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姓

茹姓

茹姓是中國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31位,是極罕見的姓氏。茹姓主要源於古代柔然部族、鮮卑族、古代如姓等,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國浙江、廣東、河南新鄉、洛陽、澠池坡頭地區。茹姓為柔然(又稱蠕蠕)漢化後的姓氏。下聯典指北宋舒城人茹孝標,少年時負節氣,好學不倦。衡山茹公子,皎潔冰霜姿,才華冠當代,偉器方丁儀,家世稱閥閱,早逢明主知,宗府書姓字,締配天潢支,悃愊志所尚,清標人共推。茹氏有譜今八代,其源斷自開封派。

基本信息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時郁久閭氏建立柔然國,稱受羅部真可汗。柔然國也稱做蠕蠕、茹茹,源出東胡,為遊牧部落,常居於陰山一帶。西魏時,柔然部族為突厥所破,遂並如突厥,其部族後人多以族名茹茹為姓。一部分入中原後,以茹為氏,稱茹氏。

源流二

出自如姓。漢代有如淳,其後代子孫在“如”字上加草字頭為茹姓。

源流三

出自鮮卑族。南北朝時,後魏時代北有三字姓普六茹氏(一作普陸茹氏或普陋茹氏),入中原後改為茹姓。

源流四

源於職業,出自古代茹人,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茹人,亦稱茹者,是古代城池之間的一種職業人官稱,受領官家俸祿,但無官職,也就是專門收拾和處理生活垃圾的職業人。其職責是在每日寅時末刻前(凌晨5:00),將城鎮中的垃圾收集並運出城外,進行分類處理。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如京使,屬於以官職稱謂加筆為氏。如京使,亦稱如京吏,是秦朝末期特有的官稱,沒有具體職務,是由功勳武將、武臣遷轉過程中的一種過渡性官稱,也就是武職散官之稱。朝廷視需要之時,從其中選拔任之。由於其皆在京城待命,等待朝廷隨時召喚使用,因此稱為“如京使”。因此,即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如京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如氏、京氏等。

源流六

源於古氐族,出自唐朝時期白馬氐羌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四川省阿壩地區的茂縣、汶川縣、平武縣一帶,聚居著一支古老而獨特的民族,通常稱為“白馬藏族”。

源流七

茹姓為柔然(又稱蠕蠕)漢化後的姓氏。《通志·氏族略·外國大姓》載,蠕蠕入中國為茹氏。又云:“茹茹,其先蠕蠕類,為突厥所破,歸中國。”

源流八

出自楊姓。《周書》載,楊忠賜姓普六茹氏。其後代有支改為單姓茹。

遷徙分布

茹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三十一位門閥。北魏前身的遊牧鮮卑族中有普陋茹氏,其後人簡為“茹”氏,此為茹氏的最早起源。另外當時有部落為柔然族,也被稱為蠕蠕,芮芮,及茹茹族,北魏時,進入中原並建立柔然國。而族人就以前族名為姓,或為柔,或為茹,或為芮,茹氏也就隨之產生了。對於漢人,茹姓也有相對獨立的起源和發展,在漢朝,河內郡縣境內,出了一位姓名為如淳的人,他的後代就將他的姓氏上加了草字頭,變為茹字,源此漢族也產生了茹姓。

得姓始祖

蠕蠕。據考證,茹氏一姓傳自古代北狄蠕蠕族。《通志·氏族略》記載,北狄蠕蠕族人遷入中國,自稱為為茹氏,望出河南。我國的茹氏家族除了源自蠕蠕的一支之外,同時期另有一支外來的種族即普陋茹氏改姓茹,《河南官氏志》也有“普陋茹氏必變茹。”的記載。這支茹氏也是以河南為他們的開基之地。望族居河內郡(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茹氏後人尊蠕蠕為茹姓的始祖。

歷史名人

茹 皓:後魏文帝的著名冠軍將軍,他不但武藝高強,還知書識禮,聰敏而待人謙和,十分受朝廷的器重,既參與國家大政,又能折節下人,受當時人稱讚。

茹 瞻:字孝博,北齊時東安人。南州舉秀才,歷官侍郎。清朗剛直而見稱。據說,當他舉秀才之時,皇帝就親口說過:“今日之選,不可無茹生”的話,可見茹瞻的才華,卒於侍御史。

茹 洪:明朝大畫家和大書法家。他因為楷書寫得好,名氣傳到京城,王公貴族都收藏他的墨寶,他於是進京,寫字作畫。他善於畫山石竹木,並且因為受古車的薰陶,作畫氣韻高古,名重一時。

茹 千:明代兵部尚書。建文帝時奉詔至龍潭見燕王朱棣議和。後明成祖即位,封為忠誠侯。

茹 棻:清代乾隆狀元。官至兵部尚書,有詩集。

茹孝標:宋代天聖進士。負氣節,好學不倦,以都員外郎出知江州,有治聲。 南齊有大司農茹法亮,明代有刑部員外郎茹連。

茹志鵑:曾用筆名阿如(1925-1998)、初旭。浙江紹興人。從小家境貧困,3歲喪母,父棄家出走,隨祖母輾轉於上海、杭州兩地。祖母去世後,曾進上海基督教辦的以馬內利孤兒院,半年後由其兄領出,進上海婦女補習學校就讀。民國32年(1943年)在浙江省武康縣武康中學國中畢業。後隨兄參加新四軍,歷任蘇中軍區前線話劇團演員、組長等。民國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茹志鵑寫的歌詞《跑得凶就打得好》獲軍區文藝創作二等獎。1950年,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說《何棟樑與金鳳》問世。1952年創作話劇《不拿槍的戰士》,獲軍區頒發的文藝創作二等獎。1955年,茹志鵑從南京軍區轉業到上海作家協會,任《文藝月報》編輯,被吸收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並被選為作協上海分會理事。1958年在《延河》上發表了代表作《百合花》,《人民文學》曾轉載,後被改編成電影。1960年起從事專業創作。先後任中國作協主席團成員,上海作協常務副主席、黨組書記。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高高的白楊樹》、《靜靜的產院》等。1977年後,又陸續發表了《剪輯錯了的故事》(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草原上的小路》等。

明後名人

茹志鵑

茹志鵑(1925年―1998年),曾用筆名阿如、初旭,浙江紹興人。從小家境貧困,3歲喪母,父棄家出走,隨祖母輾轉於上海、杭州兩地。祖母去世後,曾進上海基督教辦的以馬內利孤兒院,半年後由其兄領出,進上海婦女補習學校就讀。民國32年(1943年)在浙江省武康縣武康中學國中畢業。後隨兄參加新四軍,歷任蘇中軍區前線話劇團演員、組長等。民國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茹志鵑寫的歌詞《跑得凶就打得好》獲軍區文藝創作二等獎。1950年,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說《何棟樑與金鳳》問世。1952年創作話劇《不拿槍的戰士》,獲軍區頒發的文藝創作二等獎。1955年,茹志鵑從南京軍區轉業到上海作家協會,任《文藝月報》編輯,被吸收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並被選為作協上海分會理事。1958年在《延河》上發表了代表作《百合花》,《人民文學》曾轉載,後被改編成電影。1960年起從事專業創作。先後任中國作協主席團成員,上海作協常務副主席、黨組書記。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高高的白楊樹》、《靜靜的產院》等。1977年後,又陸續發表了《剪輯錯了的故事》(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草原上的小路》等。

茹夫一

茹夫一(1916年—2007年10月20日),山西省猗氏(今臨猗)縣人。1931年15歲時投身楊虎城的17路軍,是西安事變的親歷者,因為他當時是楊虎城衛隊的士兵。西安事變後,西北軍分裂,1938年奔赴延安參加八路軍,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1分校1支隊隊長,第1分校膠東第3支隊作戰參謀、參謀主任、營長,膠東軍區北海軍分區營長,第6師18團代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通化支隊參謀處處長,通化保全司令部參謀處處長,楊靖宇支隊參謀長,遼寧軍區獨立第2師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14師參謀長,第4野戰軍42軍125師參謀長。參加了臨江、遼瀋、平津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兵團42軍125師副師長,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任中朝聯軍敵後游擊第1支隊支隊長兼政治委員,在朝鮮敵後打游擊戰,雖游擊支隊在敵後僅活動40多天,鑽到敵人後方大鬧天宮,打擊了敵人,取得成就,並在朝鮮人民軍前線指揮部擔任聯絡代表。1953年4月參加援越抗美,去越南當顧問,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游擊支隊副支隊長、支隊長,獨立團團長,開國將軍大都打過游擊,茹夫一則是在外國打過游擊的將軍。回國後,1960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後任成都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族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茹萍

茹萍,國家一級演員,出生於西子湖畔的杭州,1983年主演的《一生中的九秒》獲第十屆全國優秀電視劇,1984年考入杭州市話劇團,其後成為話劇團的當家花旦,人如其名總給人以清爽秀麗的美好感覺。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內郡:古代,人們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回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河內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終養堂:唐朝時有茹榮,自幼死了父親,事母至孝。他開始在縣裡當小官德時候,縣官送給他一支瓜。他拿回家給母親吃,一會兒又回到衙門。縣官問他乾什麼去了?他如實回答了縣官。縣官到他家看了看,果然如此,就叫他回家侍奉母親,每月工資照發。

家譜文獻

浙江嵊縣古剡茹氏四修宗譜三卷,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民國)茹良銓等續修,民國八年(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嵊縣圖書館。

浙江紹興越郡茹氏家譜,(清)茹泰纂修,清道光六年(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紹興山陰桃寨下茹氏宗譜四卷,(清)茹棠等重修,清光緒四年(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嵊縣古剡茹氏宗譜三卷,(清)茹宗治等重修,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浙江慈谿梅川茹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留香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殘存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聲慈谿縣文物管理局。

剡縣古剡茹氏宗譜三卷,(民國)茹良銓等修,民國八年(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東龍門茹氏族譜,(現代)茹冬華整理,2004年計算機排印本。原稿現被收藏在廣東省龍門縣左潭鎮石坋圍村。

廣東陽江茹氏族譜,(現代)茹永雄主編,2008年計算機排印本。原稿現被收藏在廣東省陽江縣。

字輩排行

粵桂兩省茹氏字輩:“崇華常芝……宏啟毓基植淳和耀典慶國恩延世業澤承祖德蔭雲初”。

湖南衡山茹氏字輩:“萬國勝人其昌永大德澤傅芳功名紀載湘岳鹹鍾英賢斯在景法先民家聲益泰”。

茹氏一支字輩:“正德傳家承天洪恩光輝世澤萬代長興”。

鳳凰鎮(陝豫)茹氏字輩:“從前派未祥,行彥廷勝芳。仕含先德遠,官顯國恩長。孝友光前烈,詩書裕後昌。功勤高宇宙, 永世錫霞觴。”

宗祠通用聯

四言

望出河內;

源自柔然。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茹姓的郡望和源流(見上題頭《四、郡望堂號》和《一、姓氏源流》介紹)。

符分魏虎;

位珥齊貂。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茹皓事典。下聯典指南齊茹法亮事典。

七言

明代炳炳忠誠伯;

清朝彪彪狀元公。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兵部尚書茹瑺,衡山人。建文時奉詔至龍潭見燕王議和。成祖即位,封忠誠伯。下聯典指清代乾隆狀元茹棻,字古香,會稽人。官至兵部尚書,有詩集。

八言

古之遺直狀元門第;

香其幽遠忠誠人家。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乾隆狀元茹棻。下聯典指明代兵部尚書茹瑺。

壽越期頤,朝端與宴;

少負氣節,吏治有聲。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無錫人茹文中,永樂年間隨父親遷居燕地。天順年間一百零四歲時,英宗在便殿召見他,賜予冠帶,又命順天府設宴招待,還命吏部尚書姚夔到他家去致賀。下聯典指北宋舒城人茹孝標,少年時負節氣,好學不倦。天聖年間進士,以都官員外郎出任江州知州,有政聲。

少負氣節,有聲吏治;

幼學親情,無忝家規。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天聖進士茹孝標,舒城人。負氣節,好學不倦,以都官員外郎出知江州,有治聲。下聯典指唐代名人茹宋的事典。

譜贊與詩讚

譜贊 五言古 政止齋題贈

衡山茹公子,皎潔冰霜姿,才華冠當代,偉器方丁儀,家世稱閥閱,早逢明主知,宗府書姓字,締配天潢支,悃愊志所尚,清標人共推。暇日特趨謁,求我譜系詩。展玩三嘆賞,滿帙名公辭。有祖在宋日,名望誠不卑,貴顯耀金紫,功勳著當時。有子令衡山,瓜瓞由蕃茲,源深流必長,本茂末不衰。維岳產英傑,及翁繼皋夔。早年登大學,拔擢梁棟基。堂堂仗忠義,蹇蹇不詭隨,夏官司馬職,少保青宮師。積善有餘慶,功名良可垂。我歌族譜吟,為汝遠大斯,光前必裕後,蕃衍當自茲。子孫又孫子,千載流光輝。

譜贊 七言古 岳陽 陳思銘

凌雲之木本乎根,稽天之浸由其源。積善之家有餘慶,人物雖異理則然。竊聞宗法聖王制,統緒分明代相繼。源流不混支派明,昭穆燦然倫理序。奈何經秦古法湮,六籍典禮俱遭焚。世家大族亦莫考,遂使骨肉如途人。茹氏有譜今八代,其源斷自開封派。不知不紀知者書,未嘗妄附權豪輩。開封有子宰衡山,自此家焉宗族繁。箕裘不墜踵前業,儒林累葉皆衣冠。巍巍衡岳鍾秀氣,孕毓良材扶盛世。乃翁一旦際風雲,主聖臣賢千載遇。秩登少保爵忠誠,厚德陰功遺哲嗣。天工報應誠無私,玉友金昆皆偉器。伯氏自是人中傑,早年締配天潢裔。一朝持牒叩我門,來索狂言題譜系。我今為作譜系歌,願言什襲永不磨。雲礽滾滾如流波,簪纓累葉懸鳴珂。金門步武肩相摩,直與衡岳同嵯峨。

譜贊 四言古 清碧 鍾溥

赫赫茹宗,派衍南衡。其乾既分,其枝以榮。維衡之裔,維岳孕靈。靈鍾於後,俊傑賢明。乃迨忠誠,翹然鉅碩。惟德是宣,維善是積。公有賢子,作賓王室。竹帛傳芳,簪纓世襲。忠孝相承,禮樂彌敦。班班親從,秩秩卑尊。綿延芳牒,念厥先世。後企於前,書香克繼。

譜贊 五言古 徐景昌

茹公本大族,故宅衡山峮,父任忠誠伯,子官秦國賓。勳業留青史,芳名注紫宸。子孫千萬載,綿遠感洪仁。

譜贊 五言律 桂陽 羅以禮

喬木名家乘,年深翰墨香。尊卑序昭穆,孝敬重綱常。瓜瓞盤根遠,芝蘭累葉芳。尚書舊世業,繼述慎無忘。

譜贊 七言律 中堂楊溥

奉觀先牒起遐思,名世鴻猷眾所推。夢象旁求同傳說,文臣封拜亞劉基。承嘗共守忠誠廟,金石猶傳大誥詞。況是天潢垂一派,千秋玉葉與金枝。

譜贊 七言律徐景昌

禩世承恩玉殿芬,早膺帝齎佐明君。九重湛露椒花液,五等金章柳葉文。秦楚風煙生道路,華衡雲氣接氤氳。宗功元祀垂千古,一瓣南豐展拜勤。

譜贊 七言律 翟鶴

堂堂賓相楚邦奇,衡岳英靈特發揮。仕始郡侯先世美,文封伯爵若翁稀。詩書自昔綿芳澤,蘭玉而今奉德輝。昭穆分明無錯繆,歐蘇家法雅同歸。

譜贊 七言律 安仁 何宗

衡山清派本開封,振後光前世罕同。少保功勳轟海宇,國賓譽望耀王宮。宗枝秩秩排倫序,聲價巍巍並岱嵩。秦楚兩途人物盛,信知根厚葉鹹隆。

譜贊 七言律 臨江 蔣慶

譜載親疏大義明,家存文獻有堪征。衡山特表名卿宅,陝右榮書貴戚乘。睦族一門興孝弟,流芳百世衍雲礽。翰林太史雄文在,永與麇城並著稱。

譜贊 七言律 會稽 陳本道

衡山一派自開封,昭穆詳明統有宗。積德流芳傳後裔。存心樹業仰先公。箕裘隱卜雲礽紹,簪笏遙知世代同。信是忠誠垂澤遠,由然孝悌播仁風。

譜贊 七言律 邱陽 程璥

開封遺派至衡湘,世積家承德用張。鼻祖以前應本大,耳孫厥後信流長。儀賓孝義名當代,少保忠誠紀太常。南嶽關西雖異地,宗支彌遠更彌昌。

譜贊 七言絕 莆田 鄭應祚

河內淵源信不差,支分派別底需查。開基祗說忠誠伯,本是當朝宰相家。

譜贊 七言絕 廬陵 劉魁

南嶽精英降此翁,發身胄監到三公。金書鐵卷光前後,自與尋常譜不同。

譜贊 七言絕 一 明達堂題贈

譜系相承總異材,從知積德是賢胎。國朝元老遺微在,餘慶還看裕後來。

族譜序

序一

老夫今幸謝職家居,盤桓松竹于衡雲湘水間矣。顧范文正公有言:“祖宗來積德,百餘年始發於吾,得至大官,根本之地,亦熟不夢寐永懷也哉。”粵稽我茹氏,唐虞三代,書缺有間,春秋時,魏有如姬;越西漢,厥有如純,原名敬避,後加草為茹,亦猶郭公夏五,甲戌己丑之例。南齊有茹法亮,官中書舍人。唐有茹榮,幼歲以至孝聞。宋有茹孝標,少負氣節,而才中掄選。茹瞻為楊愔所器重,究亦或隱或顯,無容遙遙華胃,漫相牽引。迨宋末,興公初任河南開封府尹,累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文獻始有可征。子二:長從善,次從政。善公籍河南,不具論。我二派祖從政公,詩書傳家,聯登科第,擢衡山縣今。解組後,喜衡山名勝,遂家于衡之東隅。三傳祖,一征公,一身開二房。松坡其長也,竹軒其次也。松公克紹箕裘,通經術,任儒學教諭,生子三:長蘭、次蕘、三芷,天不延祚,俱早卒。蘭公幸生一子珪,官庫大使,亦中年卒。庭堅忽諸,惜哉!系我竹公,承家學,仆元儒學生員,潛德增植。誕生子六:曰均賓、曰均正、曰均化、曰均譽、曰均直、即先君子曰均美。六公中,華、譽二公早喪,無傳,余皆克昌厥後。某也生元末造,恭際聖朝龍興,天清日朗,萬國更新,猥以微賤,榮膺兩爵,朝躋五等。長男鑒,忝儀聯戚畹,天恩殊絕,曠古罔有,高厚罔報涓滴。近荷恩全始終,賜歸衡霍,每瞻闕廷,昊天罔極。緬維君恩祖德,忠孝同揆,既詳出身始末,復敘先代淵源,凡我子姓,當思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念爾祖修厥德,他日移孝作忠,不負本朝金書鐵券,與國鹹休之盟誓。我祖我宗,自當默相。余身非文正之身,心仍文正之心,即以此作息壤之盟可也,原始云乎哉。

明永樂六年歲在戊子三春月既望穀旦

歸山老人恕庵茹瑺手錄

序二

族譜之作,其來遠矣。古有大宗小宗之法,先王所以序天倫、系人心、明教原、敦政本者也。由漢以下,宗法廢而門第盛,於是譜牒興焉。族之有譜,其亦宗法之遺意也。近代所言族譜,則有歐蘇二家,其取法立例雖不同,然而尊尊親親之義,未始少異也。故後之作譜者,往往因之以為法焉。觀衡山茹氏家譜,歷年綿遠,載籍無征,系序承傳,支屬分異,未免失於傳疑。今斷自宋金紫光祿大夫,河南開封府尹為初祖,其所知者詳,所不知者蓋闕如也。其亦深得作譜之要也。由宋曆元,世代相傳,或隱或顯,文人才子,碩德重望,不為不多矣。傳至國朝,少保忠誠伯,歷躋顯宦,位極人臣,功紀太常,名垂汗簡,古今罕及。誕生令子,尚長安郡主宗人府儀賓,名注玉牒,親聯戚畹,光前啟後,其尊榮何如也。由是觀之,非其祖父積累之所致歟?余知自茲以後,子孫綿衍,累葉繁盛,更自有光大門閭者矣。雖然,此特序其作譜之由,及先代簪纓相繼者而言之耳。若夫宗族之次,昭穆之辨,尊卑之敘,支派之分,親疏之別,名公鉅卿,老師宿儒述之詳矣,奚待余言而增益也哉。

秦府伴讀海虞嚴敬序

序三

茹之有氏,莫究其所始。自三代漢唐無顯者,至齊中書舍人茹法亮、制局監茹法珍、魏驍騎將軍茹皓,乃著於南北史。而隋唐宋元之世後,隱德弗耀。逮皇明受命,統一天下,搜賢舉能以圖治,而尚書公以炎虛之秀,由邑庠業成,進登胄監。儀觀修偉而恢其行義,奮其材猷,夙受券知,以躋撫仕。自承敕郎擢通政司參議,累遷通政使、副都御使,拜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佐太祖皇帝臨御,立綱陳紀,以丕變風俗;鋤奸屏蠹,以昭宣治化。百辟庶尹,夙夜祗懼,而奏對獻納,惟恐不足以當上意。公於是時,數被嘉獎寵錫,便蕃優異,特出群臣之右,所言無不聽,所謀無不行,未嘗忤旨以獲戾。而從容謀議之間,辨誣釋枉,以免譴訶,款密之言,簡在宸衷,非外廷所得聞也。某忝廁詞林,與公有同朝之雅。一日手具世譜一編,俾為之序。竊惟姓氏攸始,蓋以生人之初,圓顱方趾,盈乎兩間。苟無以別生分類,則親疏貴賤、尊卑長幼之禮,相與混淆莫辨矣。是以古因生以賜姓,胙土以命氏,而彝倫之敘,典秩之興,率由於是矣。然千載以來,凡賜姓受氏之苗裔,載諸世本、洎作之篇者,往往夾於煨燼而無所考。故歷代之名臣碩輔,卓然以功業見於世者,不必皆有所自。而君子之報本反始,不忘其所由生者,忠孝之道也。尚書公年方強仕,福祉未艾,將見茂建功業,遠邁昔人,而致位公台,以為宗姓之望,豈特為鄉邦之榮而已哉。

賜進士出身翰林學士高遜志序

序四

國朝著令中外文武大小百職事、服勤在官者,賜復其家有年矣。而才能卓異,簡在帝心者,並其田塘園林、一切租稅悉蠲之,盛哉!前事未有過於是者。左通政茹恕奄,家居衡山,若叔某兄某弟某三人者,感戴隆恩,不遠數千里詣闕謝焉。上嘉其不忘所自也,溫慰至再,且謂爾楚為有人矣。春正月四日,階辭,復賜中楮為錠者十,仍敕光祿司,賜內酒三樽,筵三幾。偕某齎詣其門,以飲餞之。禮遇攸隆,豈非千載奇逢哉。先是茹公過余,請曰:某痛早失怙恃,未能少報教育之恩,然自鼓篋賢關,待從前代建今官,私心自幸,謂庶可稍慰冥漠之靈。惟是先子在時,有志修葺宗譜,乃齎志以沒;而又失於兵燹,遂無以觀厥成。某每念及,輒為悵然。今幸叔父美公,尚克溯其源流,諄諄然以譜事屬,某承先啟後,於是乎在、子其為我敘之。謹按茹氏,自興公開派,其子從政公,令衡因家焉。生子二:曰松坡,曰竹軒。松翁以文學禔身,為鄉校教諭。子仲宣,克世其家,舉邑秀才,聲稱甚借。元初科進士,錙彭壽我山,以女妻其子。竹翁與兄,文名頡頏,生子二:均直、均美,胸次豁然,無城府習氣。而直公以文學被薦,掌教衡州石鼓書院,第惜其不及見子通政之有成而仙遊也。今惟美公,以耆年碩德,儒雅自持,所偕來其子與侄,又皆謝庭蘭玉,茹氏一門,可謂慶幸之至矣。夫自譜局不於官,而後為譜繫於其家,若眉山蘇氏家譜尚已。衡山三胡所家,南軒道學之傳,式自五峰衡山遂為小洙泗,而我山又與松坡為姻家,前胄監丞進士何克明初庵,復同里閈 ,茹氏諸老,薰香乎儒林,而余芳所踵在公,乃羽儀乎王圖,皇上覃恩所暨詎偶然哉?自今以往,列在朝端者,明良相逢,益圖報郊;安於鄉邑者,租稅自奉。上無負聖天子優遇殊恩,下無負祖若父教育至意,則茹之慶幸,更當何如也。

賜進士出身翰林學士劉三吾序

序五

譜牒之義,所以示世系尊卑、出處、遠近、隱顯、始末之詳於後代,可實錄而不可偽為,不失肖子順孫、尊祖敬宗之本心焉。其或冐誣而不律以宗法,徒為鋪張揚厲,以圖誇耀後世,不惟悖己祖,而祖人之祖,其貽譏於世也,可勝言哉。余奉命遣祭秦府宜川王之暇,與賓相茹公會,出其先世家乘以示,欲求為序。夫以名賢碩彥、序記詩引,闡揚先人之實行者甚詳,亦復何容置喙。然觀感興嘆之餘,要不能已於一言。茹公之先世祖仕宋,為開封府尹金紫光祿大夫;其子曰從政,為衡山尹,遂家于衡山。茹公之叔祖均美,慨宗譜燼於兵燹,無以示後,復慨光祿大夫之前,莫詳其名氏,遂斷以光祿大夫為開派祖,而作譜其間。歷宋與元,累葉之出處、尊卑、隱顯、始末、分劃具載,夫有開必先之理,自古然也。考茹氏之源,必自上古始,其數千載之間,豈無有明道義於詩書者乎?豈無有垂功業於竹帛者乎?譬之水焉:水則有源,未有突地而流者也;譬之木焉,木必有根,未有平地而生者也。有源者流必長,雖其行地也,有深淺大小之不一,而所流之性無已也。有根者生自茂,雖基樹土也,有高低繁簡之不一,所而生之脈無息也。茹公之家,非積善深遠者乎。洪武間先大夫瑺,由進士授承敕郎,升通政司,歷都御史,遷大司馬,拜太子少保,輸忠盡瘁,輔佐太祖高皇帝有年矣。而能簡在帝心,所以於大誥篇中,與蔡瑄等特加褒譽,以示天下。為人臣者勸。則其寵渥顯榮之殊,匹休蕭曹丙魏韓范歐富之列。大宋朝封忠誠伯,我太祖高皇帝,又以公為忠臣之嗣,乃配秦府長安郡主,由是姻聯戚里,派合天潢,其榮幸也極矣。繼是而往,其根源支派益茂,綿亘無窮,滋培陰騭之田,接武詩書之數,雖隨時隱顯,而光大門閭之榮,要不蔡而可知,所謂源遠者流自長,根深者葉自茂,可取征於茹公之家矣,遂系之以詩(詩入藝文)。

大明正統十四年歲次己巳二月吉日

賜進士出身行人司行人邱陽程敬拜書

舊序

今有通司左通政茹瑺,攜其叔均美公所作譜牒圖狀詣余,曰:我茹氏始祖,系居河南開封府。至宋時,二世祖從政公,致仕于衡山,因家於邑之東隅,開松坡、竹軒兩房,子孫蕃衍百餘,其散居地,周數十里,莊十餘所。祖宗家壙,皆在其處。自始祖至今,凡六世。舊有譜牒,當壬辰、甲午以兵燹故不存,後無有知者。茲幸我叔父以謝恩來京,於是追本所自,詳記始末,因著為譜牒圖,以傳不朽,子其為我敘之。余惟古人,家必有譜,所以著明世,系其來尚矣。然世家大族,其子孫往往以富貴起家,或不能究其所自;亦有世系堪尋,而宗族或處多方,不相聯屬,譜牒因之失去,亦為人子孫者之所恨。今君叔父,能記憶其先世出處,無所遺忘,可謂知本矣。觀其一世、二世至於五世、六世,曰名字、曰爵位、曰家學、曰居里、曰葬所,與夫某娶某氏,生幾男女,曰子、曰孫、鹹出松、竹二祖。綿綿延延而無所窮。今一一皆書,俱所以著所自出也。嗚呼!使其後世子孫,雲礽相繼,觀諸譜牒圖,尊卑長幼,瞭然如在,而孝弟之心,油然興起矣。繼自今益當力其家學,各修乃德,以昌其後。則予於茹氏有深望焉。是為序。

奉議大夫翰林學士河南董倫拜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