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1892~1927)

芥川龍之介(1892~1927)

4次復刊的《新思潮》上發表《鼻子》(1916),受到夏目漱石的讚賞。 評論集《侏儒的話》(1923~1927)闡述了他對藝術和人生的看法。 進藤純孝:《芥川龍之介傳記》,東京,1978。

芥川龍之介(1892~1927)

正文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說家。號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壽陵餘子。能賦俳句,俳號我鬼。生於東京。本姓新原,父親經營牛奶業。生後 9個月,因母親神經失常,過繼給舅父做養子,改姓芥川。芥川家世世代代在將軍府任文職,明治維新後,養父在東京府任土木科長。養父母精通詩書琴畫,家庭里有濃厚的傳統文化藝術氣氛。芥川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學的薰陶。上中學後廣泛涉獵歐美文學,喜讀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萊爾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深受世紀末文學的影響。
1913年入東京大學英文系。學習期間,成為第 3次和第 4次復刊的《新思潮》雜誌同人。1915年發表《羅生門》,並未引起文壇重視。1916年,大學畢業之前,在第 4次復刊的《新思潮》上發表《鼻子》(1916),受到夏目漱石的讚賞。《芋粥》(1916)和《手絹》(1916)接連問世,從而奠定了作為新進作家的地位。大學畢業後,在鎌倉海軍機關學校任教 3年。1919年入大阪每日新聞社。1921年以新聞社海外特派員身份到中國遊覽,回國後寫了《上海遊記》(1921)、《江南遊記》(1922)等。
芥川龍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創作上既有浪漫主義特點,又具有現實主義傾向。早期的作品以歷史小說為主,借古喻今,針砭時弊。它們可分為 5類:①取材於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如《羅生門》和《鼻子》系根據古代故事改編,揭露風行於世的利己主義;《地獄圖》(1918)寫一個服務於封建公侯的畫師為了追求藝術上的成就而獻出女兒和自己的生命,抨擊暴君把人間變成了地獄。②取材於近世傳入日本的天主教傳教活動,如《菸草和魔鬼》(1917)、《信徒之死》(1918)、《眾神的微笑》(1922)等。③描述江戶時代的社會現象,如《戲作三昧》、《某一天的大石內藏助》(均1917)等。在《戲作三昧》中,通過對主人公瀧澤馬琴的內心活動的描寫,闡述了作者超然於庸俗醜惡的現實之外的處世哲學。④描繪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日本社會的小說,如《手絹》(1916)、《舞會》(1920)等。《手絹》諷刺了日本明治時期思想家新渡戶稻造所鼓吹的武士道精神。⑤取材於中國古代傳說的作品,如《女體》、《黃粱夢》、《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圖》(均1920)等。
十月革命後,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萌芽,芥川也在時代的影響下,著重寫反映現實的作品。其中有歌頌與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頹唐消沉形成明顯對照的淳樸善良的農村姑娘《桔子》(1919),表現現代男女青年苦悶的《秋》(1920),刻畫少年心理的《手推車》(1921),描寫農村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塊地》(1923),嘲諷乃木希典的《將軍》(1920)以及批判軍國主義思想、對下層士兵寄予同情的《猴子》(1916)和《三個寶》(1927)。
芥川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的幻滅感。1927年初,發表《玄鶴山房》,通過老畫家之死,揭露家庭內部的糾葛,反映了人生的慘澹和絕望心情,暗示舊事物的衰亡和新時代的來臨。寫這篇作品時,芥川已萌自殺的念頭,使以後的作品如《海市蜃樓》等充滿了陰鬱氣氛。《河童》(1927)通過虛構的河童國,抨擊人吃人的資本主義制度。遺作《齒輪》和《某傻子的一生》(1927)描述作者生前的思想狀態。評論集《侏儒的話》(1923~1927)闡述了他對藝術和人生的看法。
20年代末期,日本社會的階級鬥爭日益尖銳,芥川意識到自身的矛盾和軟弱無力,因“對未來的模模糊糊的不安”(《給一個舊友的手記》,1927),終於在精神極度苦悶中自殺。
在短短12年的創作生涯中,芥川寫了148篇小說,55篇小品文,66篇隨筆,以及大量的評論、遊記札記、詩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說,題材內容和藝術構思都各有特點,這是他在創作過程中苦心孤詣地不斷進行藝術探索的結果。他的文筆典雅俏麗,技巧純熟,精深洗鍊,意趣盎然,別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時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紀念芥川在文學上的成就,從1935年起設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學獎”,它一直是日本獎勵優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學獎。

芥川龍之介(1892~1927)芥川龍之介(1892~1927)
參考書目
 西鄉信綱等:《日本文學史》,東京,1954。
 進藤純孝:《芥川龍之介傳記》,東京,1978。

配圖

芥川龍之介(1892~1927)芥川龍之介(1892~1927)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