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巨人

自私的巨人

《自私的巨人》是英國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創作的童話作品,故事溫馨感人,講述了自私的巨人從自私變得慷慨,最終在上帝的指引下走入了天堂。本篇是王爾德創作的童話作品中最短的一篇,收錄於《快樂王子及其他故事》。自私的巨人受別的兒童與上帝的感化,解除了精神上的束縛,無私地將花園與人分享,這的確令他擁有了溫暖與幸福,但他的身材還是那么的巨大,還是無法為世人所接受,還是無法走出花園。他恰當地使用並列句,複合句,倒裝句和圓周句等變化多樣的句式,充分運用對比,比喻,擬人和象徵等修辭手法,並遵循一定的事理邏輯展開離奇的情節,揭示道理,造成濃烈的幻想氛圖,形成超越時空制約,亦虛亦實,亦幻猶真的境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身材特異的巨人在吃人鬼家逗留了足足七年,方才回到自己孤寂、淒涼的家中,面對冷清的單身漢生活了。還未到家,便看到家中的花園已經成為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感到受到了侵犯,不禁大怒,趕走了所有的孩子。從此他的花園便長年處於冬眠狀態,被潔白的大雪所復蓋。巨人不去花園,只是在房間裡坐著搖椅、烙著火。某一天,巨人透過窗,看見窗外一樹上結出了潔白的花朵,他深深地為這一情景打動。激動地來到花園中。發現了一個漂亮的孩子,正在樹下哭泣。孩子太矮了,沒辦法爬上樹去玩。巨人溫柔地將孩子抱上了樹,瞬間滿樹白花,極其炫目。純真的孩童親吻了自私的巨人,他如冬天般寒冷刺骨的心靈被感化了。於是,他推倒了花園的圍牆,每天下午都和孩子們在花園裡玩。巨人不再自私,此時的他如春天般溫暖,無私地向孩子們敞開了花園的大門。可後來巨人老了,他無法再和小孩們一起玩耍了。一天,他又見到了最喜歡那個小男孩——上帝,隨後復蓋著聖潔的白色花朵死在了樹下。

作品賞析

作品思想

童話中,那個“手掌心上出現兩個釘痕,在他的兩隻小腳的腳背也有兩個釘痕”的小男孩,無疑是上帝的化身。這一化身源於耶穌受難的宗教故事,王爾德在結尾處揭示了小男孩的真實身份,這篇童話也有了從宗教的角度來解談的基礎。天主教認為,人的物質生命是暫時的、而靈魂可以得到永恆的生命。信仰耶穌者,聖靈進入內心,獲得拯救,死後靈魂可升人天堂,得到永生。小男孩的親吻可理解為上帝的感召,它使自私的巨人變無私.而巨人臨終前見到小男孩,則是上帝即將巨人帶人天堂,巨人獲得了最好的歸宿。對於一位天主教徒,宗教力量對於童話的主題無疑是一次升華,不僅崇高感人,並且充滿歡樂。自私的巨人受別的兒童與上帝的感化,解除了精神上的束縛,無私地將花園與人分享,這的確令他擁有了溫暖與幸福,但他的身材還是那么的巨大,還是無法為世人所接受,還是無法走出花園。天堂不僅僅意味著死亡,更是一種最佳的精神歸宿。上帝的第二次到來,帶走了巨人的靈魂,而他的肉身則永遠地留在了花園,巨人的靈魂自此獲得了徹底的自由。

“愛”——這個在王爾德的作品中常常以悲觀絕望的基調出現的主題有了一個全然光圈的形象——基督對人類的愛。巨人心靈教贖之路是通過對孩子們的關照,特別是對那個哭泣的小男孩的關照完成的。雖然乍看起來,小男孩是柔弱無助的,巨人是強大有力的,是巨人幫助了小男孩,但從深層次來看,是小男孩教會了巨人對他人的慷慨、關懷,教會了巨人什麼是愛,或者說,小男孩激發了巨人心靈最深處的美好品質,這些美好品質就潛伏在巨人的內在自我中。

藝術特色

王爾德在這則童話中以厚重的主題,獨特的篇章結構以及錘鍊的語言和口語化的語體將自己“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表現地淋漓盡致。童話戲劇性的悲劇美讓人誦讀後餘味猶存,使人領會到“人真正的完美不在於他擁有什麼,而在於他是什麼”的深刻涵義,也印證了王爾德的名言“同情,是世上最好的美德”。文章的篇幅布局獨樹一幟:巨人不在,孩子玩耍,巨人自私,不許玩耍,冬駐花園,巨人醒悟,與孩共玩,春回花園。這種奇特的篇章結構充分見證了王爾德“形式就是一切”的觀點。口語化的語體,精雕細琢的語言,簡潔精確的措辭以及多處運用比喻,擬人和象徵等修辭手法使整篇童話瀰漫著一股清新的童心,這也是王爾德童話作品的寫作基調。

王爾德在《自私的巨人》中以句子簡單,語言簡潔的口語化語體描繪虛擬的事物和境界,出現於其中的“人物”是並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講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童話中的種種幻想都根植於現實,是生活的一種折射。他恰當地使用並列句,複合句,倒裝句和圓周句等變化多樣的句式,充分運用對比,比喻,擬人和象徵等修辭手法,並遵循一定的事理邏輯展開離奇的情節,揭示道理,造成濃烈的幻想氛圖,形成超越時空制約,亦虛亦實,亦幻猶真的境界。將人性的至美歸於至愛,體現了王爾德追求理想藝術的初衷。

作品影響

本篇因其優美的文筆、溫馨的故事廣受好評,不僅與王爾德其他的童話作品一樣膾炙人口、流傳至今,深受孩子和大人喜愛,更是被稱為王爾德童話中最為特別的一篇。

故事寓意

好的東西只有與別人一起分享,才能真正快樂。做人不能只顧及自己的利益,只有心裡想著別人,只有真心付出,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故事通過一個因為自私而被上帝懲罰的巨人,在被懲罰後逐步轉變,變的不再自私、對人友善,使自己也獲得快樂、得到別人尊重並進入天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盡力去幫助別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你也能的到快樂。只有做到我為人人,才會得到人人為我。

作者介紹

奧斯卡·王爾德(OscarWilde,1850~1900),出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市一個著名的牙科醫生家裡。他從小時候起,就讀書用功,成績優異,曾在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古希臘的經典著作,並開始了文學創作活動。早在他的童話為世人所知之前,年僅二十四歲,他的詩作就榮獲大獎;在他短短的創作生涯中(享年四十六歲),行文演論,無處不是智趣橫生。1876年,他到義大利和希臘旅行,進一步接觸歐洲的古代文化。後來他遷居倫敦,經常接觸當時英國文藝界名流,發表自己對文學的見解和觀點,對他後來的文學活動一很大影響。然而他事業的起飛,風格的形成,可以說都源於童話,也正是他的第一部童話集問世之後,人們才真正將他視為有影響的作家。英國《典雅》雜誌將他和安徒生相提並論,說他的,《自私的巨人》堪稱“完美之作”,整本童話集更是純正英語的結晶。

1888年5月,他的第一部童話集《快樂王子及其它》(包括《快樂王子》、《夜鶯和玫瑰》、《自私的巨人》、《忠誠的朋友》和《神奇的火箭》)出版了。這本書立刻轟動一時,書的作者也成了人們注目的中心。1891年12月,他的另一部童話集問世——《石榴之屋》,收有四部童話:《少年國王》、《小公主的生日》、《漁夫和他的靈魂》和《星孩》。這部書並未像王爾德的第一本童話那樣立即大受歡迎。而是漸漸地,特別是在王爾德死後,才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集。1895年,王爾德因誹謗罪而入獄,被監禁兩年。出獄後,他遷居法國,鬱郁不得志,最後病死在巴黎的一家小客棧里。他的早年逝世,是世界文壇上的憾事。

通話故事書通話故事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