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縣均村鄉

興國縣均村鄉

泮溪村泮溪村位於均村鄉東南部,距鄉政府5公里,面積13平方公里,全村人口2163人,轄15個村民小組(分別為:坑尾、坑口、田灣、洋坪腦、高屋、九棟、泮逕、塘泥坑、中壩、麻蕪、新塘、新井、新建、店下、水車田),耕地面積900.68畝,山地面積17000畝,其中油茶林面積11000畝,特色產業有油茶、臍橙、甜橙,主要經濟來源外出務工,種養業收入。 長竹村長竹村位於均村鄉西南部,距鄉政府10公里,面積12平方公里,各村12個村民小組(分別為:上龍、中龍、山龍、竹坑、上萬、楓林、倉下、靴山、嶺仔、高寨、隘下、高石),總人口1716人,耕地面積756.8畝,山地面積87.5畝,油茶、臍橙,主要經濟收入外出務工,種養收入。 東山村東山村位於均村鄉東北部,距鄉人民政府8公里,面積1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2196人,轄16個村民小組(分別為:東山、天路、高陂、雙桂坑、艾坑、崬上、水口、立新、元光、崗上、里院、坪坑、新崗、棚下、丘屋、嶺背),耕地面積844.49畝,山地面積16300畝,其中油茶林面積10000畝,特色產業有油茶、臍橙。

均村鄉簡介:

均村街區均村街區
均村鄉位於江西省興國縣城西側,距縣城路徑32公里,直線距離21公里。與吉安市的萬安、泰和兩縣交界,素有“一腳踏三縣”之稱,蘇維埃時期是揚殷縣城所在地。既是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又是少數民族(畲族)散居鄉,是全縣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鄉。全鄉總面積193平方公里,土地面積28.7萬畝,其中山地20.6萬畝(公益長防林7.1萬畝),耕地l.6萬畝,轄19個行政村,304個村民小組,現有8566戶,人口43859人;勞動力27630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達12900多人,占總勞力的的72%,是勞務輸出大鄉。
興國縣均村鄉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全鄉共有中國小38所,在校學生4910人,其中:國中1所,完小14所,村小5所,一師一校教學點18所;擁有鄉級衛生院一所;已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村村通程控電話;通訊信號覆蓋率達95%;縣城至圩鎮有興(國)萬(安)公路穿境而過,已全面實現油(砼)路,已有19個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實現硬化,交通方便,信息較靈。圩鎮位於境內中部河灣西岸,有南北走向、東西走向Y型街道三條,集鎮面積約2平方公里,人口已達10000多人,農曆雙日為圩期,因毗鄰萬安、贛縣、泰和三縣,市場繁榮,人氣旺盛,屬縣境西部的中心集鎮。圩鎮海拔高度230米,均村海拔高度最高點1161.5米。農田土壤以蟮泥田為主,山地土壤以千枚岩棕紅壤占及多數,面積達16萬畝。
均村鄉發展歷史悠久,早在唐末940年唐末就有生民在此繁衍生息,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據查,均村曾一地多名,一共有幾個名稱:金溪、均溪、金村、均村市、均村、龍泉鄉、大足鄉、楊殷縣、精誠鄉,建國後,均村這個名稱一直沿用。1933年7月至1935年2月曾有以著名烈士楊殷命名的楊殷縣沿歷史;曾有一街兩治的分二半奇特劃界,嘉靖年間均村街分二半歸興國、萬安二個縣管理。
( 注:以上數據截至2011年8月, 數據來源:均村鄉人民政府辦公室 )

鄉土人情

一、名優特產品

全鄉以農為主,農林兼作。農業主種水稻,紅薯次之;林業以油茶為主,次為松、杉、毛竹。2001年糧食總產量8828噸。油茶是傳統的名優特產品,全鄉共有油茶林面積13.6萬畝,油茶年產量在50-150萬斤左右,平均年產量在100萬斤左右;臍橙是我鄉新興的名優產業,自1993年開始種植,到目前為止果園面積已達5000多畝,其中均村村羅山排臍橙場、茂緞村臍橙場雙雙被評為全市“精品果園”。
我鄉土壤肥沃,氣候適宜,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特別適宜臍橙種植,仍有10多萬畝宜果山地有待開發。

二、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有大量的石板材、砂金、瑩石等。位於中洽村的國木坑藏有大量砂金,當地民眾曾掏出過重約100多克的猴頭金。

三、水力資源

水力資源豐富,已建有茂緞東坡電站一座,裝機200kw,年發電量達110萬度;在建的寶供電站系招商引資項目,裝機2400kw,年發電量可達697萬度。

四、旅遊資源

位於鄉域西部的五里隘,是一個集旅遊、朝聖、避暑於一體的好地方。位於興國、萬安邊睡,海拔520米,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山頂有歷史悠久的“觀音堂”。據史書記載,早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交秦二元(公元959年),僧人恆真,見此地山青水秀,靈氣繚繞,便坐於方石之上,須臾入定,悟見觀音大士踏雲而來,遂於此處興建“觀音堂”一座,並留一揭“青蓮托寶缽,文星驅牛群,鐵馬繞山過,五雲佛法興”。

迄今已有1043年,雖經漫長的朝代更易,盛衰交替,卻仍保留有完好的古茶亭、古戲台、古驛道等建築和參天古樹。新修建的觀音寺、大雄寶殿、天王殿、咖蘭殿高大雄偉,金碧輝煌;配套的齋堂、廚房、僧尼宿舍等設施齊全;殿內的三寶大佛、四大天王、千手觀音、龍女、善財等佛像均已重塑金身,流光溢彩,光可鑑人。整個殿宇莊嚴肅穆,氣勢宏偉,系經政府批准的開放寺院,如今,香火旺盛,每逢農曆正月、六月,興國、萬安、泰和、贛縣等四方善信相約而來,絡繹不絕。
山腰保存著一座始建於宋神宗元豐時期(公元1078一1085年)的古墓—一狀元家山,與秀麗山川交相輝映,環眺對面,“旗山、筆架山、文峰塔、寶印山”等盡收眼底,栩栩如生,山下珠水、墨水交匯,山上林木蔥籠,古樹參天,清風習習,雲霧繚繞,恍入仙境。山腳有貫通興國與萬安的三級公路—一興萬公路穿隘而過,既方便了交通,又溝通了興萬兩縣的來往,促進了兩地經濟的發展。
山下白白流淌了數千年的均村河將不再白流,規模龐大的寶洪電站即將建成投產,屆時,又將為古老的五里隘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過隘不遠,有鬼斧神工造就的獅子岩溶洞一處,洞中奇石層疊,巧奪天工,冬暖夏涼,實屬遊覽勝地。這些資源乃神工造就,不可多得,亟待開發,略加投資,稍為裝點,即成旅遊勝地。
我鄉區位優勢明顯,資源豐富,且政策寬鬆,投資環境優越,竭誠歡迎廣大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

郵政編碼

342416

行政劃分

均村村

均村村位於均村鄉圩鎮村,村委會距鄉政府0.5公里,轄區面積有4平方公里,人口3978人,轄22個村民小組(分別為:大水坑、賴屋、蔡屋、大羅陂、壩子上、羅田、老屋、上新屋、下新屋、上街、街頭、新橋、邱屋、學校背、街背、下街、街口、井頭、圳背、大嶺下、河背、大嶺背),有耕在面積1596畝,山林面積有8780畝,特色產業有油茶、臍橙,礦產資源有正在探采的鉬礦。

泮溪村

泮溪村位於均村鄉東南部,距鄉政府5公里,面積13平方公里,全村人口2163人,轄15個村民小組(分別為:坑尾、坑口、田灣、洋坪腦、高屋、九棟、泮逕、塘泥坑、中壩、麻蕪、新塘、新井、新建、店下、水車田),耕地面積900.68畝,山地面積17000畝,其中油茶林面積11000畝,特色產業有油茶、臍橙、甜橙,主要經濟來源外出務工,種養業收入。

上達村

上達村原名上逕村,2003年度與大塘村合併後改為上達村,位於興國縣均村鄉的東南部,與永豐鄉交界,北與隆坪鄉相連,西與本鄉三坑村相連,是我鄉的東大門,距離縣城20公里,距離鄉政府10公里,境內有總面積12.2平方公里,全村有24個自然村落,17個村小組,465戶,2306人,其中男性1200人,女性1106人(畲族7人),勞動力993人,海拔38米,平均氣溫18.3度,正常年景降水量1510毫米,共有耕地面積1053畝,人均0.46畝,山地面積8580畝,人均2.85畝(其中油茶林面積2350畝,臍橙55畝,濕地面積500畝,私人開發300畝)。共有七個村民小組,分別是:張天窩、坳上、龜坑、崗上、白石、竹山、土羅山、鹿坑、下村、龍子、生財、排上、石河、華立、井頭、水口、存山。

長教村

長教村位於均村鄉東部,距鄉政府10公里,總人口3216人,共有21個村民小組(分別是:坪角、大務、錫坑、小羅、大茶、龍子腦、上雷屋、下雷屋、興聯、下龍丘、馬井、上村、長山逕、中坑、上坑、竹兆、下灣、橫坑、坑尾、龜形),耕地面積1961畝,山地面積19862畝,臍橙96畝,油茶1800畝,有養豬專業戶6戶,每戶年出欄50頭,有蜈蚣養殖戶1戶。

三坑村

三坑村位於興國縣西部,均村鄉東部,距鄉鎮街道10公里,全村12個村民小組,分別是:上橫、下橫、樓坑、小河、木坑、大逕、萬子、朵子、三坑、店下、鵝形、高嶺,302戶人家,1526人,耕地756畝,山林4880畝,轄區8平方公里。三坑村自有純樸忠厚之美德,勤勞致富之理念,助人為樂之精神,樂施好容自古至今成為民俗;解放後民眾耕地田種地,積極耕耘;改革開放以來,年青男女幾乎百分之百外出打工創業。在家勤於種糧為主,其中菜業種植,生豬養殖在發展中已成趨勢,種植10畝以上菜業種植戶4戶,其中80畝臍橙種植1戶;養殖業,能繁母豬一戶養殖10頭以以2戶,其中60頭(公豬)養殖戶1戶,特種養殖蛇戶一戶,場所已建成,面積300平方米,家禽養殖有一定數量,興國灰鵝散養全村現有250羽左右,蛋鴨養殖近百隻2戶。三坑雖未有特色風俗,但也有傳統的純真的鄉土風情。

長竹村

長竹村位於均村鄉西南部,距鄉政府10公里,面積12平方公里,各村12個村民小組(分別為:上龍、中龍、山龍、竹坑、上萬、楓林、倉下、靴山、嶺仔、高寨、隘下、高石),總人口1716人,耕地面積756.8畝,山地面積87.5畝,油茶、臍橙,主要經濟收入外出務工,種養收入。

石溪村

石溪村位於均村鄉政府的東部,全村有總人口2268人,總戶數有482戶,有19個村小組(分別為:崬子腦、上龍頭、中龍、龍頭、下龍頭、大窩口、坪坑、新坪、羅山、保均寺、安全、新屋、石溪、石下、子長坑),擁有耕地面積927畝,擁有山地面積10217畝,其中有臍橙面積500畝,油茶麵積5000畝,有國小一所,醫療點2個,有小型超市一個,有農技服務超市一個。

高溪村

高溪村位於均村鄉西南部,與永豐鄉樟坪、贛縣白鷺鄉交界,距離均村鄉政府10公里,全村總人口2100人,總面積10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積966畝,山林總面積19800畝;主要出產茶油、毛竹、木材,但都還是農戶原始管理,以致都未上規模。本村共有15個村民小組,分別是:新村、安富、隘洋、泮坪、高梘、灣湖、桐昌、興豐、新蕪、上蕪、石欄陂、西坑尾、段上、茶頭灣、柳樹坑。

石門村

石門村位於均村鄉東部,均寶公路直入而過,東與石溪村相連,距鄉政府1.5公里,面積1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650人,全村有10個村小組(分別是:峰林、角羅坑、連塘、長山逕、石門、社富、圳井、逕口、馬來安、富坑)。耕地面積700畝,山林面積5860畝,有300多畝臍橙基地,有養豬專業大戶7戶,有大公廟,焦梅寺、馬來安寺等古廟,經濟作物有油茶、水稻、臍橙等。經濟收入主要是外出務工、種養、經商等。

茂段村

茂段村位於均村鄉南部,均寶公路穿插而過,西與本鄉橫柏村相連線,距均村鄉政府3公里。總面積18平方公里,總人口3048人,共有17個村民小組(分別為:東陂、樓子下、塘頭、坳下、黃金坪、杜坊、杜西、井背、新屋、新路、下山龍、大窩利、爛泥坑、水背、寨下、寨背、鴨婆丘)。耕地面積1100畝,山林面積12000多畝,現有農戶595戶,勞動力900多人,大部分勞動為主業,本村經濟作物有臍橙、菸葉、果業、油茶、水稻、養殖產業。主要經濟來源靠外出務工,經商等。本村公共設施有:衛生所1所,個體診所3所,商品超市1家,幼稚園1所,國小1所。

黃柏村

橫柏村地處興國縣西部,與萬安縣寶山鄉交界,距離鄉政府3.0公里,全村共有面積35.8平方公里,有16個村民小組,分別是:石陂、茅坪、樓下、高坪、茂田、竹頭、豬羊古、橫柏、坳坪、高頭、排上、上段、興田、水口、獅子潭。現有總人口2390人,共有耕地985.73畝,林地12600畝,村里主要種植產業油茶麵積7200餘畝,養殖業有生豬,灰鵝及雞、鴨等,村裡有清雅優美觀景“五里隘”和“壯元家山”好地方。

中坊村

中坊村位於均村鄉西部邊沿丘陵山區,北與萬安縣寶山鄉安長村相連,南與本鄉橫柏村相接,西與本鄉中洽村交界,東與本鄉均村村、東方村、坪源村,距鄉政府9公里,境內總面積9.5平方公里,總人口2178人,共有15個村民小組(分別是:白石、更古、上村、上坑、下村、陂下、中坊、王屋、逕頭、西山下、河山、下江背、江背、三坑口、洋坑),耕地面積846.93畝,人均不足4分地,山林面積15918畝,人均僅有3.3畝,現有農戶428戶,有勞動力926人,大部分勞力為農業。本村人民風俗純仆,熱情好客。本村經濟作物有臍橙、烤菸、果業等。經濟來源外出務工、經商等。

中洽村

中洽村位於均村鄉西部,面積16.8平方公里,耕地905畝,山地23200畝(其中油茶麵積13200畝),全村人口2604人,共有20個村民小組(分別為:逕前、逕中、逕上、逕豐、高石、高洋、高面、居屋坪、和洽、牛豐、上屋、坳上、中洽、上洽、中大坑、上馬、上石、安全、東路、西卡),主導產業為二季水稻,油茶每年可達20萬斤以上,種植菸葉大戶3戶,連續5年100畝以上,養牛大戶6戶,計200頭以上,臍橙種植2戶,400畝,油茶低改3000畝。

小章村

小章村位於均村鄉東北方,山區村,山多田少,村級地形似一條坑,村新口至坑尾有8公里長,北面靠章貢村,東面靠本縣茶園鄉里區村,南面靠長龍,均村村,西面靠東方村,村委會距鄉政府3公里,全村現有耕地540畝,山地面積8000畝,現有人戶307戶,人口1454人,十二個村民小組,分別是:新屋、下彭、店下、楊排、上彭、坳有、坪坑、牛段、同心、富順(少數民族組)、張屋、洋角。本村主導產業主要是油茶、部分果業,礦產資源在同心組鳳形窩有鐵礦,通信、電比較完善。

章貢村

章貢村位於均村鄉北部山區,距離鄉政府五公里,與茶園鄉接壤,面積1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2300多人,全村共有14個村小組(分別為:中坑、趙屋、冇丘、圳背、沙段、西坑、劉屋、爐形、熬頭、年豐、龍中、龍下、排面、龍上)。耕地面積為686畝,山林面積為8600畝。本村有作傳統的客家風俗,純厚好客。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有烏仙古廟,迥隴古廟,歷史悠久。經濟作物有油茶、水稻,主要經濟來源外出務工、養殖、經商等。

東山村

東山村位於均村鄉東北部,距鄉人民政府8公里,面積1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2196人,轄16個村民小組(分別為:東山、天路、高陂、雙桂坑、艾坑、崬上、水口、立新、元光、崗上、里院、坪坑、新崗、棚下、丘屋、嶺背),耕地面積844.49畝,山地面積16300畝,其中油茶林面積10000畝,特色產業有油茶、臍橙。經礦產部門探測在棚下村民小組內有金礦,主要經濟來源為外出務工,種養業收入。

黃田村

黃田村位於均村鄉北部,距離鄉政府10公里,與茶園接壤,面積1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270人,有15個村民小組(分別為:水口、樓背、中村、塘背、上村、老社、朱目、大窩、九丹、里山、下棚、羅安、坳上、小胡、木馬),耕地面積375.81畝,山林面積1200多畝。本村有傳統的客家風俗,有豐富的油茶、林木資源,有烏仙、萬壽宮廟,歷史悠久,經濟作物主要以油茶、水稻為主,經濟來源靠外出務工,其次養殖、經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