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迪灣

芬迪灣

芬迪灣位於加拿大東南部新斯科舍省和新不倫瑞克省以及美國緬因州之間,灣長為151公里,面積93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75米,最大水深214米。由灣口向內154公里處分成奇內克托灣和明納斯灣,寬僅41公里,深39米,潮差15米。

基本信息

簡介

芬迪灣芬迪灣

以潮差大而聞名於世的海灣。位於加拿大東南部,其東面與新斯科舍半島、北面和西面與新不倫瑞克省相臨。灣口處的寬度為51公里,灣長為151公里,面積93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75米,最大水深214米。芬迪灣是世界海潮潮差最大的海灣。它的最大潮差,曾觀測到21米高的紀錄,成為世界最壯觀的涌潮

自然環境

灣內海底沉積物以礫石最為廣泛,是一種經冰磧篩選後的滯後沉積,呈不連續的薄層狀分布。沙質沉積物呈不規則斑狀分布,尤以西側較多。這是經潮流不斷沖刷,在潮間帶上表層形成的複雜的大波痕砂洲狀的沉積物。泥質沉積物主要分布在大馬南島和新不倫瑞克一帶,那裡風浪小,緊靠河口,又處於潮流鏇渦之外,所以泥質沉積物多。另外,近岸狹長地帶沉積了多種類型相互混合的沉積物,在開闊海岸的波蝕岩石台地上,覆蓋著種類單調來源於當地的沉積物;小灣盡頭和河口兩側,則有許多沼澤和由泥和粘土組成的潮灘。

潮差原因

芬迪灣灣頂處還有兩個狹窄的小灣:北面為齊尼克托灣,南面是米納斯灣。那裡,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地方。通常在齊尼克托灣,大潮差達14米,而在米納斯灣可達16米以上,甚至曾觀測到最大潮差為21米的記錄。

產生這樣大的潮差的原因有二:一是地形狹長,從灣口向灣頂的橫截面越來越小,致使潮波能量向灣頂集中;更重要的是該灣的固有振動周期近似於半日潮分量,使得灣里的潮汐協振動顯著地加強。

灣內,因地球偏轉力效應,漲潮流偏向右(東岸),落潮流則偏向左(西岸),造成東岸的潮差大於西岸,並在芬迪灣內形成逆時針型流動的潮汐余流。潮流流速在灣口附近約103厘米/秒,頂端較窄處可達205厘米/秒;在米納斯水道和米納斯灣內,落潮流速可高達560厘米/秒。因此,強潮流就成為芬迪灣內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

發展進程

沿岸有無數小灣和幾個深水港灣。較大的港口城市包括新伯倫瑞克省境內的聖約翰和聖安德魯斯、新斯科舍省境內的迪格比(Digby)和漢茨波特(Hantsport)。

新伯倫瑞克省沿岸有面積為206平方公里(80平方哩)的芬迪國家公園。兩岸峭壁高達61公尺(200呎)。海灣在東北端分為兩汊,形成北部的希格內克托灣(Chignecto Bay)和南部的米納斯灣(Minas Basin)。兩灣潮位分別達到14公尺(46呎)和16公尺(53呎)。流出海峽的潮水呈紅色,顯示海水對沿岸紅色砂岩和頁岩露頭的溶蝕作用。上漲的潮水在聖約翰河口形成回落,涌至珀蒂科迪亞克(Petitcodiac)河,將河水頂托倒流,沖向蒙克頓(Moncton),形成潮波,波峰高達0.9~1.8公尺(3~6呎),潮漲速度為每小時2.4~3.4公尺(8~11呎)。跨新伯倫瑞克省和美國緬因州邊界的帕薩馬科迪灣(Passamaquoddy Bay)平均潮位為5.5公尺(18呎),春潮達7.6公尺(25呎),每日潮汐流量為20億立方公尺(700億立方呎),發電潛力很大。利用潮水發電的嘗試始於1920年代。但由於工程技術方面的困難,施工費用昂貴,灣內航運活動頻繁和可能導致的環境污染,以及私人電力公司的反對等種種原因,大規模開發利用潮水資源發電的計畫迄今尚未能實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