得繫辭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此三者,千古學道之指南也。’自陽明倡良知之說即心是理,即知是行,即工夫是本體,直探聖學本源。”死後,為他所付梓的《來雨軒詩文稿》,全是應制酬答的作品,並非與莫晉精神相關。莫晉是嘉慶帝座上賓,但是莫晉著白衣、吃齋食,獨居於外。莫晉自從當了生員,到鄉試中舉,會試中式全出自竇光鼐門下。因此他的一生書香功業,也敬屬於諸城,學術、風節,文雅也一樣。

著有《來雨軒存稿》四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