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澗村

草澗村地處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駐地西北8公里處,西與莒縣接壤。全村626戶、1829口人,總面積4840畝,其中耕地2495畝、山場1900畝、各類經濟園林600餘畝。

基本信息

草澗村地處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駐地西北8公里處,西與莒縣接壤。全村626戶、1829口人,總面積4840畝,其中耕地2495畝、山場1900畝、各類經濟園林600餘畝。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617元。
草澗村是清朝一代明相——劉墉的祖居地,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歷史悠久,有資可考。現保存《劉氏族譜》、民國十三年碑刻,以及劉思源與其子孫之墓等。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先後三次舉辦劉墉文化研討會,濰坊學院教授劉墉研究所所長張其鳳、北京大學教授張傳熙以及劉氏後人(包括諸城逄戈莊一支)等各界人士,一致認可劉墉祖居地在草澗村。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為鞏固初建的大明江山,組織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活動。洪武三年(1370年),劉氏始祖劉思源與眾族人遵奉朝廷詔命,由江南徐州府碭山縣(今屬安徽)大劉家村,北上遷徙至日照喜鵲窩村定居,繁衍生息,先後生下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八子。後因家庭遭遇大火之災,發生變故,劉氏兄弟四處流散,僅四子劉禧陪伴劉思源留守故里。長子劉福和次子劉祿遷往大劉家溝村(今屬東港區三莊鎮),老三劉壽乞討定居劉家莊子(今東港區三莊鎮),老五劉詩去了大洙洲,老六劉書定居西劉家溝(今莒縣中樓鄉),老七劉忠去了臨沂蘭山區劉家莊,老八劉厚定居沂水縣劉家甸。經這次變故,鳳凰嶺下的喜鵲林滿目荒涼,劉氏家中少了往日的喜氣鼎盛景象。劉思源公睹物生情,黯然神傷,於是在明朝成化年間將“喜鵲窩”改名為“草澗”。
明弘治年間,劉福將長子志乾、次子志貞託付給劉祿公,又攜三子劉恆遷居逄戈莊(明屬青州府諸城縣,今屬高密市)。經過幾代人的創業,家境從貧窮漸至小康。其後代有多人科舉考中,特別是到第九代劉統勛、第十代劉墉和第十一代劉繯之三代同在朝廷為官,劉氏一門出了“三公兩宰相”,轟動朝野。
清道光末年,劉墉後裔出資在草澗村建立了劉氏祠堂,以追祭先祖。祠堂占地1.2畝,院內植有黃楊、銀杏、柏樹等。祠堂正堂五間,磚木結構,重梁掛柱。東西兩山尖,安有鋼叉手。祠堂正面懸掛著御賜“清愛堂”橫匾,堂內安放著始遷祖思源公先祖的靈位,祠堂正中供奉著“吏部天官劉墉之位”。神位前香案兩側插有旗牌三扇、金瓜、斧、朝天蹬、半台鑾駕、龍鳳棍、銅鑼等儀仗。祠堂正門檐分別懸掛御賜紗燈一對,光彩照人。整個祠堂富麗堂皇,威嚴肅穆。據傳,清朝凡路過此地的文官武將,三里外步行到劉氏祠堂行大禮、拜鑾駕。祠堂邊古柏參天,林地東側一棵古槐,樹粗兩合抱,高約50米。林前有一塊幾千斤重的大白火石。思源公後裔遍布諸城、臨沂、莒縣、沂水以及江蘇贛榆等全國各地。“四清”以前,常有各地劉氏後裔來草澗祖墓祭奠、憑弔。社會上也稱“大白火石劉”。祠堂文革期間被破壞,村內至今還存有原祠堂部分文物。
村西南處有劉氏祖林,前有山崖為天然屏壁,草澗河上游小溪自西北向東南潺潺流淌,成玉帶環繞之狀。此地現存劉氏始遷祖劉思源及其後代墳墓11座,是歷年劉氏家族尋根祭祖必到之地。
草澗村背依丘陵,由南而望,三峰並列,猶如一隻展翅待飛的鳳凰,故得名鳳凰嶺。東西兩翼林木茂盛,綠草如茵。村前為平坦的谷地,竹林茂密,桑原良田。草澗河穿村而過,流經鳳凰谷地,向南匯入黃墩河。鳳凰嶺九道綿延的山脈似九條巨龍,將整個草澗村合圍成“前有溪流為朱雀,後有靠山為玄武,左側山脈如青龍,右山橫亘如白虎”的格局,村前月牙河成帶狀分布,似水龍形狀,與三面山勢呼應形成“三台文星龍”式的風水布局。
近年來,該村經濟及各項事業健康快速發展,村莊建設初具規模,主要街道四橫四縱貫通全村,村內通往外地的公路六條,乘車可直通日照市區、莒縣、莒南及臨沂市區,黃墩鎮百里環山經濟路途經該村,交通便捷。
草澗村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劉墉祖居地旅遊開發相結合,發揮當地生態資源優勢,深入挖掘人文歷史資源,積極實施劉墉祖居地旅遊區開發。編制出了十幾萬字的民俗民情傳說,出版了六期《劉墉研究》。連續舉辦了三次劉墉文化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劉氏後人以及經濟界、旅遊界相關人士,對劉墉文化、劉墉祖居地旅遊開發等作了詳細規劃和深入探討。該項目已由山東省旅遊局規劃設計院完成規劃設計,擬開發建設成集民俗、觀光、休閒、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現已建成農家旅社36家。目前,正在招商引資進行旅遊開發,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名垂青史的一代賢臣,並將劉氏遺風發揚光大,構建一個更加文明、和諧、富裕的新草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