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克

芒克

芒克(原名姜世偉),1950年11月出生。朦朧詩人的代表之一,生於瀋陽,1956年全家遷到北京市。1969年到河北省白洋淀插隊。1978年底與北島共同創辦文學刊物《今天》,並出版了處女詩集《心事》。1987年與唐曉渡、楊煉組織了“倖存者詩歌俱樂部”,並出版刊物《倖存者》。詩集有《陽光中的向日葵》(1988)《芒克詩選》(1989)《沒有時間的時間 》《今天是哪一天》《芒克的詩歌》,長篇小說《野事》,隨筆集《瞧,這些人》。作品被翻譯成英、法、義大利、德、西班牙、荷蘭、瑞典、日文等。曾應邀訪問過法國、義大利、英國、西班牙、荷蘭、澳大利亞、美國、瑞典、古巴和日本等國進行學術交流。 現居北京,從事寫作和油畫創作。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現代詩人。朦朧詩人的代表之一。1950年生於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隊,次年開始寫詩。1976年返京,1978年與北島共同創辦文學刊物《今天》。1988與楊煉、唐曉渡創辦“倖存者詩歌俱樂部”並民間詩刊《倖存者》,1991年與唐曉渡等創辦民間詩刊《現代漢詩》。著有詩集《心事》《陽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詩選》《今天是哪一天》;長篇小說《野事》;隨筆集《瞧,這些人》等。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並先後應邀赴美、法、意、德、日、荷蘭、澳大利亞等國交流訪問。現居北京。

生平

芒克 芒克
芒克作品《天地色》系列 芒克作品《天地色》系列
芒克作品《天地色》系列2 芒克作品《天地色》系列2
2014.9 2014.9

芒克的繪畫之路——芒克:2004年初,我一個朋友給我買了顏料和畫布,建議我可以畫畫,我就直接上手了。我也就是瞎畫,一直是瞎畫。我以前對繪畫沒興趣,也沒有訓練過。有點荒誕的是,2004年初開始畫畫,年底就辦了展覽,還被人買走了。所以從2004年起,我算是把畫畫當成了一份職業,也是一門手藝,我有自己的經紀人,有自己的畫室,並且每年完成20多幅作品,我就靠這些養家餬口。我這個詩人現在就靠畫畫養家。2004年3月在“尚藝術中心”舉辦首次個人畫展,作品被全部收藏,其中一幅《睡》被艾未未收藏。2005年1月在浙江安吉“吳昌碩紀念館”舉辦個人油畫展,是該館舉辦的第一次油畫展,展出作品全部被收藏於安吉。2006年6月在青島美術館舉辦個人油畫展。這也是剛成立的青島美術館舉辦的首次油畫展。2009年,在中國宋莊傑森畫廊舉辦“另一種詩”芒克畫展。2011年7月在古巴哈瓦那的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今天就是那一天”芒克個展。2014年10月。“天地色”芒克個展在成都白夜藝廊舉辦。

工人經歷2009

1976年1月,在白洋淀插隊7年的知青芒克回到北京。他和岳重、多多等人是“白洋淀”詩歌群落的核心,因此也有人認為“今天派”詩歌與“白洋淀詩群”,有著密切淵源。

“我們這批人,十幾歲時就被號召到農村當農民,回來後等著國家給分配工作。那時候找個工作可不那么容易。沒人給分配工作就回家呆著去,著急有什麼用呢?但每個人都得想辦法活著——沒辦法的事情。”

在家閒著的幾個月,由於當時壓抑的政治氣氛,來往的就是嚴力等寫詩的幾個。因為家住得近,有時候晚上他就和嚴力住在一起,一般朋友都斷了來往。

“母親說,出門得戴黑紗,不戴不行。”

“1976年領袖人物去世,唐山大地震又死那么多人,‘四人幫’垮台……”對於這段沉重的歷史,芒克並沒有那么狂熱,他只是隱約感覺到,一個新的時代要到來,社會要變化,有事情要去做。

“對於我們來講,有變化總比一點都沒有好。”必須承認,由於他表述的含糊,你不能確切地知道他是否躊躇滿志,是否哀愁。

“20多歲的人了,老在父母面前晃悠,總不是回事。”那年10月,終於給分配工作了——北京造紙一廠,一家國營的廠子。單位給他分了一間宿舍,他覺得自己自由了。

一開始,和兩個老工人一起收稻草、麥草,相當於草料廠的看守者。草廠里堆積的巨大草垛比幾層樓還高,有一次因為電路短路著火,草廠燒起來了,郊區野地里,風一吹,火勢沒法控制,一燒幾十米,把人都快烤熟了,只有等消防隊來。芒克當時一門心思積極救火,還被領導表揚“幹得不錯”。

當國家工人是他一生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他先後在紙漿車間、出紙車間呆過,震耳欲聾的廠房裡,說話都聽不清。“我太不喜歡工廠里的工作了,但沒有什麼選擇。也不能隨便寫東西。”

一個月38元的工資,月月不夠花。“當時肯定覺得很無聊的。”能夠接觸到的讀物不多,對讀書芒克也失去了頭兩年的興趣。有時候他就和老工人喝喝酒。工廠里的人並不知道這個年輕人還寫詩。

1978年廠里組織籃球比賽,芒克打後衛,這是他記憶中一段愉快的經歷。除此之外,能有的快樂也就是偶爾和嚴力、北島幾個老朋友的小聚。“我們聚會沒那么嚴肅,比較隨便——不談詩,什麼也不談。”

“那時還分契約制工人、國家工人,廠里的頭還對我說,‘不容易,你算是國家正式工人。’廠里的人對我都還挺好,但我不爭氣——不是辦那個《今天》嘛。”

芒克一家 芒克一家

後來恢復了高考,芒克也沒太大興趣,至今他的學歷依然還是國中生。不可不提他和北島,雖然現在他們來往比較少。“我們倆從1972年認識後,關係就一直特別好。他比我稍微大點,挺夠朋友的,我有什麼難處,他也會幫我,沒飯吃,給點錢之類的。我們一直沒紅過臉,沒翻過臉,沒吵過架。”

1978年底和北島等人合辦詩歌雜誌,芒克向廠里請假,廠里不同意,後來知道芒克在外邊乾“這種事情”,就更不同意了。工廠寬大為懷,希望他迷途知返,希望他回來,但要回來,必須寫“深刻的檢查”。28歲的芒克非常擰,不肯寫,索性就不要工作,專心去辦雜誌。後來,芒克收到了工廠的一封信,蓋著章,說他“曠工幾百天”。他被開除了。

“開除就開除唄!”令人悲哀的是,父親也與這個“逆子”鬧翻了。詩人芒克沒了工作,到復興醫院看過幾天大門,“乾一天給1塊錢,不乾不給。那還是多少人保我,才做了個臨時工。”

職業變更

待業

從此芒克再也沒有過體制內的穩定工作。一年多前,他的戶口本上職業一欄還是“待業”。

左起:崔健、北島、芒克 左起:崔健、北島、芒克

“我也很少寫詩。”從1988年起,到整個90年代,法國、日本、美國,荷蘭鹿特丹詩歌節、澳大利亞墨爾本藝術節……“各國到處亂跑,那時候機票、吃住他們都管,參加一些朗誦會還給一些報酬,就跟演員一樣,有出場費。報酬還可以,日本一般是朗誦一首詩5萬日元,美國1000美元左右,法國3000法郎,這點出場費,用來生活還是不夠——但那時在北京生活,有點飯錢就可以。”

他的小說《野事》,根據他在白洋淀插隊的經歷寫就。作家阿城對《野事》評價很高,“飽滿,元氣淋漓,一股子少年人的直朴和溫柔”。芒克是“白洋淀詩群”中最後一個回城的。回去當工人之前,他燒毀了6年間寫的全部詩稿。

他仿佛在20歲之前就給自己定下了“流浪者”的形象。20歲,身無分文,山西、內蒙都去過,也不認識人,買不上火車票,扒火車。路上就和那些素不相識的人交朋友,那些人管吃。“我媽給我往白洋淀寫信也不見回信,以為我人可能沒了。我回去我媽一看這德行回來了,我就給她講我去哪兒了。年輕的時候沒少叫我媽他們操心。我膽特別大,我去哪兒都無所謂,一個人。”

流浪詩人

一個人從外面浪蕩回來後,芒克開始寫詩了。“我們家一直對我寫東西不當回事,現在他們也沒當回事啊。父親1991年就去世了,他在的時候對我寫東西很反感,因為寫東西老招事,弄得自己連工作也沒了。”

芒克一向被冠以“一生放縱愛自由的”的“浪蕩者”的美名,30年後的今天,他似乎已經“轉型”成功,搖身一變,成了畫家芒克。“我從來沒有過大錢,也不指望這個,但我起碼完好無損地活到現在,長這么大連醫院的點滴也沒打過,不也活得挺好的嗎?我去年開始畫畫,也都是因為我老婆懷了孩子,租了房,逼得沒辦法。我根本就沒畫過,不會畫。”

“顏料和畫布是艾丹贊助的——我沒錢買油畫材料。我只管畫,畫完之後他給拍照片,印請柬,安排地方搞畫展,所以我搖身一變幹這個啦,愣給畫上了。過去我從來沒有想過去畫畫,現在居然還要靠這個為生了。”

他畫了3個月,畫出十幾幅,朋友們捧場,給辦了個畫展,結果——大家還真的喜歡他的色彩斑斕,賣出去不少。他用這筆錢在北京東邊的四惠交了房子的首付。買了房子之後,他又身無分文了,然而好歹是和嬌妻、幼兒,過上了他迄今為止“最為穩定”的生活。

“我這人挺容易滿足,也沒那么大欲望,別吃了上頓想下頓就可以了。我現在就是畫畫,沒準什麼時候一抽風,又開始寫詩了,難說。”

“今天”的名字是28歲的草場工人芒克取的。1980年代初,“今天”的幾位詩人(後來他們的作品被評論家們界定為“朦朧詩”)在玉淵潭舉行詩會,無數少年爬到高樹上瞻仰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北島走到麥克風前,宣布開始,但是會場始終安靜不下來。

阿城回憶說,“芒克走到台前來,用眼睛掃了一下下面……會場立刻安靜了。”

被芒克輕描淡寫“忽略”過去的是:“朦朧詩”被認為是上個世紀80年代具有啟蒙色彩,與“思想解放運動”相呼應的一份文學刊物。當年活躍的“朦朧詩人”,後來都已經聲名顯赫:舒婷、顧城、楊煉、江河、梁小斌,而作為這個流派一員大將的芒克本人,在讀者中也一直享有巨大的聲望。

經典詩作

陽光中的向日葵

你看到了嗎

芒克頭像   史宏偉拍攝 芒克頭像 史宏偉拍攝

你看到陽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嗎你看它,它沒有低下頭

而是把頭轉向身後

就好象是為了一口咬斷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牽在太陽手中的繩索

你看到它了嗎

你看到那棵昂著頭

怒視著太陽的向日葵了嗎

它的頭幾乎已把太陽遮住

它的頭即使是在沒有太陽的時候

也依然在閃耀著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嗎

你應該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會發現

它腳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會攥出血來

老房子

那屋頂

那破舊的帽子

它已戴了很多年

雖然那頂帽子

也曾被風的刷子刷過

但最終還是從污垢里鑽出了草

它每日坐在街旁

它從不對誰說什麼

它只是用它那讓人揣摸不透的眼神

看著過往的行人

它面無光澤

它神情憂鬱

那是因為它常常聽到

它的那些兒女

總是對它不滿地嘮叨

黃昏

這時已聽不到

太陽有力的爪子

在地上行走

這時是昏暗的

這時正是黃昏

芒克頭像   史宏偉拍攝 芒克頭像 史宏偉拍攝

這時的黃昏就象是一張已被剝下來的

已被風乾的獸皮一樣

但這時的人們

我在路上遇到他們

他們仍警覺地注視著

四周的一切動靜

這使我也變得小心

在這黃昏之後

還會不會出現

比這更兇猛的野獸的眼睛

雪地上的夜

是一隻長著黑白毛色的狗月亮是它時而伸出的舌頭

星星是它時而露出的牙齒

就是這隻狗

這隻被冬天放出來的狗

這隻警惕地圍著我們房屋轉悠的狗

正用北風的

那常常使人從安睡中驚醒的聲音

衝著我們嚎叫

這使我不得不推開門

憤怒地朝它走去

這使我不得不對著黑暗怒斥

你快點兒從這裡滾開吧

可是黑夜並沒有因此而離去

這隻雪地上的狗

照樣在外面轉悠

當然,它的叫聲也一直持續了很久

直到我由於疲憊不知不覺地睡去

並夢見眼前已是春暖花開的時候

芒克畫作

早報:什麼時候開始畫畫的?您之前也沒受過繪畫訓練。

芒克:2004年初,我的一個朋友給我買了一些顏料和畫布,建議我可以畫畫,我就直接上手了。我也就是瞎畫,現在也還是瞎畫。我以前對繪畫沒興趣,也從來沒有訓練過。有點荒誕的是,我自2004年初開始畫畫,年底就辦了展覽,還被人買走了。所以從2004年起,我算是把畫畫當成了一份正式職業,一門手藝,有自己的經紀人,有自己的畫室,每年完成20多幅作品,我就靠這個養家餬口。我這個詩人現在就靠畫畫吃飯。

早報:當年的很多詩人現在都去了高校,比如北島、西川、多多,您有這樣的機會嗎?

芒克:沒有大學邀請過我,大學請我演講我都拒絕了,我能講什麼?我沒有太多的校園經歷,這輩子幹得最長的工作就是在白洋淀插隊7年。我18歲去農村,回城後去工廠呆了1年多,後來因為辦雜誌被開除,打那以後就沒有進過單位了。年輕的時候,胡來成了詩人,現在瞎畫成了畫家,好歹活到現在。我覺得挺好。你真叫我到單位,我也不習慣。這跟我性情有關,人各有命。現在帶孩子玩,習慣了,挺好。

“那時候,我們一激動就扒火車”

早報:能談談白洋淀插隊的7年嗎?

芒克:在農村我也不勞動,一年的工分居然倒欠。我整天在外邊玩,他們也不怎么管我。我在村里混得爛熟,跟玩伴們關係很好。現在,那個時候的玩伴居然都成了大人物,而在那個時候他們都是村子裡的壞小子。以前我每年都回白洋淀,現在很少去了。幾年前,和我玩得最好的朋友死了,那天晚上我沒怎么睡,特別不舒服,就是覺得這地方不應該再來了。

早報:當時,寫詩意味著什麼?

芒克:那個時候寫詩是最簡單的事情,有筆和紙就可以了。寫詩就是沒事情乾。在白洋淀,我們村和別的村的知青都在寫,但大家各寫各的,真正熱鬧還是在辦雜誌的時候。年輕的時候寫詩,哪裡想過會出名什麼啊,只要別被抓起來就行。那個社會太無聊了,寫詩無非是想自由一些,別你們讓我們說什麼,我們就得說什麼。我們看點書接觸了點西方的東西,我們熱愛自由,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去農村也是一個好的事情。城裡面管束得那么嚴酷,到了農村後發現,農民不是太關心“文革”。自己寫點東西,老百姓知道什麼啊。那時候就是興趣,翻了點洋書就想要寫點什麼,真沒想到還成了什麼東西了。你問我這些詩怎么寫的,忘了,就像不是我寫的一樣。

早報:但當時大家用的詩歌語言已經非常獨特了。

芒克:當時,詩的語言就是大家瞎琢磨出來的,也沒有太在意。這幫人也沒有經過什麼訓練,能閱讀的東西也不是太多。反正就是感覺,這樣寫好,大家基本上還互相認同。

早報:在那個時候,您還學著《在路上》去流浪了一回。

芒克:那是1972年,我和彭剛他們,這些人有畫畫、寫詩、做音樂的,對西方的東西也看了不少,然後我們就心血來潮地說:我們也先鋒派了。我們對先鋒的理解就是超前,然後很衝動地學著《在路上》上路了,沒幾天就被遣送回來了。當時,我倆身上就2塊錢。那個時候很天真,對外省一無所知。那時候,我們一激動就扒火車,一路居然都沒有被查,直到漢口才查到我們逃票。然後我們又扒火車往回跑,在信陽的時候又被趕下來。我們實在沒轍,找誰要飯啊,滿街都是要飯的。後來實在餓暈了,遇到一個民政局的好心人,她給了我們2塊錢買吃的,還讓我倆去民政局找她。彭剛編瞎話,說我們錢丟了什麼的,其實我們哪來的錢啊。後來她打電話到我媽單位——北京阜新醫院,我媽說,“幾天沒見你去哪裡了?”後來我們就上了火車回北京,在火車上又大吃大喝。

早報:對比現在安定的生活,30多年前的事情好像很遙遠了吧?

芒克:真的是好遙遠的事情,而且覺得不是我的事情,這事是我經歷的嗎?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寫回憶錄,我覺得沒啥可以回憶的啊,我做夢都不懷舊。百無聊賴才去懷舊,再百無聊賴就喝酒去。

生活寫照

“我現在關注的是畫畫、孩子、家人。”芒克說。

“我這個詩人現在靠畫畫吃飯”

早報:兒子知道您是詩人嗎?

芒克:他在讀幼稚園,有一次他回來對我說,“爸,你是詩人啊?”可能是他老師說的,我想以後他會明白的。

早報:您現在還寫詩嗎?

芒克:不怎么寫了。我寫詩都是一陣一陣的,我的詩集都是幾個月寫成的,我從來不積累。所以,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冒出來一本詩集。我對於出詩集也不感興趣,現在沒有時間琢磨詩歌,想的只是一年完成20多幅畫。

早報:和詩歌界的老朋友們還有聯繫嗎?

芒克:我現在基本上和詩歌圈絕緣了,來往很少,活動參加得更少。我和過去的人基本上都見不著,像老多多,就只在一些詩會上見面,平時沒有聯繫。我現在聯繫的朋友都和詩歌沒關係。我不是懷舊的人,過去沒什麼好聊的。現在還是有許多朋友邀請我出去玩,但一個人懶得出去,而且孩子怎么辦啊?現在我比較安定、規律,我歲數大了但更踏實了。年輕的時候天天出去約會、喝酒,天天狂喝,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喝死,不知道怎么回來的,那個時候酒量也好。北島不太能喝,喝點酒就醉了。喝酒本身是對寫作的放鬆,酒都不喝,哪來的激情。但我寫詩都在清醒的時候,不寫詩會難受。

人物朋友

2003年,他寫過一本回憶錄性質的《瞧,這些人!》,基本上都在寫他的朋友,克制和謹慎地寫他們的逸事。比如他寫陳凱歌嘴皮子利索,“差不多能用嘴奏出交響樂”;寫北島,“眼珠子微突,就像兩顆石頭子隨時都可能彈射出去”;顧城戴著那頂牛仔褲褲管做成的“晦氣”的帽子;他和多多交換詩集,就像兩個人決鬥前“交換手槍”一樣。

與北島

1978年芒克與北島創辦《今天》雜誌時的合影 1978年芒克與北島創辦《今天》雜誌時的合影

北島,原名趙振開,祖籍浙江,1949年生於北京。1969年到建築公司當工人,1970年開始寫詩。後與芒克等人創辦《今天》雜誌,影響很大。系“朦朧詩”代表詩人。1980年後曾在兩家雜誌社任職。現居國外。著有《北島詩選》等。 兩眼直視,眼珠子微凸,就像兩顆石頭子兒隨時都可能彈射出去,這就是大詩人北島(原名趙振開)留給我的最初印象。

那是1972年,聽說他寫詩,經劉羽介紹,我們相識。當初的詩人北島(應該稱呼他振開。北島這名和我的名字芒克一樣都是1978年我和他共創《今天》文學雜誌時,我們互相給對方取的)。他的主要詩作是一首《金色的小號》。全詩我已記不太清了,只記得一句大概是“讓我們從同一起跑線上一起奔跑”。

按多多當時的話說(他那時狂得沒邊兒):“這詩臭的怎么像趙振開寫的!”可見北島早期的詩並不被這幫狂小子認可。

後來北島帶著他最早的女友史保嘉去白洋淀找過我。再後來我常回北京,與他交往密切。我發覺他不但是個極夠朋友的人,而且人也真誠,絕對值得信任。

1978年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不平常的年頭兒,趙振開托人油印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陌生的海灘》。我看後轉變了當初對他詩作的印象,也佩服他真的把寫詩當回事並敢於去冒險。我說這話是因在那年月私印這類東西是有可能被抓入獄的。可以說北島是我知道的給自己印詩集的第一人。

之後不久,我經他介紹認識了趙一凡。不想從趙一凡那裡我意外地得到了不少我自己都沒有保留的早期詩作。這都是一凡從傳抄中得來的。北島看後主張我也油印一本詩集,經他的蒐集和整理,經高潔幫助刻好蠟紙,再加上黃銳幫忙,我們仨人一起印刷,我的第一本詩集《心事》算是問世了。

從這以後,我們更加野心勃勃。我們開始籌辦雜誌,並於1978年10月成立了《今天》文學雜誌編輯部。到當年12月23日,第一期總算印刷完成,當天我和北島、陸煥興就把《今天》在北京城張貼得到處都是。

《今天》一共出版了九期,到1980年停刊。對於20世紀80年代名聲大噪的所謂“朦朧詩”的詩人們來講,他們的源頭便是《今天》。而創辦《今天》雜誌,北島功不可沒。他也理所當然地成了“朦朧詩”的領袖人物。

此後,北島曾到《新觀察》雜誌社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又轉到外文局的一家雜誌社。他進入中國作家協會,是在1985年。他是哪年去的國外我忘了。那時我們來往已不多。

我再和他見面時已幾年過去,並且遠在法國巴黎。當時我們都是應法國文化部邀請去的中國作家代表團的成員。當年年底,我們又約好從國外返回了國內。我們回來的目的是為了紀念《今天》創刊10周年。

實話實說,多少年過去了,儘管我和北島現如今很難見上一面,也不再像當初一樣親如手足。但我們不論在哪裡,只要遇到,彼此仍舊還很親熱,仍舊還互相關心。的確,我們倆自從認識到現在,還真的沒有紅過臉。

《今天》創刊20周年的紀念活動是在日本搞的。《今天》最初的創辦者北島、黃銳和我都參加了。這次活動令我受感動的是北島在演講中的一句話,他說他當年如果沒有與我認識就沒有他後來的詩。這倒讓我很不好意思。

1979年在紫竹院公園活動芒克在演講 1979年在紫竹院公園活動芒克在演講
插隊回家 插隊回家
1979年《今天》編輯部成員在紫竹院公園合影 1979年《今天》編輯部成員在紫竹院公園合影

北島有一外號叫“老木頭”。其實他這人太智慧了,一點兒都不木。他不僅勤奮,而且應該說是刻苦,他的語言功底也非常深厚。眾所周知,北島是我們這一代最有影響和最優秀的詩人之一。他的人格也極具魅力。

所屬詩群

簡介 白洋淀是當年無數的知青下放點之一,地處河北,離北京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點中有相當數量的家庭背景優越能夠接觸西方文學作品的高幹子弟知青。他們自發地組織民間詩歌文學活動,逐漸形成了白洋淀詩群。
成員 根子|芒克|多多|方含|宋海泉|白青|潘青萍|陶洛涌|戎雪蘭|北島|江河|嚴力|彭剛|史保嘉|鄭義|甘鐵生|林莽

白洋淀詩群

簡介白洋淀是當年無數的知青下放點之一,地處河北,離北京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點中有相當數量的家庭背景優越能夠接觸西方文學作品的高幹子弟知青。他們自發地組織民間詩歌文學活動,逐漸形成了白洋淀詩群。
成員根子|芒克|多多|方含|宋海泉| 白青|潘青萍| 陶洛涌|戎雪蘭|北島|江河|嚴力|彭剛|史保嘉|鄭義|甘鐵生|林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