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檐下始栽竹

《茆檐下始栽竹》是一首種竹詩,大約作於元和三年。這正是作者處境最艱難的時候。仕途坎坷、健康惡化,不絕於耳的指責、漫罵,還有那遇赦不免的詔書,無情地折磨和摧殘著他的精神和肉體。是苟且屈服、隨波逐流,還是傲然挺立、堅持操守,詩人用這首小詩作了表白。托竹言志,正是此詩的創作動機,也是此詩的魅力所在。

概述

茆檐下始栽竹【1】
柳宗元
瘴茆葺為宇,溽暑恆侵肌【2】。
適有重膇疾,蒸郁寧所宜【3】?
東鄰幸導我,樹竹邀涼颸【4】。
欣然愜吾志,荷鍤西岸垂【5】。
楚壤多怪石,墾鑿力已疲。
江風忽雲暮,輿曳還相追【6】。
蕭瑟過極浦,旖旎附幽墀【7】。
貞根期永固,貽爾寒泉滋。
夜窗遂不掩,羽扇寧復持?
清泠集濃露,枕簟淒已知。
網蟲依密葉,曉禽棲迥枝。
豈伊紛囂間,重以心慮怡?
嘉爾亭亭質,自遠棄幽期。
不見野蔓草,蓊蔚有華姿【8】。
諒無凌寒色,豈與青山辭。
作者簡介
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貞元初年進士,官監察御史順宗時,王叔文執政,他任禮部員外郎,銳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敗,他也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於柳州。
柳宗元是傑出的思想家,憑著一股積極的熱情和出色的才能進行政治活動。改革雖然失敗了,中年以後的處境更加悲苦,但這卻使得柳宗元有機會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歷史,從而使他成為一個卓越的散文家和詩人。他和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兩個主要倡導者。但從一定意義上說,柳宗元在思想方面所具有的進步的積極的意義,似又因韓愈的某些保守意識而有所不及。
柳宗元的詩,數量較多的是抒寫個人抑鬱的心情和離鄉去國的悲哀。從這些詩篇里,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會裡遭受到怎樣殘酷的迫害!在柳詩中成為特有的新穎題材的是對西南地帶少數民族生活進行多方面描繪的作品。其中洋溢著非常濃厚的地方情調和氣氛。至於刻畫自然景物的小詩,如《江雪》、《漁翁》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著有《柳河東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註解
【1】茆:同“茅”。
【2】溽暑:又濕又熱,指盛夏氣候。
【3】重膇:足腫。蒸郁:濕熱之氣鬱勃上升。
【4】涼颸:涼風。
【5】荷:負,擔。
【6】輿曳:指裝運移栽的竹子。
【7】蕭瑟:指竹葉被風吹拂所發出的聲音。極浦:遠處的水濱。旖旎:柔美,猶言婀娜。附:靠近。
【8】蓊蔚:草木茂盛。
今譯
以茅為材,蓋我新屋;濕熱如針,久刺肌膚。
禍不單行,腿腫成疾;屋似蒸籠,光陰怎度?
東邊鄰居,傳我秘法;逐熱致涼,唯有種竹。
聞言欣然,恰與心合;西岩之畔,負鍤四顧。
楚地多山,怪石嶙峋;挖掘艱難,力盡無助。
江風嗖嗖,暮雲密布;運輸竹種,加快速度。
蕭瑟翠竹,遠渡江浦;移種階旁,賞心悅目。
栽正竹根,望其永固;澆以清泉,勝似甘露。
夜不閉窗,涼風入戶;羽扇無用,棄之不顧。
竿集清涼,葉積濃霜;枕席清涼,暑熱全無。
密葉之中,網蟲依附;曲枝之上,曉禽起舞。
塵世紛囂,不必牽掛;寧靜怡悅,何愁不足。
亭亭翠竹,令我愛慕;遠離故土,與我為伍。
誰沒見到,郊野蔓草;蔥蘢茂盛,徒有外表。
凌寒品質,蕩然全無;寄身荒山,作為歸宿。
賞析
《茆檐下始栽竹》是一首種竹詩,大約作於元和三年。這正是作者處境最艱難的時候。仕途坎坷、健康惡化,不絕於耳的指責、漫罵,還有那遇赦不免的詔書,無情地折磨和摧殘著他的精神和肉體。是苟且屈服、隨波逐流,還是傲然挺立、堅持操守,詩人用這首小詩作了表白。托竹言志,正是此詩的創作動機,也是此詩的魅力所在。
這首詩寫作上的特點之一是:敘事清楚,以文為詩。詩歌記敘了尋竹、栽竹和賞竹的全過程,線索清晰,有明顯的記事散文的特色。首先寫栽竹之因。由於天氣悶熱,加之又患足腫之疾,日子非常難熬。幸好鄰居告訴了他驅熱的辦法,種竹可致涼風。其次,寫尋竹之勞。為了種竹,負鍤來到西岩,在怪石險岩中登攀尋覓,費盡力氣,挖來竹種。第三,寫種竹之慎。種竹之時慎之又慎,選好地址,扶正竹子,牢固竹根,澆上清澈的泉水滋潤竹根,以便迅速成活。第四,寫賞竹之樂。這是詩人擬想竹子長成之後,付出的辛勤和愛心必定可以換來豐厚的回報,生理上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愉悅和快樂。清涼取代了濕熱,生機驅趕了孤寂。網蟲寄身在葉間,曉禽歌唱於枝頭,晶瀅剔透的露珠,仿佛涼透了枕席,置身竹間,心靜神怡,煩惱盡消。全詩結構層次分明,環環相扣,孫月峰在《評點〈柳柳州集〉》中說:“就事質敘,自有一種真味。”指的就是這種結構上的連貫性所產生的質樸的韻味。
此詩的第二個顯著特點就是兼用比興、寓意於竹。汪森在《韓柳詩選》中對柳宗元的種植詩的評語是“種植諸作,俱兼比興,其意亦由遷謫起見也。”栽竹詩更體現了這一特點。比興的運用,是為了使詩的旨意更隱蔽更含蓄一些。這是由於處境艱難造成的。貶臣的身份和政敵的得勢,迫使他許多話不便明說、直說,他只好托情於竹,委婉達意。很顯然,詩人種竹的主要目的絕不是為了真正的致涼,而是一種情感的寄託和宣洩。前人的詠竹詩,或讚美亭亭玉立的風姿,或稱頌正直虛心的品質。柳宗元所寫的竹,除借鑑了前人的成果外,賦予了更多的自我色彩,可視為自比形象。他喜歡竹,在永州的作品中,不少的詩寫到竹子,而這些竹子裡常常顯現自己孤直的身影,蘇軾讀此詩後,看到了“意致似恬雅而中實孤憤沉鬱”的內含。柳宗元所寫的竹子不僅有亭亭姿,驅熱生涼,更因為有“凌寒色”,才被引為知己。這種“凌寒色”,不正是詩人的堅韌執著,有氣節操守和傲岸不屈性格寫照嗎?他對竹子的期待,委婉地表達了對處境的改變,理想的實現的渴望。種竹之舉實際上是自己世無知音、報國無門,只能與竹為友的孤寂和悲哀之情的抒發。此詩的真正寓意大概就在這裡吧!
總之,《茆檐下始栽竹》一詩最能體現蘇軾所說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特色。表面平淡無奇而內涵無比豐富,結構上以文為詩而手法上兼備比興,形成了這首詩既質樸又雅致的特有韻味。所以,讀此詩時,我們既要品詩,也要品竹,更要品人。要從詩中去把握竹子形象的象徵意義,再從竹中去發掘作者的個性、情感和人格的蘊含。

相關條目

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