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誘變劑

俄羅斯專家發現,乳酸菌、雙歧桿菌、丙酸菌和腸球菌均有抑制“高等生物遺傳物質誘變劑”的作用,這有助於防止高等生物的染色體和基因發生不良突變。 乳酸菌在發酵時會合成乳酸,這種物質可抑制多種誘變劑的活性。 丙酸菌和腸球菌則分別能阻礙誘變劑的破壞作用,降低生物體DNA(脫氧核糖核酸)對誘變劑的敏感性。

自體誘變劑英文對照autonomic
誘變劑如病毒,某些藥物(如化療藥),輻射(放療),工業反應劑(如苯,聚乙烯)以及環境污染等的可致癌作用,誘變劑可引起染色體的重排或基因重排,也可能只引起基因表達的改變導致MDS.

可抑制遺傳物質誘變劑的細菌

俄羅斯專家發現,乳酸菌、雙歧桿菌、丙酸菌和腸球菌均有抑制“高等生物遺傳物質誘變劑”的作用,這有助於防止高等生物的染色體和基因發生不良突變。
來自外界的病原菌、化學毒素和電離射線,都有可能使人等高等生物的染色體和基因發生不良突變。雖然這種突變的頻率較低,但它卻能使生物患病,或使其形態、生理髮生不利的遺傳變異。為了尋找高等生物遺傳物質誘變劑的“剋星”,俄國立莫斯科大學生物系的專家對多種微生物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據俄《訊息報》報導,科研人員發現,製作發酵食品時所使用的乳酸菌能夠釋放出蛋白酶,分解部分誘變劑的特定蛋白。乳酸菌在發酵時會合成乳酸,這種物質可抑制多種誘變劑的活性。乳酸菌還能直接與部分誘變劑發生化學反應,使後者失去誘變能力。雙歧桿菌能夠在消化系統內自發地合成醋酸和丁酸,這些物質能夠殺死數種病原菌和腐爛菌。丙酸菌和腸球菌則分別能阻礙誘變劑的破壞作用,降低生物體DNA(脫氧核糖核酸)對誘變劑的敏感性。
乳酸菌和丙酸菌都是食品工業中常用的微生物,雙歧桿菌和腸球菌均生活在高等動物的消化道內,因此研究人員可以較容易地獲取上述細菌,便於新型抗誘變劑藥物的開發。負責有關研究的專家阿布拉莫夫建議,人們應該堅持食用優酪乳製品,以提高機體抗遺傳誘變的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