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蘭[清朝官吏]

舒蘭,男,1653年-1720年。納喇氏,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官吏。曾任內閣學士、工部侍郎等職位。

人物簡介

舒蘭 (1653-1720)納喇氏,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官吏。父敦多哩,官刑部侍郎,兼佐領。坐鞫總督蔡毓榮罪,附和尚書希福從輕比,奪官,戍黑龍江。舒蘭自理藩院筆帖式遷主事。康熙三十八年,從侍郎滿丕、都統烏達禪等,招降巴爾瑚三千餘人,安置察哈爾遊牧地,編隸佐領。未幾,巴爾瑚佐領額克圖叛,戕察哈爾副總管阿必達、驍騎校班第,掠馬駝以遁。上命喀爾喀公錫卜推哈坦等率蒙古兵追剿,舒蘭持檄傳示蒙古諸貝勒台吉,並徵察哈爾、厄魯特兵,從烏達禪會剿,擒其渠。遷內閣侍讀。

生平事跡

四十年,命偕侍衛拉錫往探河源,諭曰:“河源雖名古爾班索里瑪勒,其發源處人跡罕到。爾等務窮其源,察視河流自何處入雪山邊內。凡經流諸處,宜詳閱之。”四月辛酉,舒蘭等發京師。五月己亥,至青海。庚子,至庫庫布拉克。貝勒色卜騰紥勒與偕行。六月癸亥,至鄂棱諾爾。甲子,西行至紥棱諾爾。鄂棱周二百餘里,紥棱周三百餘里,二諾爾距三十里許。乙丑,至星宿海,蒙古名“鄂敦塔拉”。星宿海之源,小泉萬億,歷歷如星,眾山環之。南有山曰古爾班圖勒哈,西南有山曰布瑚珠勒赫,西有山曰巴爾布哈,北有山曰阿克塔齊勒,東北有山曰烏闌都什,蒙古總名曰“庫爾坤”,即崑崙也。山泉出自古爾班圖勒哈者,為噶爾瑪瑭;出自巴爾布哈者,為噶爾瑪楚木朗;出自阿克塔齊勒者,為噶爾瑪沁尼。三山之泉,溢為三支河,即古爾班索里瑪勒也。三河東流入紥棱諾爾,紥棱一支入鄂棱諾爾,黃河自鄂棱出。其他山泉與平地水泉,淵淪縈繞,不可勝數,悉歸黃河東下。丁卯,舒蘭等自星宿海還,舍故道,循河流東南行。己巳,登哈爾吉山,見黃河折而東,至庫庫陀羅海山,又南繞薩楚克山,復北流,經巴爾陀羅海山之南。庚午,達阿木尼瑪勒占穆遜山,山最高,雲霧蔽之,不可端倪。蒙古人言長三百餘里,有九高峰,積冰終古不消。常雨雪,一月得晴僅三四日。舒蘭等自此返。壬申,至錫喇庫特勒,又南過僧庫爾高嶺,更百餘里,至黃河岸。見黃河自巴爾陀羅海山東北流,經歸德堡北、達喀山南兩山峽中,流入蘭州。自京師至星宿海,七千六百餘里。寧夏西自松山至星宿海,天氣漸低,地勢漸高,人氣閉塞,行多喘息。九月,還京師,具疏述所經,並繪圖以進。

上諭廷臣曰:“朕於古今山川名號,雖在邊徼遐荒,必詳考圖籍,廣詢方言,務得其正。故遣使至崑崙,目擊詳求,載入輿圖。即如黃河源出西塞外庫爾坤山之東,眾泉渙散,燦如列星,蒙古謂之‘鄂敦塔拉’,西番謂之‘索里瑪勒’,中華謂之‘星宿海’,是為河源。匯為紥棱、鄂棱二澤。東南行,折北,復東行,由歸德堡、積石關入蘭州,其原委可得而縷晰也。”舒蘭累擢內閣學士。

四十五年,命往西藏封拉藏為翊法恭順汗。回京得風疾,遣太醫診視。越二年,疾復發,乞休,許解任調治。五十二年,疾愈,起故官。是年以萬壽恩典,復其父敦多哩故秩。尋遷工部侍郎。未幾,坐事,降三秩調用。五十九年,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