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恐龍燈會

自貢恐龍燈會

自貢恐龍燈會是四川自貢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該年節燈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特色。這裡自唐以降便有新年燃燈的地方傳統習俗,延至清代即有“獅燈場市”、“燈竿節”;到二十世紀初,又漸形成節日的提燈會,更有放天燈、舞龍燈、戲獅燈、鬧花燈等活動。從而發展為集傳統民風民俗之大成的會節聲聞海內。 自貢燈會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民間藝術游”、“中國百姓生活游”和向海外推出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自貢燈會吸引了近1.5億中外遊客,被譽為“高品味的藝術”、“流動的文化旅遊資源”、“民族傳統文化的驕傲”。

基本信息

久負盛名

彩燈,又名花燈,是中國普遍流行的傳統的民間的綜合性的工藝品。彩燈藝術也就是燈的綜合性的裝飾藝術。彩燈的產生,是從人類運用火、發明燈、製造燈具等發展而來的。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人類燃起了火堆,點燃了火把,這火堆、火把就是原始燈的起源。

中國彩燈,飲譽古今;自貢燈會,久負盛名。勤勞智慧的自貢人民,不僅將無與倫比的井鹽技術奉獻給了世界,而且將美輪美奐的彩燈工藝貢獻給了人類。在千百年來廣布年節燈會的神州大地上,自貢燈會脫穎而出,薈萃了中國燈文化的風采,贏得了“天下第一燈”的美稱,使這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以“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名播四海。

歷史悠久

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年)正在榮州(今榮縣)做縣令的大詩人陸游就留下“一別秦樓,轉眼新春,又近放燈”的詩句。據榮縣誌記述:“榮縣新年燈會甚盛……而樓台為甲觀,鄉人通命曰亭,一城數亭,一亭各式,其高數重,構棟凋鏤,臨春組合,彩箋書畫,嵌燈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燈,輝麗萬有。西人來觀亦欣然,京邑所不見也”。最初自貢地區的各種燈節活動,一般是由各類祠廟主辦的。每逢節氣,這些祠廟便要點紅燈,元宵節還要放鞭炮、燃煙火。善男信女紛紛到這些廟宇去捐菜油、看熱鬧,求神賜福祛邪。在清末時有數據統計,自貢地區的祠廟竟有1208處,其中有始建於唐代的榮縣大佛禪寺,建於明朝的富順縣聖果寺、賴雅廟、靈應寺等。可見自貢地區民間的燈節活動分布面之廣,風情之盛。到明清時期,花燈活動尤為盛行,樣式變化萬千,種類逐步增多,規模也有所發展。民間最盛行的燈種是宮燈和紗燈。這些燈題材豐富,精美奇巧,以竹木作架,紅色絲綢、布料、紙張等均可作燈衣。富豪之家在廳堂、門首懸掛的宮燈和紗燈要都製作得十分講究,有的鑲金嵌玉,有的飾以彩穗,有的題寫詩文。紗燈因呈鼓球體,用三塊“乙”楠竹篾釘成三腳架,把它掛起來,三腳分開,便可離地三尺垂懸半空,三腳合攏,又可手舉高懸。在當時,它比宮燈的用途還要廣泛,龍燈、獅燈、花燈等雜耍多用紗燈伴舞。“漂河燈”、“牛兒燈”、“孔明燈”、“獅燈場市”等燈節是這一歷史時期的主要燈會活動。還有一種“敬灶神”點紅燈的習俗,民間也較為盛行。大年三十晚(農曆臘月三十日),各家各戶均要點上紅燈一盞,就連貧家小戶門前也要掛上紅紙燈籠;中等家境的吊四方形檐燈或六方形宮燈;富貴之家則為圓形大紗燈,以示對灶神的尊敬。

絢麗多彩

自貢地區在開展花燈活動中,還伴以耍“龍燈”、 亦稱“龍燈舞”或“耍龍燈”,一般在正月初一“開燈”,正月十六“倒燈”(結束)。“龍燈”分為布衣龍燈、大龍燈、草龍燈、板凳龍燈等不同的“龍”種進行表演。布衣龍燈,一般由十二三人組成陣式,有舞龍經的“武陣”、唱念猜字的“文陣”。套路變化多,“龍”體靈活。大龍燈,一般龍身在15節左右,每節內能點火燭。龍頭重達30餘斤,舞動時每節由一人執柄,常做“之”字型或“S”型舞動。燈火連成一片,甚為壯觀。草龍燈,主要是用自貢地方特產“蘆草”編制而成,由5~7人舞動,靈活逼真。板凳龍燈,是在板凳一頭扎“龍頭”,另一頭扎“龍尾”,多是兄弟倆共舞,才能配合默契,顯“龍”之機敏。 自貢燈會向著經貿型、集約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觀賞過自貢燈會的國內外觀眾人數已逾五千多萬人次,燈會內外展經貿成交總額已達一百多億元。燈會本身積累的收益用來創建了全國唯一的“中國彩燈博物館”。在自貢,制燈、展燈、舉辦燈會經貿交易會己成為一項新的產業和城市經濟成長點。燈貿會成為一個融文化、科技、旅遊為一體的大節慶,一個團結合作、開放發展、對外宣傳的大視窗,一個客商雲集、招商引資的大市場。有力地促進了自貢市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  自貢自流井區的“祥龍會”、大安區的“黃龍祥會”,表演技藝精湛,解放前都很著名。獅燈舞在自貢地區歷史悠久。表演者過去被稱為“幫打班子”。這些班子許多都是世家相傳,不僅能舞獅燈,而且還能翻筋頭、鑽火圈、爬高桿,極富喜劇色彩,讓人捧腹大笑。所以“獅燈場市”有時一表演就是一周甚至更長時間,在川南一帶很有影響。自貢榮縣的楊友常,享有“獅王”美譽。“牛兒燈舞”是流行全川農村的一個燈舞形式。一般是“牛童”手提紅燭燈,表演牽牛、騎牛、逗牛、餵牛和愛撫牛等動作;牛的扮演者則隨“牛童”手中的燈表演啃草、喝水、蹦跳等憨態。表演生動傳神、詼諧有趣。這種燈舞活動不只限於春節,在紅白喜事、打穀插秧等重大農曆節氣時都有表演。 到了清末和民國時期,燈會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又新增了“瞞天過海”、“提燈會”等活動。民間觀燈、制燈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這便是自貢燈會的雛型。新中國建立後,彩燈藝術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特別是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彩燈藝術更是花樣翻新,奇招頻出,傳統的制燈工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將電子、建築、機械、遙控、聲學、光導纖維等新技術、新工藝用於彩燈的設計製作,把形、色、光、聲、動相結合,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相統一,自貢燈會這門古老的藝術更加絢麗多彩。

自貢一度中斷的春節燈會得以恢復,重放異彩,至今己先後舉辦了九屆迎春燈會和八屆國際恐龍燈會經貿交易會。聲譽日隆的自貢燈會成為國內與哈爾濱冰燈南北交相輝映的最具代表性的燈會。在中共自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自貢燈會堅持“以燈為媒、廣交朋友、振興經濟、以燈為榮、振奮精神、建設自貢”的辦燈宗旨;堅持“人民燈會人民辦”的方針;弘揚了祖國優秀民族文化,走出了一條以文促貿、文貿結合的路子,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同志和江澤民總書記的關懷、支持和肯定。 自貢燈會以文化品位高、燈彩精品多、藝術特色鮮明、燈會場面宏闊著稱。滿目燈山光海、珠閣瓊樓、迭玉堆金、流光溢彩;更有鳥囀鶯啼、龍游鳳舞、燈景交融、輝麗迷離,組成燈彩的大觀園,燈光的交響詩。流連在燈廊燈亭中,倘佯在燈樹燈花下,使人步入夢幻般的境界,“年年當憶今宵”。

自貢燈會氣勢之磅礴,燈組之奇巧,工藝之精湛,地方風情之濃烈,在國內外堪稱首屆一指。以其特有之格韻展示無窮之魅力,載譽神州內外,吸引遊人如潮。 改革開放以來,自貢燈會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先後在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武漢、南京、西安、蘭州、長春、拉薩、烏魯木齊、哈爾濱、包頭、台灣台中、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等40多個大中城市和地區展出達70餘次,將中國燈文化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進入九十年代以來,自貢燈會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使者,更大步地走出國門,先後赴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國家展出達10次,將中國燈文化的奇光異彩傳播到海外各地。並從1997年10月1日起通過國際網際網路而為世界廣大地方更多的人所觀賞。 人民造就了燈會,燈會造福於人民。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自貢燈會必將以新的勝景奇觀、異彩神韻出現在海內外,綻放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輝。

燈會開幕

今(3)日晚,自貢市彩燈公園人山人海,處處洋溢著節日氣氛,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自貢市人民政府、省商務廳、省文化廳、省旅遊局主辦的第十九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在這裡隆重開幕。據初步統計,久負盛名的自貢燈會在開幕當晚就吸引了國內外兩萬多遊客前來觀燈。

開幕式上,應邀出席的嘉賓有:全國政協副主席黃孟復,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省權,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崔保華,文化促進會領導,省級有關部門、省內部分兄弟市州領導;省外部分政府部門、社會團體、高等院校負責同志。自貢市委書記雷洪金致歡迎詞。

8時許,《夢幻天穹》燈組亮燈,這裡是開幕當晚人流非常集中的一個景區。隨著優美流暢的音樂節奏,巨大的天穹上斑斕的燈光形成無窮的變化,四周360度環形藝術光雕圖案優美、光影變幻。“哇哇……這個太美麗”視覺和聽覺雙重感官享受讓現場觀眾陶醉在夢幻般的藝術欣賞之中。

在通往《鹽都印象》和《中華燈彩》兩個主景區的過道,人流從四面匯集,前進的步伐猶如蝸牛一般緩慢。在《鹽場煙雲》景區,天車、灶房、筧窩、采鹵大車、曬鹵台等一一呈現,秀插雲天的木製井架、蜿蜒山野的竹製筧管,鱗次櫛比的煎鹽灶房,帆檣雲集的運鹽船隻映入眼帘,“古廟生輝”、“釜溪船歌”、“天車邀月”、“鹽都市井”等燈景交相輝映,將自貢傳統的製鹽場景和鹽場勝景盡收眼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