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名人一起讀書

與名人一起讀書

《與名人一起讀書》,作者夏立群,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6年出版。請打開這本書,耐心地讀下去,你會被這些名人讀書的故事深深吸引;品味本書,你會為他們的讀書心法和做人智慧頷首讚嘆;合上書,細細品味,你將獲得一種別樣的美好,找到人生奮進的不竭動力。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與名人一起讀書

當還是個孩子的鐵凝萬分珍惜地讀著千辛萬苦從造紙廠里才搞到的世界名著的時候,當周梅森被一本由拾破爛的老人發現的、前後都少了幾十頁的《巴爾扎克傳》深深吸引的時候;當韓靜霆去圖書館偷偷拿出那些查封起來的書,抄唐詩、宋詞、楚辭、漢賦,用線穿起來,做成“書”來看的時候;當陳祖德聽著廣播裡傑克·倫敦的《一塊牛排》、讀著中江兆民的《一年有半》而戰勝了癌症,重返棋壇的時候……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書籍給人們帶來的力量。

在那些貧窮困苦的年代,書籍成為人們精神和理想的寄託,而書的滋養確實是任何其他事物都無法替代的。在當今這個多媒體時代,聲光電和信息爆炸讓人眼花繚亂,讀書似乎已經成為一種遺失的美好,我們是否還能擁有一份閱讀的快樂呢?古今中外的無數事實告訴我們,一個若想成功,一個民族若想強盛,舍讀書外別無他途。

編輯推薦

請打開這本書,耐心地讀下去,你會被這些名人讀書的故事深深吸引;品味本書,你會為他們的讀書心法和做人智慧頷首讚嘆;合上書,細細品味,你將獲得一種別樣的美好,找到人生奮進的不竭動力。

一個人心靈的健康成長,是應當有真正也色的文學作品為伴的。——鐵凝

讀經典,讀那些永恆的書。——周國平

閱讀對靈魂是一種滋養,需要你靜靜地吸取。——萬方

哪一天我不寫書了,就去教孩子們怎樣閱讀。——秦文君

目錄

·最愛經典中的力量與勇氣

鐵凝/經典的,耐讀

鐵凝有三種身份角色:政治身份、作家身份、女性身份。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要使這三重身份特別是前兩重身份和諧統一而不發生異化,這是一種很高的人生智慧。

周梅森/三本書影響了三段人生

“如果沒有商場上的失敗以及股市上割肉的慘痛,我不會對經濟問題如此熟悉,也不敢寫這類題材的作品。再比如說,給我帶來巨大名聲的政治小說吧,其實也是另一種失敗的產品,政治上的失敗。”

周汝昌/我為芹苦60年

曹雪芹痴迷,寫書用了10年,周汝昌更痴,研紅用了60年。同是痴人,則有了性情上的相通,文學的研究不僅僅是技術活,更重要的是性靈的參與、靈魂隔世交流的能力。因此,也許沒人能比周老更對《紅樓夢》的文本敏感了。

韓靜霆/最愛經典中的力量與氣魄

這個對書有著特殊感情、當年為了讀書不惜去“抄”、去“偷”的人,如今早已是著名的大作家、大畫家。

·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是書

梁小民/武俠·紅樓·經濟學

從對岳不群和楚留香為在武林成功所投入的成本與獲得的收益的比較開始,梁小民展開了他的《談武論俠話經濟》。

何祚庥/雜讀不僅有趣還能解決問題

何祚庥是無書不讀,各行各業的書他都喜歡讀,都有興趣了解。除了是個著名的科學家、反偽鬥士,何祚庥還是一個研究《紅樓夢》、象棋、戲曲、歷史以及歷史人物的專家。

肖復興/讀書路上也有“貴人”相助

18年前,第一本觸及中學生男女情感的長篇小說《早戀》因為觀念的“前衛”和“大膽”而觸及雷區,導致絕版。今年年初,《早戀》被再版。在文學的畫廊里,《早戀》開拓了一個新的生活領域,給人驚心動魄的藝術感覺彌久常新。

張海迪/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是書

她自學,忍受著病痛完全是因為對知識的渴望;她撕書,獨特的方法完全是由於對頑強的理解;她寫作,流露的真情完全是出於對生活的熱愛。雖然現在的人們更多地讓物慾膨脹,但海迪硬是用自身的作為讓我們看到,時代還有更讓人振奮的活法。

·閱讀能帶來詩意生活

賈平凹/《秦腔》·聽雪·讀人

我感激故鄉給了我的生命,把我送到城裡,每一想起故鄉那腐敗的老街,那老婆婆在院子裡用濕草燃起熏蚊子的火,火不起焰,只冒著酸酸的嗆嗆的黑煙,我有種強烈的衝動要為故鄉寫些什麼。

馮驥才/閱讀能帶來詩意生活

抄家之後,他把殘書和哪怕是零零散散的書頁都萬分珍惜地斂起來,整理、縫訂。破口處全用玻璃紙粘好,完整者寥寥,殘篇散頁卻有一大包袱。逢到苦悶寂寞之時,便拿出來讀。他把半本《約翰·克利斯朵夫》幾乎讀爛了,散頁的中外詩詞全部爛熟於心。

龐中華/大別山里讀書最安全

“我如果沒有成為書法家,就算是個做大餅的,我也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大餅。這就是書中教我的。就是說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

周國平/一個靈活的閱讀者

“西方的大哲學家並不僅僅是想做一個學者,有些大哲學家沒有固定的講堂和書齋,而是在街心花園裡,進行開放式的知識傳授和討論,他們把‘當下’的事物都納入自己的哲學視野。”

阿來/影響巨深的是美國文學

“現在我體驗到讀書的樂趣了,那就是心胸開闊。對事情的成敗看得很開,看得很淡。”

·讀書才有可能超越別人

陳祖德/傑克·倫敦讓我超越

一位著名的大作家和一本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讓陳祖德一下子變得堅強起來。不久,陳祖德以頑強的意志,戰勝了癌症重返棋壇。

王岳川/讀書讀“到”了北大

王岳川這么多年總在為中國文化的存在找理由,總在為中國文化今後的發展找一種合法性,總在為中國文化不完全變成西方的垃圾文化、流行文化,保存一些合法性、合理性而努力。他越來越感到“文化定輸贏”,東方文化應該成為21世紀世界的重要思想。

王躍文/讀完書你也可以“模仿”

王躍文以一部《國畫》揚名全國,他把官場遊戲規則勾畫得細緻入微,把官場百態描繪得淋漓盡致,在讀者群中掀起了一陣“國畫鏇風”,現在回想起來,那陣鏇風的意義已經超越了一般閱讀帶來的快感,更多的是在一個新的思維高度上對社會進行的反思。

凌志軍/國外書真的很解渴

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是越來越快餐化,越來越沒有時間看那種厚重的東西,就給經管書這種比較輕飄的、急功近利的做書、寫書模式帶來了很大的空間。

劉震雲/忘不了的“瘋子”和媽媽

自從有了手機之後,人的語速和話語量都提高了。我們經常能看到一個人在街上,走著走著開始自言自語,又哭又笑,挺恐怖的。劉震雲說,到有了手機這階段,成了話語喧囂的一個階段,手機把人的距離瞬間縮近了之後,人就特容易說假話。

·閱讀是一種生活習慣

徐城北/“品三做三”全靠“熏”

京劇研究完了,老字號研究完了,京城文化也快研究完了,徐城北正琢磨著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萬方/書,需要靜靜地讀

一直活到近21世紀的曹禺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愈發傷感,他曾痛苦地在病房裡大喊:“我痛苦,我要寫一個大東西才死,不然我不乾!我越想托爾斯泰越難受。”在病房內看了萬方創作的《牛玉琴的樹》,曹禺第一次放開了表揚女兒一次:“小方子你能行,能寫出大東西。”

秦文君/閱讀是一種生活習慣

“閱讀能給人很多東西,比如安靜,比如情感的積澱,等等。而且你在閱讀文字的過程中也是一種享受,這種樂趣是很奇妙的。”

陸天明/一個反腐作家的讀書觀

“現在有一些人覺得,貼近現實的作者和作品都是在討好當下。這話實在是說得沒道理。討好當下,不是一概地‘卑下’。如果說討好的是當下的平民百姓,有什麼不好?為當下的平民百姓抒發心聲,何罪之有?在當今的中國直面現實直面人生,敢碰禁區,是不是要比躲在象牙塔里搞個人呻吟艱難一百倍一千倍?”

陳祖芬/閱讀是讓人年輕的好辦法

陳祖芬不但有兩種活法,而且她將這兩種活法都做到了極致。寫作,陳祖芬靠一部報告文學《祖國高於一切》一炮打響;做洋娃娃,陳祖芬的手藝無人能及。

·尋求獨立聲音的表述

陳村/好書和好女子一樣重要

“我愛好書。好書和好女子一樣。你不能一五一十地說出它的短長,只有一種想與之親近的衝動。當你將身子放平,帶著思想的欲望和摩挲書頁的快感與其共享你生命中的時間時,你將無意追尋任何意義和見識,你只有一份過後才能體味的愉快。”這段話成了“躺著讀書”論壇的宗旨。

朱大可/尋求獨立聲音的表述

朱大可喜歡收集和珍藏那些罵他的文章,可他說至今為止還沒有讀到一篇有水準的罵文。與上世紀80年代不同,朱大可覺得中國文壇現在是個龐大的垃圾站,被各種騙子和庸人所把持,他甚至無法找到批評的對手,所以想要保持沉默了。

殘雪/讀到三十才明白

殘雪被稱為卡夫卡的中國傳人,她的《山鄉之夜》與卡夫卡的《城堡》、《審判》神似。她知道自己乖僻。乖僻來自她在創造另外一個世界時候的心無旁鶩。乖僻是對這個世界的巨大欠缺與不和諧有著深刻的認識而又不願像別人那樣視而不見,因此她並不認同這個世界的一切規定,而想營造一個另世界與這個世界相抗衡。

格非/讀書是樂趣,這點很重要

格非當年以一部《迷舟》蜚聲文壇,與余華、蘇童並稱“先鋒作家三駕馬車”,而後又以一部《敵人》從“先鋒派”搖身一變為“神秘派”幫主。

石康/讀書是一種更自我的生活方式

“我從來不覺得我的文字頹廢,反倒覺得自己一直積極地直面人生,我盯著生,同時也盯著死。當把生命當成必死的生命來看待時,別人便說那是頹廢,我看是說的人簡單片面。”

書摘

書摘

鐵凝 經典的,耐讀

鐵凝其人

鐵凝,女作家。1957年生於北京,祖籍河北趙縣。1975年於保定高中畢業後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1979年調保定文聯《花山》雜誌任小說編輯,後到河北省作家協會專事創作。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以及中、短篇小說、散文、電影文學劇本等300餘萬字。其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喔,香雪》、《六月的話題》分別獲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其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得首屆國家級大獎--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和首屆老舍文學獎;根據其小說改編的電影《紅衣少女》、《喔,香雪》先後獲1985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及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部分小說已譯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奧地利、丹麥、挪威等文字並出版。

鐵凝有三種身份角色:政治身份、作家身份、女性身份。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要使這三重身份和諧統一而不發生異化,這是一種很高的人生智慧。

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的作品可能很多人都讀過,包括那部《約翰·克利斯朵夫》。但這么多年過去了,又有誰能清楚地記得這部作品扉頁上的題記寫的是什麼?“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湮沒罷了;真正的英雄絕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鐵凝就記得。

當問及鐵凝在她人生的某個階段對她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時,她毫不猶豫地把這部四卷本的小說排在了首位。

作為當代著名作家,鐵凝早已為讀者所熟悉,而她四次參加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人生經歷,也許讀者還不知道。1975年,年僅 18歲的鐵凝就入了黨;1987年,鐵凝當選為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92年,鐵凝再次當選為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之後,她又參加了黨的第十五次、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毫無疑問,這在中國當代的文化語境中,意味著一種很好的政治榮譽。

對女性感情、命運的關注,對鐵凝來說是一貫的。作為一個女作家,鐵凝當然有比較自覺的女性意識,她的作品也鮮明地體現了這種意識。

鐵凝有三種身份角色:政治身份、作家身份、女性身份。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要使這三重身份和諧統一而不發生異化,這是一種很高的人生智慧。而這種很高的人生智慧的背後又有著幾段非同尋常的閱讀生活。 <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