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艾撒克·牛頓Sir Isaac Newton(1642—1727)是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他出生於林肯郡伍爾索普的一個農村家庭,恰與伽利略的去世是同年。
牛頓1661年入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5年獲文學士學位。隨後兩年在家鄉躲避瘟疫。這兩年里,他制定了一生大多數重要科學創造的藍圖。1667年回劍橋後當選為三一學院院委,次年獲碩士學位。1669年任盧卡斯教授直到1701年。1696年任皇家造幣廠監督,並移居倫敦。1703年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他晚年潛心於自然哲學與神學。
牛頓在科學上最卓越的貢獻是微積分和經典力學的創建。
牛頓是遺腹子,又是早產兒,先天不足,出生時體重只有3磅,差點夭折。他兩歲時母親改嫁,靠外祖母撫養。牛頓國小時期,體弱多病,性格靦腆,有些遲鈍,學習成績不佳。但他意志堅強,有不服輸的勁頭。據說,一次班上功課第一的“小霸王”欺侮他,踢了他的肚子一腳。牛頓被迫鼓起勇氣與他較量,同時暗下決心在功課上一定要超過小霸王。他告誡自己說:“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肯努力,是沒有不成功的。”經過刻苦努力,牛頓超過了小霸王,一躍而為全班第一。
牛頓12歲進金格斯中學上學。那時他喜歡自己設計風箏、風車、日規等玩意。他製作的一架精巧的風車,別出心裁,內放老鼠一隻,名曰“老鼠開磨坊”,連大人看了都讚不絕口。
1656年牛頓繼父去世,母親讓牛頓停學務農,但他學習入迷,經常因看書思考而誤活。在舅舅的關懷下,1661年,他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得到著名數學家巴羅的賞識和指導。他先後鑽研了克卜勒的《光學》、歐幾里得的《幾何學原本》等名著。1665年大學畢業,成績平平。這年夏天倫敦發生鼠疫,牛頓暫時離開劍橋,回到伍耳索普鄉下待了18個月。這18個月竟為牛頓一生科學的重大發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667年牛頓返回劍橋大學,進三一學院攻讀研究生,1668年獲得碩士學位。次年巴羅教授主動讓賢,並推薦牛頓繼任“盧卡斯自然科學講座”的數學教授。時年牛頓27歲,從此在劍橋一待30年,1672年牛頓入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689年當選為英國國會議員;1696年出任皇家造幣廠廠長;1703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會長;1705年英國女王加封牛頓為艾薩克爵士。
主要貢獻
牛頓是17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巨匠。他的成就遍及物理學、數學、天體力學的各個領域。
牛頓在物理學上最主要的成就是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綜合併表述了經典力學的3個基本定律——慣性定律、力與加速度成正比的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引入了質量、動量、力、加速度、向心力等基本概念,從而建立了經典力學的公理體系,完成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綜合,建立了自然科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其重要標誌是他於1687年所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一巨著。
在光學上,他做了用稜鏡把白光分解為七色光(色散)的實驗研究;發現了色差;研究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現象,發現了牛頓環;製造了以凹面反射鏡替代透鏡的“牛頓望遠鏡”。1704年出版了他的《光學》專著,闡述了自己的光學研究的成果。
在數學上,牛頓與德國萊布尼茲各自獨立創建了“微積分學”;他還建立了牛頓二項式定理。牛頓在聲學、熱學、流體力學等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和貢獻。
牛頓的一生遇到不少爭論和麻煩。例如,關於萬有引力發現權等問題,胡克與他爭辯不休,差點影響了《原理》的出版;關於微積分發明權的問題,與萊布尼茲以及德英兩國科學家爭吵不止,給內向的牛頓帶來極大的痛苦。40歲以後,他把興趣轉向政治、化學(賤金屬變成黃金)、神學問題,寫了近200萬言的著作,毫無價值。常言道“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牛頓也是如此。但是牛頓終歸是偉大的牛頓,他的科學貢獻將永載史冊。
1727年3月31日,牛頓因腎結石症,醫治無效,在倫敦去世,終年86歲。他死後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之內,與英國的先賢們安葬在一起。後人為紀念他,將力的單位定名為牛頓。英國著名詩人A·波普為他寫了一個碑銘,鑲嵌在牛頓出生的房屋的牆壁上:
“道法自然,久藏玄冥;
天降牛頓,萬物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