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海戰

英法海戰

英法海戰,指十八世紀英、法間的幾次大海戰。 1798年的尼羅河之戰,拿破崙的法國海軍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雙方激戰到最後,傷亡慘重,結果法艦司令投降,英艦司令納爾遜陣亡。

基本信息

戰役

英法海戰 英法海戰

戰爭重起時,英國所處的是自從1781年以來最弱的地位。

法國和荷蘭的聯合艦隊,而且還必須對付法西兩國保持著的同盟關係——也就是說從提克斯克直到熱那亞的所有港口都可以供拿破崙使用,以擔負造船和避難的任務。另外,他也的確有入侵英格蘭的明顯意圖,因為在所有法國港口中都可以聽到造船工場的敲擊聲。他那個逐漸建立大海軍的計畫——目標為法國戰艦130艘,西班牙60艘,荷蘭20艘,熱那亞15艘——也並非空談。因為從1805年起,儘管連年征戰,可是到了1815年,法國艦隊的實力還是增強到戰艦103艘、巡洋艦55艘。(註:到1814年,英國海軍共有戰艦240艘、巡洋艦317艘和其他小船611艘。)

雖然實力並不充足,但因為英國海軍部遵守英國的傳統海軍政策,把重兵集中於海峽西面,所以對於這個弱點多少有所補益。只要烏桑特的岸邊有一支強大艦隊存在,同時面對位於北海沿岸的凱茲支隊時,任何用平底船團入侵英國的企圖都是不現實的。所以英國海軍部制定了一條不可更改的原則:如果對方的被封鎖支隊逃出了港口,而負責封鎖的艦隊又無法迫使它接受會戰予以殲滅,就應該立即集中到烏桑特的附近,以增強那裡的艦隊實力。

所以烏桑特乃是英國海軍防禦戰略的重心,因此在所有艦隊中,傑維斯的艦隊居於重要地位。如果他被擊敗,那么凱茲就失去了掩護;進一步說,如果凱茲也被擊敗了,那么除了氣候以外,再沒有任何東西足以阻止法國船團從布魯日渡海攻擊英國。

拿破崙對於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雖然他並不太了解海軍戰術,而且也不太注意風向和潮流,不過作為一個海軍戰略家,他並不需要學習什麼新東西,因為戰略原理本身就是互通的。

聯軍方面的戰艦分布在以下地域:土倫11艘,卡塔赫納5艘,卡迪茲10艘,維羅爾9艘,羅徹福特3艘,布列斯特21艘,提克斯爾6艘。前兩個地方被納爾遜用12艘戰艦加以封鎖,第三個地方被奧德爵士的五艘戰艦封鎖,第四、第五和第六個地方由傑維斯和他的部下負責,一共用三十七艘戰艦在烏桑特和比斯開灣中進行封鎖,第七個地方則由凱茲勳爵的九艘戰艦,在北海方面加以監視。此外在英國港口中還有5艘戰艦,在東西印度還另有12艘。所以在歐洲水域,英國海軍在數量上所占的優勢其實極其有限。

雖然這個以特拉法爾加會戰為頂點的戰役,始於1805年3月2日拿破崙給在布列斯特的坎特曼中將和在土倫的維倫紐夫中將的命令。不過為了清楚地說明整個戰役的來龍去脈,就應該回溯到1804年12月12日,即西班牙對英國宣戰之日。

在那一天,拿破崙命令維倫紐夫突出土倫港,駛往西印度群島,並在馬丁尼克與梅塞斯會合,後者應從羅徹福特突出以與他會合。以後,在六十天后之內他應儘量使英國領地遭受損害,維倫紐夫則應駛往維羅爾,救出被封鎖在那裡的支隊,是由科頓上校所指揮的五艘戰列艦和兩艘巡洋艦。然後再進向羅徹福特。

1月11日,梅塞斯率領五艘戰艦和四艘巡洋艦,從羅徹福特潛逃出來向馬丁尼克駛去。一個星期之後,當納爾遜率領他的支隊前往波里西歐海峽中的馬達里拉群島時,維倫紐夫率領十一艘戰艦和九艘巡洋艦,駛出土倫港。聽到維倫紐夫逃走的訊息後,納爾遜不考慮其他的可能性,認為維倫紐夫一定會駛往馬爾他或埃及,於是立即先向東趕去,於2月7日到達亞歷山大港。當他發現並無敵蹤時,又趕往馬爾他,在那裡才知道由於遇到了風暴,維倫紐夫已經被迫返回土倫。因為 仍然相信維倫紐夫的目的地為埃及,所以在3月26日,為了攔截他的艦隊,納爾遜就讓他的支隊停駐在撒丁島以南的海面上。四天以後,他才聽說維倫紐夫已經再次出海,不過納爾遜當然不知道維倫紐夫是在執行拿破崙3月2日的訓令。

這個訓令的目的是想在馬丁尼克集中一支擁有40艘以上戰艦的艦隊,主要部隊為坎特曼的布列斯特支隊,共有21艘戰艦和6艘巡洋艦;以及維倫紐夫的土倫支隊,共有11艘戰艦和6艘巡洋艦。在航行途中,前者應救出被封鎖在維羅爾的科頓支隊,共有四艘戰艦和兩艘巡洋艦;後者應救出在卡迪茲的西班牙支隊,這是由格拉維拉所率領的7艘戰列艦。在馬丁尼克,梅塞斯也要率領5艘戰列艦和4艘巡洋艦加入進來,等到全部兵力集中之後,就由坎特曼任總司令,指揮這個聯合艦隊向烏桑特進發,攻擊那裡的英國艦隊,並繼續向布魯日前進。維倫紐夫所奉的命令,是要在坎特曼之前先達到馬丁尼克,在那裡等候四十天,如果四十天之後坎特曼還未來到,就駛往卡迪茲,在那裡另有新的命令等候他。

為了方便起見,在沒有說到以下的作戰過程之前,首先分析一下這兩位主將——維倫紐夫和納爾遜的性格。

維倫紐夫要比納爾遜小五歲,一個生於1763年,另一個生於1758年。他是一個法國貴族出身的海軍軍官,在大革命中屬於少數未被清算的幸運兒,並且升官極快。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是一個飽學之士,若在海軍部中工作似乎十分適當,但並不適於擔任指揮工作。雖然他並不缺乏個人勇氣,但本質上卻是一個失敗主義者。他不相信拿破崙的侵英計畫,他對於他的部下和盟友都缺乏信心,更糟糕的是對他自己也缺乏信心。在尼羅河口的戰鬥中,他所指揮的艦隻是兩艘逃走的法國戰艦中的一艘。從此以後,他對於納爾遜總是心存畏懼。

納爾遜的個性完全不同。他是一個果敢而富有想像力的戰術家,具有獨立的眼光,有野心,對於自己的名譽非常敏感,有時甚至嚮慕虛榮,而且常常侮辱他不喜歡的人。他的精神勇氣十分罕見,比如在聖文森特海戰中,他單獨脫離戰線去突擊西班牙前衛艦隊的行動所表現的那樣。格林菲爾在納爾遜的傳記中說:“這種個人的主動精神,超人的英勇行為,都是海軍史上史無前例的。”他在尼羅河口、哥本哈根和特拉法爾加等各次戰役中,所表現的英勇都是很少有人能夠匹敵的。

雖然如此,他卻是一個平庸的戰略家,因為他從未認清戰略學是一種科學,雖然不一定是正確的科學,但它至少是以事實而不是以直覺為基礎的。在1804年和1805年之間,最重要的戰略性的事實就是拿破崙的海軍對英格蘭的威脅,可是在這一時期納爾遜的信件中,總共只有一次提到“侵入”的字樣,而且最巧合的是,這還是當拿破崙已經放棄了侵英企圖之後的事情。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他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地中海方面,即使是並不聰明的維倫紐夫,在鬥智方面都可以占他的上風。納爾遜所未能認識到的是,在這個時候,戰略重心是在英吉利海峽而不是撒丁島的海岸和尼羅河口。不過儘管有這些缺點,他依然是英國有史以來的最偉大海軍將領。

3月10日,納爾遜率領他的支隊,還停留在撒丁島西南角上的帕爾馬灣,當他聽說維倫紐夫正在裝載部隊的訊息,他立即揚帆往土倫。他在那裡發現一切的徵候,都表示維倫紐夫是準備出海了,但他仍然堅持原來的看法,認為維倫紐夫最可能的目的地還是埃及。所以他又回到帕爾馬灣,因為從那裡他可以掩護納普爾斯和西西里,封鎖通往埃及的主要海路,如果維倫紐夫的目的是出大西洋,那么這個位置也便於向西迎擊。3月30日,維倫紐夫按照拿破崙的訓令,從土倫出發向卡迪茲前進以會合格拉維拉的支隊,然後再駛往西印度。

納爾遜於4月4日才第一次獲得維倫紐夫離去的訊息。3月31日,他的一艘巡洋艦在土倫西南60哩的海面上,發現了維倫紐夫的艦隊----在帕爾馬以西約300哩。這個訊息使納爾遜向海軍部報告說:“我將向埃及推進。”他的視線仍注意著埃及,相信維倫紐夫是先向卡利塔島進發,然後再繞過非洲海岸以達亞歷山大港,所以他把他的兵力置於撒丁島和卡利塔之間。但是他在這樣部署之後,又擔心維倫紐夫會繞道撒丁島北面,於是又把他的艦隊移到巴勒莫以北50哩的烏斯提卡島,並於4月7日到達該地。

同一天,維倫紐夫也到了卡塔赫納海外,此時奉命封鎖格拉維拉的奧德爵士已經接到了斯特拉漢爵士的警告,後者奉納爾遜的命令,正護送返回英國的運輸船隻經過阿爾吉西拉斯,他於4月8日看到維倫紐夫從海峽中駛出。因為奧德手中只有四艘戰列艦,這個訊息使他左右為難。他是應該原地等候納爾遜呢,還是應該向烏桑特集中呢?當斯特拉漢告訴他納爾遜正在封鎖通住埃及的海路時,他就作了最後的決定----奧德留下他的巡洋艦與維倫紐夫保持接觸,自己在發了一個通信給海軍部之後,就開始向北進發。

他的通信是非常高明的,儘管納爾遜對他極為不滿,甚至對他進行辱罵,可是從這個檔案上可以看出來,他對於戰略情況的了解要比納爾遜清楚。這個檔案的內容如下:

“我相信敵人在卡迪茲不會停留太久,其向西進發的可能性最大,因為這樣可以突然集中幾個支隊的兵力。拿破崙可能希望在海峽中獲得一個暫時性的優勢,使他可以對我們進行一次致命的打擊。”

這的確是拿破崙的意圖。在猜透了敵人的計畫之後,奧德就出發去增強戰略重心——烏桑特。

4月9日,維倫紐夫在卡迪茲港口下錨,用訊號通知格拉維拉出來。但是他卻非常擔心納爾遜會尾隨而來,到下午一時,他不再等候格拉維拉,而是起錨開船,讓西班牙人跟在他後面蹣跚前進。

不久,因為維倫紐夫並未在提爾亨尼亞海出現,納爾遜就將他的部隊從烏斯提卡移到托羅,這是靠近帕爾馬灣的一個小島。4月18日,他聽說維倫紐夫的艦隊,已於4月8日在直布羅陀海外被發現時,他向英國海軍部報告說,因為他的森嚴戒備,敵人發現已不可能向地中海進犯了。第二天,他又發出另一個報告說他感到滿意,因為已維倫紐夫不再向西印度群島進發,而好像是以愛爾蘭和布列斯特為目標,他則正在西西里島的附近。雖然時間已經遲了,但卻是絕對依照海軍部早已確定的原則。

由於惡劣天氣的延誤,納爾遜直到5月6日才到達直布羅陀。在那裡他碰到正在葡萄牙的坎貝爾少將,他告訴納爾遜,維倫紐夫正在駛往西印度的途中。納爾遜一向是容易衝動而且血氣言剛,馬上就下了決心,於5月10日,率領10艘戰艦和3艘巡洋艦橫渡大西洋。

對於這一點,格林菲爾上校作了如下評述:

“納爾遜立即向西印度進發的決定是否合理,似乎頗有疑問。當拿破崙的“英格蘭軍團”在布魯日的準備如火如荼的時候,維倫紐夫的行動與運輸這支兵力越過海峽,似乎無可避免的具有關聯。不管維倫紐夫已經到那裡去了,他卻已經比納爾遜早了一個月,所以一個比較合理而謹慎的假定就是認為法蘭西艦隊是在進行誘敵行動,以引誘英國海軍離開海峽地區。而且當這支誘敵艦隊已經在西方和南方失蹤時,不久就可能掉轉頭來,向最後和具有決定性的目標進發。所以當維倫紐夫已經失蹤很久之後,再向西印度群島進發,這實在相當冒險。從全面戰略的觀點來看,納爾遜應該向布列斯特前進。在這種捉摸不定危機四伏的情形中,這似乎最安全的辦法。”

格林菲爾上校也指出根據另一個理由,納爾遜也應該與傑維斯會合在一起。英國海軍部在5月10日,應該已經接到他在4月19日發出的通信。該部隊對於維倫紐夫的行動真象必已早有所知,所以應該自有安排,對維倫紐夫進行追擊。在這種環境下,如果納爾遜也向西印度進發,那么追擊的就不只一個支隊而有兩個支隊了。事實上也的確幾乎如此。當海軍部從奧德(4月30日)和間諜方面得知維倫紐夫已向西印度群島進發的訊息,海軍部長巴爾漢勳爵立即命令科林伍德中將,率領11艘戰列艦出發追擊。當科林伍德已在追擊途中時,僅僅是出於偶然,他才知道納爾遜早已在追擊中。如果這個偶然事件沒有發生,那么就會有21艘戰艦去參加這個“追逐野鵝”的行動。(註:在直布羅陀,納爾遜曾經派貝克頓爵士去掩護克萊奇將軍通過馬爾他。其次,海軍部命令貝克頓增強在維羅爾的卡爾德。5月17日,貝克頓駛向北方,10天后他接近芬尼斯特里,與科林伍德相遇,後者告訴他納爾遜已經率領10艘戰艦,早已在追擊之中。)

6月4日,在迅速航行之後,納爾遜進入了巴爾巴多斯,柯齊拉尼少將在那裡率領兩艘戰艦加入進來。在那裡他獲得了一個錯誤的情報,說有人看到法國艦隊在聖路西亞的上風方面出現,結果他錯過了他的敵人。5月14日,維倫紐夫到達馬丁尼克時,發現梅塞斯已經返回羅徹福特,而坎特曼還沒有到達。後者仍被封鎖在布列斯特港中,拿破崙已經不想拖延下去,已於4月29日,派馬哥農少將率領兩艘戰艦,把一個命令送給維倫紐夫,命令他在西印度群島停留35天,如果坎特曼還是不能與他會合,就駛往維羅爾,接出封鎖在那裡的15艘船,接著再救出困在布列斯特港中的21艘船,最後集中兵力進入英吉利海峽,出現在布魯日的前方。

馬哥農於6月4日到達,在6月7日又接獲了納爾遜已到西印度群島的訊息。這個訊息使維倫紐夫的神經大為緊張,於是竟不顧新命令,於6月10日匆匆返回歐洲。兩天之後,納爾遜到了安提瓜,他猜到維倫紐夫正在返回歐洲的途中,不是到卡迪茲就是土倫,更加可靠的是後者,因為他在這時曾經寫信說:“他們可能幻想以為可以直達埃及,而不受到任何的阻礙。”——所以他決定返回直布羅陀。(註:拿破崙似乎十分明了納爾遜的固執想法。4月20日他寫信給狄克里斯說:“納爾遜可能又會向埃及作第二次的航行。”23日,他又命令在荷蘭報紙上發表法軍一萬人在埃及登入的訊息以欺騙納爾遜。)

出發之前,納爾遜派了比時斯華爾茲上校指揮的寇里克斯號雙桅船去通知海軍部說他已經回來了——這艘船在回國途中,於6月14日看見法國艦隊正沿地中海航向以北行進。這就適足以證明維倫紐夫是駛往比斯開灣,而並不是象納爾遜料想的那樣向直布羅陀海峽前進。7月7日,寇里克斯達到了朴茨茅斯,而7月19日,納爾遜也在直布羅陀海峽拋錨。

7月18日在斯巴特角岸邊時,納爾遜曾與科林伍德通信,後者正在擔負封鎖卡迪茲的任務,他給與納爾遜的回信,足以使對方認清當前的戰略情況。科林伍德的見解是:他相信拿破崙的目的在於愛爾蘭,維倫紐夫的艦隊現在會首先接出維羅爾支隊,繞著比斯開灣走,再救出羅徹福特的兵力,於是就有可能集中34艘艦船,出現於烏桑特前方,在那裡可能再加入20多艘船隻。他補充說:“當法國政府眼睛盯著大目標時,就決不會再留心細微末節。他們逃向西印度是為了躲避我方海軍,這是他們行動的最大障礙。這個夏天一定會有大事發生”。

7月20日,納爾遜在直布羅陀上岸,這是自從1803年6月16日以來第一次。在同一天他寫信給巴爾漢勳爵說,除非俄國的巡洋艦能夠代替現在正從地中海北部撤出的科林伍德的兵力,否則法國人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運送陸軍前往沙西尼亞、西西里、莫里亞或埃及。為了這個任務,他一再要求增派巡洋艦和單桅船前來。從他列舉的地名上,就可以發現他雖然已收到7月18日科林伍德的來信,納爾遜還是沒有改變其舊有觀念。8月3日,納爾遜才奉命駛往烏桑特以與傑維斯會合在一起。

正當此時,又發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足以使拿破崙的計畫受到巨大影響。

1804年5月12日,皮特再度執政,他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另一個同盟。他的計畫一部分是以1804年杜莫里茲的《論英格蘭的防禦》一文為根據。同盟的構成預定為英格蘭、俄羅斯、奧地利、瑞典和納普爾斯。經過一年談判。

1805年4月11日,英俄兩國簽訂了一個條約,接著在8月9日,俄奧兩國之間又簽定了另一個條約。他們也曾徵求普魯士參加,但遭到拒絕。這些條約規定俄國應出兵18萬,奧國30.5萬,瑞典1.2萬。英國對於每10萬兵額,每年支付輔助費120萬鎊,但總兵力以40萬為限,用來對法西兩國作戰。

當寇里克斯號到達朴茨茅斯之後,比特斯華爾茲上校前往倫敦,並於8月9日向巴爾漢勳爵報告。後者立即認識到了比特斯華爾茲報告的重要性,於是立即通知傑維斯,要他命令斯特爾林少將解除羅徹福特的封鎖,去增援在維羅爾港外的卡爾德爵士。此外,傑維斯也應命令卡爾德,一旦獲得了增援之後就應該立即向華尼斯特里角進行,從那裡再向西巡航,在六七天之間行走三四十里格的距離。因此,到1805年7月,拿破崙的戰略目標已經完成了一大半。除了布列斯特與卡迪茲以外,所有其他的法西兩國的港口都已經解除了封鎖。

維倫紐夫於7月2日已經通過了阿左里斯海,7月22日在濃霧之中,接近芬尼斯特里。如果濃霧不散,那么他可以駛過卡爾德的十五艘船隻而不被發現,於是就可以與在布列斯特的坎特曼會合了。但是正午時候,霧幕升起了,卡爾德的一艘前哨巡洋艦報告發現了法國艦隊。下午五時,雙方進行了一次並非決定性的交戰,有兩艦法國軍艦下旗投降。雖然7月23日雙方艦隊仍在接觸中,但並未再戰,次日卡爾德向北進發去會合傑維斯,維倫紐夫也張著滿帆向維哥灣前進,於7月28日到達。從那裡再駛向維羅爾,並於8月1日到達。

這一戰的精神作用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為維倫紐夫對自己的艦隊缺乏信念,已經禁不住溢於言表。八月六日他寫道:“在濃霧之中,因為我方艦長對於戰鬥和艦隊戰術完全缺乏經驗,除了跟隨著前面的船隻以外別無良策。在這裡我們已經成為歐洲的笑料。”這次戰鬥使他的感覺有些麻痹。

在維羅爾,維倫紐夫收到了拿破崙在7月16日發出的通信,命令他解除維羅爾的封鎖,然後再採取下述行動,以使法軍成為多佛爾海峽的主人——或是與羅徹福特和布列斯特兩個支隊會合在一起,或是只與兩者之一會合在一起。隨後這支艦隊速向愛爾蘭和蘇格蘭行駛,以便與在提克斯爾的荷蘭支隊會合。如果因為會戰或其他原因,維倫紐夫不能完成他的任務,則無論如何都不許進入維羅爾港,而應駛往卡迪茲。

因為信託的是維倫紐夫這樣一個人,所以這個最後指示,對拿破崙來說才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失誤。卡迪茲距離布列斯特最遠,所以這也正是維倫紐夫心中所最想去的目的地,既然不準許進入維羅爾,他就把三艘已損毀的船隻留在那裡,而改向柯魯拉前進,在那裡他得到十四艘戰艦的增援。

當斯特林為了增援卡爾德而從羅徹福特撤走時,7月17日,代替梅塞斯的阿里曼德少將也就從羅徹福特港口中溜了出來,於8月13日與維倫紐夫會合在一起。可是因為狄克里斯並未將此事通知維倫紐夫,不免鑄成大錯,終於導致大敗。

那一天維倫紐夫出海航行,當他看見一些巡洋艦時,誤認為那是英國人,於是立即改向南方行駛以躲避他們。實際上,這是屬於阿里曼德支隊的艦隻,並正在尋找維倫紐夫的部隊。如果維倫紐夫能與阿里曼德會合在一起,那么他的兵力可以增加到34艘戰艦,如果再繼續向北而不是向南航行,那么也許就會交上好運。因為在8月16日那天,傑維斯已經把他的35艘戰艦分為兩部分,派卡爾德率領18艘船前往維羅爾。所以維倫紐夫如果能依照命令向北行駛,如果再能僥倖躲過卡爾德,那么布列斯特的封鎖真有可能被解除。

對此,拿破崙曾經這樣感嘆道:“維倫紐夫喪失的機會實在太大了!如果直向布列斯特前進,他可能避過卡爾德的支隊,從而打擊傑維斯的艦隊,他的30艘戰艦就會擊敗英軍的20艘戰艦,從而獲得一個決定性的優勢。”從理論上來說,這種批評固然是對的,不過實際上卻很有疑問,因為傑維斯所保留的兵力,有10艘“三層甲板”戰艦,按照當時的計算,一艘“三層甲板”船在戰鬥價值方面可以相當於兩艘“雙層甲板”船。

維倫紐夫繼續南行,於8月20日進入卡迪茲,封鎖這個港口的是科林伍德,一共只有3艘戰艦。8月22日,貝克頓爵士率領四艘戰艦前來增援;8月30日,卡爾德又帶了18艘戰艦趕到。8月3日,拿破崙到達布魯日。時間已經很迫切,因為已有許多徵候表示在他的後方正在形成一個同盟。奧國正在瓦倫提亞和提羅爾集中部隊;根據報告納普爾斯也在大量召集民兵。8月13日,當拿破崙聽到維倫紐夫已經與卡爾德交戰時,他立即向維倫紐夫表示祝賀,並命令他與阿里曼德立即會合,掃蕩前進途中的一切障礙,把法西兩國艦隻混合編組起來,再向海峽進發。同時他在寫給狄克里斯的信中卻埋怨維倫紐夫的行動過於遲緩。8月22日他又寫信給坎特曼說,維倫紐夫已在與他會合的途中,在他到達之後,就不能遲誤一天,立即向海峽進發,以求一雪六個世紀以來的恥辱。同一天他也寫信給維倫紐夫,並把該信寄往布列斯特:“趕緊揚帆,不要浪費一分鐘。當我的艦隊集中進入海峽時,英格蘭就是我們的了。我們已經準備就緒,並已上船。只要有四十八小時,一切就都結束了。”

次日,拿破崙仍然不知道維倫紐夫已經到了卡迪茲,他寫信給塔里蘭德說:“當我對歐洲的情況越深入研究,就越感到有採取一個決定性步驟的必要。”他又說:“如果維倫紐夫和他的三十四艘船,能遵照我的指示,與布列斯特支隊會合起來進入海峽,那么時間還來得及,我仍然可以成為英格蘭的主人。否則,我就要拔起我在布魯日的營幕,改向維也納進發了。”最後直到8月26日,他才下了決心,命令他的參謀長貝提爾準備把在布魯日的兵力向奧國移動。8月31日,他寫信給杜洛克說:“軍隊已全部處於運動之中,到9月27日,我一切都可準備就緒了。我把‘義大利軍團’交給馬塞拉,奧國非常傲慢無禮,正在加緊準備之中。我的支隊已經進入卡迪茲。請保守秘密,這只是告訴你一個人的。請儘量蒐集多瑙河、美因河和波希米亞等地的地圖,並讓我知道奧俄兩國陸軍的組織情形。”9月2日他離開了布魯日,於是“英格蘭軍團”變成了“大軍團”,不是橫渡海峽而是開始準備渡過萊茵河了。

前面已經說過,納爾遜已於8月3日向北往烏桑特航行,8月15日,當他到達該處向傑維斯的將旗致敬之後,得到命令要他乘勝利號旗艦往朴茲茅斯,他於8月18日在那裡投錨。在英格蘭,他的時間消磨在倫敦與默頓之間,9月2日,巡洋艦“歐亞拉斯”的艦長布萊克-吳德帶來一個訊息,說維倫紐夫已經進入卡迪茲,於是納爾遜的短假遂告結束。9月5日,他把他的行李送往朴茨茅斯;9月14日,他本人也上了船。第二天,“勝利”號由歐亞拉斯伴送,一同揚帆出發。9月28日,他與科林伍德會合,並接管全部艦隊的指揮權。

第二天是他四十七歲生日,在給一個不知名友人的信件中,他曾經這樣寫道:“當我接管這個艦隊時所受到的熱烈歡迎,是我畢生不能忘記的。軍官到船上來歡迎我的歸來,在熱烈的氣氛中幾乎忘記了我的總司令身份。”納爾遜把他的艦長們集合起來,把他的會戰計畫解釋給他們聽,這是他在默頓時擬定的,通常被稱為“秘密備忘錄”。在沒有說明這個計畫之前,最好先回顧他的前一個計畫,就是他在前往西印度途中構想出來的,因為在這兩個計畫中,前者可以更清楚的顯示出納爾遜與當時其他的海軍將領的不同之處。

第一個計畫的要點就是一個“接近的和決定性的會戰”,這是納爾遜的一貫目標。在這種會戰中,部將們不應等待信號,而根據他們自己的主動精神來採取行動,為了使他們在這種行動中不至於使整個會戰秩序發生混亂,他們對於總司令的攻擊“模式”必須要有充分認識。納爾遜並不是以戰鬥為手段,以求達到執行一個計畫的目的;反之,他是用計畫為手段,以求達到執行一個戰鬥的目的。

這二者之間是大有區別的。這個備忘錄的特點不在於其攻擊的“模式”方面,而是當部將在執行攻擊時,可以有極大的行動自由——關於攻擊模式,這裡一共提到了兩種,以便在不同環境中可以替換使用。在聖文森特之戰中,納爾遜還是一個部將,他卻發揮了高度的主動精神,所以他也希望他的船長們也都能以他為榜樣。他和拿破崙完全不同,後者不容許他的元帥們具有主動精神,而納爾遜卻希望他的艦長們都具有“納爾遜”式的頭腦。除了勇敢好鬥以外,他自己的主動精神,再加上部下的主動精神,才是使納爾遜成為英國最偉大海軍將領的主要原因,儘管後者違背了當時嚴格的海軍紀律。

當納爾遜在默頓時,首先與凱茨討論他這個“秘密備忘錄”。其基本假定是納爾遜的艦隊有四十艘戰艦,維倫紐夫則為四十六艘。要想不花太多時間把四十艘船都列成戰鬥序列,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為了節省時間,全部艦隊分為兩隊,每隊十六艘船,另有一個“前進支隊”或是“預備隊”,共有八艘船。此外,同樣是為了節省時間,航行序列也就是戰鬥序列,而且為了能夠充分利用機會起見,這兩個支隊也完全可以獨立行動。一個由納爾遜指揮,另一個由科林伍德指揮,後者對於他的戰線具有完全的指揮權。

攻擊的“模式”是這樣的:當科林伍德攻擊敵方戰線後半段的十二艘船隻時,納爾遜應攻擊敵軍的中央部分以阻止它攻擊科林伍德,同時他的船隻應夾在敵方中央與前衛之間,不讓後者轉過身來以援助敵人的後衛部隊。此時,“前進支隊”插入進來,他們應位置在敵人中央的前方,相隔三四艘船的距離,目的是全力搜尋敵人的總司令,因為這也是敵人艦隊在指揮和精神上的中心。納爾遜說:“有些東西必須靠機會,尤其在海戰中沒有任何事情是有一定把握的。炮彈可以擊毀敵船,同樣也可以擊毀友船。但是當敵方前衛來不及支援後衛之前,我對勝利是確有信心的,在此之後,我們就可以準備接受敵人剩餘二十艘戰艦的投降,如果他們企圖逃跑,那么就可以全力追擊。”

納爾遜的戰術觀念與埃帕米農達斯在列夫克特累的戰術觀念極其相似。在那個會戰中,底比斯軍的右翼監視著斯巴達軍的左翼和中央兩部分,而底比斯軍的左翼則擊毀斯巴達軍的右翼。在特拉法爾加之戰中,納爾遜也是用攻擊的手段控制著法西聯合艦.

圖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航海的人們》叢書中的一本,這是一本通俗性的海洋歷史知識讀物。

作者以通俗、淺顯、生動的文字,描述了十八世紀英、法間的幾次大海戰。並著重介紹了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的戰績及其對英國海軍的貢獻。

作者筆下的海戰場面宏偉壯麗、緊張激烈,極為吸引人。其中1798年的尼羅河之戰,拿破崙的法國海軍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雙方激戰到最後,傷亡慘重,結果法艦司令投降,英艦司令納爾遜陣亡。本書既具有知識性,又具有趣味性,適合青少年閱讀,並可供歷史研究人員及軍事部門參考。

作者簡介

A.B.C.惠普爾,是美國新英格蘭新罕布夏州一個航海世家的後裔,他的祖先威廉·惠普爾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海軍的創建者之一。惠普爾曾長時間地在長島海峽和巴馬哈群島當水手。他曾著有大量關於水手和海上生活的著作,他的著作涉及的面很廣泛,其中有一本書名叫《活躍在南大洋的新英格蘭捕鯨船和船長》。他曾任時代與生活出版杜的總編助理。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強大的戰列艦

第二章 海軍新戰術的誕生

第三章 拿破崙艦隊的覆沒

第四章 海上封鎖與追擊

第五章 特拉法爾加海戰

附錄 短文

附錄 圖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