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禧

莆禧

”,明洪武元年(1368年),為加強沿海國防,抵禦倭寇侵擾,設莆禧“守御千戶所”,隸“平海衛”管轄。 莆禧石城憑海為塹、鑿山為壕,城若勺,壕似柄,故有“玉柄金勺”之稱。 莆禧古城莆禧城東門外約300米處有一地名“火燒坑”,原名“坑邊”村。

莆禧古城莆禧古城

簡介

莆禧古城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忠門半島(莆禧半島)南端,離市區約38公里,與湄洲島(湄洲祖廟,湄洲媽祖廟所在地)隔海相望。莆禧古地名“浮曦 ”,明洪武元年(1368年),為加強沿海國防,抵禦倭寇侵擾,設莆禧“守御千戶所”,隸“平海衛”管轄。“千戶所”置正五品官一員,從五品官二員,駐軍一千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福建沿海開始建築防倭軍事城堡,當年拆了莆田東甲、遮浪兩處“鎮海堤”石料,築了平海城和莆禧城。
莆禧城周圍城牆總長590丈,城牆高1丈3尺,牆基厚1丈2尺,建城垛1049個,警鋪24個,城門4座;城門上還建有城樓。城內建有“千戶所衙門”和糧倉等。抗日戰爭以前,莆禧城一直保存較完整,1939年該城被毀,現在尚殘存東、北二座城門和月城,以及120多丈的古城牆,城內青石鋪設的十字街和城隍廟保存尚好,隱隱透現出了莆禧古城的歷史厚度。早在1956年,莆禧城就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莆禧城北門八卦井莆禧城北門八卦井
莆禧古城與惠安崇武古城、霞浦大京城堡同為福建省現存的明代三大抗倭古城,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城東南北三面臨海,地勢又高:晴天朝陽出海,嵐光海霧幻作一襲絳紗披掛其間,前人美其名“浮曦”。明洪武二十年(1387),朝廷在這裡築城駐兵以御倭寇,“浮曦”也就由方言諧音演變為寓意吉祥的“莆禧”。
明朝初年,倭寇頻頻騷擾我國東南沿海,江夏侯周德興奉朝廷之命負責福建軍事以禦寇犯。周德興指派呂謙拆興化灣南岸鎮海堤石頭構築平海衛城、莆禧所城。莆禧城周長約1600米,基厚4米、城牆高約4.3米,子城高2米,建垛l049個,警鋪24個,設城門4個;上築城樓,並築月樓;城西鑿山為旱壕,寬約6.6米,深約2.7米,長700米,另外三面與海吻合。莆禧石城憑海為塹、鑿山為壕,城若勺,壕似柄,故有“玉柄金勺”之稱。明代莆禧所城常年駐軍1200多人,他們與當地百姓一起,憑險據守,伺機出擊,把這座海防要塞的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抗倭戰歌。在倭寇最為猖獗的嘉靖年間,興化府城、仙遊縣城、平海衛城相繼失陷,惟有小小的莆禧城巋然獨存。《閩書》載稱:“其人習海,勇敢而和協,聞賊則奮號先登,城以不陷。”

莆禧“大參將胡公遺愛碑”

不久之前,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莆禧城東側“千戶所”舊址傍,又發現一塊載有嘉慶年間立的古石埤,碑刻有“大參將胡公遺愛碑”八個大字。這是迄今為止在該城區發現的第三塊明清時代的古碑。
據查有關史料記載:碑中所指的“大參將胡公”即是明代抗倭將領胡守仁,系浙江觀海縣人,在戚繼光部下任“忠軍”總哨、把總之職,居低級軍官,為正七品官。
雖然胡守仁起初官職不大,品位不高,但從歷史上看,他的能量和作用卻與眾不同。戚繼光在浙江塘頭朱溪邊痛斬義子戚英時,胡守仁被命為監斬官。從中看出戚繼光對胡的信任程度。這段歷史,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義烏兵》一書有記載:嘉靖年間,戚繼光在浙江台州大敗倭寇時,義子戚英年輕有為,斬獲最多。但有輕敵之念,驕傲之心。擅自更改義父部署,違反軍令,按兵於台州仙居縣白水洋不動。致使數十名殘倭在林交山浪口與胡守仁部將李彥表所率的二百名新軍展開一場血戰後逃之夭夭。戚繼光怒髮衝冠,催兵到塘頭朱溪邊安營立寨,設立行刑台,要按軍法處斬戚英,並命胡守仁為監守官。胡守仁等部將鑒於戚英雖然有過,但斬獲最多,功可補過。全體跪下請求寬免,繞小將一死。但戚繼光軍紀森嚴,一番理直通天、斬釘截鐵的話,說的胡守仁等諸將都啞口無言。胡守仁接令在手,一時無措,終於把令牌擲出,戚英身首異地……,胡守仁悲痛欲絕。
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倭陷莆田郡城,民眾被殺不計其數。明朝廷於四十二年正月派戚繼光二度入閩來莆破倭。戚繼光奉詔後,因兵力不足,在義烏募兵期間,派胡守仁等六支兵馬先行入閩胡守仁入閩後,於三月份抵達建陽紮營待命。在郡城為惡60天的倭寇聞風喪膽,棄城而逃,結剿於平海等沿海各地繼續作惡。此間,戚繼光一路上邊募兵邊訓練,馬不停蹄地日夜兼程。於四月初八抵達福建。與胡守仁隊伍勢如破竹迅速殲滅了福清和連江的倭點後,直搗莆田。於二十日夜,兵分三路,繼林墩大捷後,向沿海各倭點發起全線進攻。據險結剿在諸林許厝村和分兵赤崎山聯為犄角的三千餘殘倭乘馬頑抗,胡守仁率兵奮力衝擊,英勇殺敵。血戰一個多小時,在各路戚家軍的合圍下,大敗倭寇。這一仗,擒斬倭寇二千四百五十二人。繳獲大量各種兵器,救出被倭寇抓的百姓三千多人。第二天,胡守仁又率兵埋伏各要道,追巢擒斬殘敵一百七十一人。
據《閩台淵源叢書》中記載:由於胡守仁戰功卓著,於嘉靖四十二年起任莆禧“千戶所”守備。擔任忠門半島和湄洲灣全境抗倭禦寇的防務職責。後來又升任福建行都中路參將,統理本營軍務。參將一職為正三品官位,與總等同,皆為各路提督指揮下的武官。鎮守各邊關、海防。
胡守仁升任中路參將後,奉朝廷之命,於明萬曆間,率水師據寨於南日九龍山抗擊林鳳、李忠等海盜集團。並在九龍山下南側建有一座“鏡仔宮”以奉祀媽祖海神。此事在《閩台淵源叢書》中也有記載:”明萬曆元年(1573年)林鳳、李忠海盜集團在粵閩沿海大肆擾、殺、掠。被胡守仁率部擊敗後,逃澎湖、淡水和北港等地。至萬曆三年(1575)被胡軍徹底殲滅。據說:胡守仁率軍追殲林鳳、李忠海盜集團時,海神媽祖顯神靈,從海面颳起一陣西北風、使胡軍戰船乘風破浪、劈波斬敵,以獲全勝。對此,胡守仁認為:戚家軍能勝利地追殲林鳳、李忠海盜集團,除軍民“和協、勇敢”殺敵外、還與媽祖海神助戰分不開。他為報恩。即於萬曆間,特地在九龍山下建造這座“鏡仔宮”奉祀媽祖。此宮通過幾經修復,現煥然一新。
清道光年間,南日縣丞,張德靜在《重修鏡仔宮記》中敘:“明萬曆間,欽依胡公因捕盜而建也。”進一步證實胡守仁建造這座“鏡仔宮”確與捕盜有關。南日古代民眾為紀念這位德高望重、建下抗倭捕盜奇功的胡公守仁,特地在“鏡仔宮”門前立一塊“德政碑”。碑中刻有“欽依都司胡公德政碑”。這與莆禧那塊“大參將胡公遺愛碑”,雖年代不同,但內涵相似。兩碑都是讚頌和懷念胡公守仁的豐功偉績。
上述兩塊古碑,現都保存完好。對研究莆田地方抗倭禦寇歷史具有真實的價值。也是對後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物依據。

城隍廟

戚繼光像戚繼光像
莆禧城內的古蹟多蒙上抗倭事跡的傳奇色彩。城隍廟位於城南東門地段,又稱“鯉江城隍廟”,是在宋代供奉司馬聖王(唐名將張巡)的鯉江廟舊址上於明洪武二十四(1391)年建成的。《敕封守御城隍大神碑》載稱: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圍莆禧城50多天,城隍顯靈,“神燈四布,夜夜繞城,寇望而生畏,自潰鼠竄”。事後地方官報奏朝廷,皇帝“嘉異吾城隍守御之功,特詔封城隍大神,賜以黃袍”。清初截界,莆禧民眾被迫內遷,城隍大神也隨之移居涵江鳳嶺,並於康熙五年(1666)闢建涵江“鯉江城隍廟”。後來復界,部分莆禧人又回到家鄉,但神隍大神卻被鳳嶺民眾挽留,只好在莆禧廟重塑城隍金身。莆禧城隍廟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5)重修,占地319平方米,至今尚存。廟分前殿、中殿、後殿三部份,並以廂房、走廊相連,嚴整密合。廟內有聯:“昭新惟有善;燮理總無私。”

天妃宮

莆禧天妃宮位於城內北門,據宋洪邁《夷堅志》推知,這座天妃宮的前身莆禧媽祖廟初建於宋淳熙三年(1176)前,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宋建媽祖廟之一。現存建築系明代所建。

火燒坑

莆禧古城莆禧古城
莆禧城東門外約300米處有一地名“火燒坑”,原名“坑邊”村。“火燒坑”以西有“蘆竹厝”自然村(今屬東仙村)。這兩處地名都與抗倭有關。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對莆禧城久圍不破,就遷怒於城外之民,被燒殺搶掠的村莊不計其數,當地人深惡痛絕。有一天夜裡,坑邊村的成年人組織起來,把居住在該村的倭寇殺個精光。第二天,周圍的倭寇聞訊而來,對坑邊村瘋狂報復,村民大部分被殺,村莊被燒成廢墟。為了讓子孫銘記這一血海深仇,當地人就把坑邊村改為“火燒坑”。據說,戚繼光平息倭寇之後,坑邊村一個流落在外的姓沈村民回到家鄉,看到村莊已化為灰燼,只好在“火燒坑”以西的地方用蘆竹搭蓋茅屋居住,後來,這地方人口繁衍起來,“蘆竹厝”也就成了村名沿用至今。

其它古蹟

莆禧城的古蹟還有甲子欄、八卦井、萬壽井、陳家寨、教場尾、太子宮、九十九級石階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十字街。十字街石板路貫通四城門。縱500米,橫200米,交叉點有圓錐形的凸起稱“蚌龜”,象徵著吉祥如意。明代,沿街商旅雲集,百業繁榮,來莆禧定居的族姓達50個之多。莆禧女人過著“柴破破,米簸簸,戲看看”的輕鬆裕實的生活。莆禧城的衰落,始於清初的截界移民,其後雖有所恢復,但光景已大不如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