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妄想症

自大妄想症:妄想自己具有至高無上的才能、洞察力、價值、勢力、知識、身份等等。在這種念頭的驅使下,病人會刻意改變生活方式來迎合妄想,變得奢侈、傲慢、狂熱起來。自大妄想可能有宗教內容,例如相信自己有來自神明的特殊訊息。

疾病知識

自大妄想症自大妄想症

妄想症即是指病人有妄想行為,當病人被診斷有妄想,通常指此人在嬰兒期發展有缺陷,即發展信任及不信任時有關。好發30歲以上,病人通常有部分脫離現實,大體上人格還算完整。如果一個人堅持的信念是錯誤的,甚至與社會現實及文化背景相牴觸,還毫不動搖,他便是患了妄想症。妄想有歷時短暫的,也有持久不變的。
自大妄想症(grandiose type):是妄想自己具有至高無上的才能、洞察力、價值、勢力、知識、身份等等。這就是一種自大意念。自大的意念強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變成妄想,也就是所謂的自大妄想。自大意念可以出現在所謂的自戀型人格違常患者(水仙花人格違常),但是這些時候的自大意念通常還沒達到妄想的程度。患者對於自己的重要性與能力有著過度的誇張意念。而且,這些症狀多半是從年輕(青少年)的時候開始的。但是若存在於自大妄想症時,意念就會變成自大妄想。患者會對自己的重要性、社會角色存在著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患者可相信是別人的不配合才造成他的不幸、有志難深,但是他對別人則完全失望,並且自私、憤怒。
有些自大妄想症的患者會相信自己有不凡的身世,或是有特殊的背景,也許是名人之後,也許是流有貴族的血統,或者是上天派來的使者。患者可能自覺有過人的能力,也許有特異的功能。

導致因素

自大妄想症的發病原因目前並不清楚,但是與其他的妄想症並無特別之處。正如被害妄想的患者總是覺得別人要害他,自大妄想的患者也老是過度誇張自己的重要性,而且深信不疑。倘若患者只是自大,或者生性就好大喜功,那么並不能稱之為自大“妄想症”。要診斷為本症,必須是原本有正常的社會功能,到了後來才發病,這跟人格違常是不一樣的。

三種不健康心理導致妄想症:一是性格因素,這類病人在社會上沒有一定地位,卻認為自己什麼都強,其實內心很自卑,借用誇大之詞滿足內心的欲望;二是表演型因素,這類病人喜歡用狂妄的語言引起人們的重視,內心焦慮,用近乎瘋狂的行為來掩蓋自己各方面的不足,但人格正常;三是表現為一種狀態,這類病人通過一種自大的表現達到妄想的程度,其行為異常,人際關係緊張。

鳳姐現象

自大妄想症之鳳姐現象自大妄想症之鳳姐現象

2009年,有關鳳姐的報導鋪天蓋地,對此,有網友驚呼,她肯定有心理毛病,心理學家認為,除卻她有個人炒作的嫌疑外,她的行為類似自大妄想症。
羅玉鳳(鳳姐),大專文憑,身高一米四六,其貌不揚,月收入不過千餘元。鳳姐很“狂妄”,前段時間,她在上海街頭髮放了1300份徵婚傳單,傳單上要求男方北大或清華碩士,身高1米76至1米83之間……。結果如何,鳳姐自己說,應徵者如雲,且個個異常優秀,她卻看不上眼。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副院長鬍雄說,鳳姐通過對自身狀況的過度誇大,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是內心自卑的一種體現,這些症狀多半是從青少年的時候開始的。胡雄說,現在浮躁的社會中不乏這樣的例子: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公司里工作一段時間後,就對老闆說自己是“千里馬”,如果當不上部門經理就馬上辭職,老闆為了息事寧人,給他一個部門小組長的職務,他一上任,就逼著同事學習管理,吹噓自己的才能,說自己關係硬等等,搞得同事們怨聲載道,最後家人帶他到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檢查,被診斷為躁狂症。

對於鳳姐,鄭州市12355青少年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袁林芳認為,“鳳姐們”存在著表演型人格障礙。“患有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往往通過一些不合常理的行為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和關注,進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預防

專家認為,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是最重要的。社會各方面壓力比較大,當人們遇到心理問題時,一定要學會排遣,比如和朋友一起唱唱歌、外出遊玩等,千萬不要死鑽牛角尖。

治療

自大妄想症患者幻想自己有超人能力自大妄想症患者幻想自己有超人能力

在治療上,並不是很容易,可以使用抗多巴胺拮抗劑來治療,但是效果並不佳,必要時,也可以使用血清素—多巴胺再吸收抑制劑來治療。預後跟醫病關係有不小的關聯性。由於本類患者缺乏自覺,多半不了解自己的病態,倘若患者願意相信醫護人員,那么即使無法治癒本症,但也比較有辦法規律接受治療,這對於控制患者因為自大妄想而產生的暴力、攻擊行為有所助益。

1. 藥物治療: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治療妄想症主要依靠藥物,但對不同類型的妄想症,應選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抗精神病藥是其中一類首選藥物。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療,可考慮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長效針劑。如果病人情緒波動較大,包括出現精神病後的抑鬱,便可使用抗憂鬱藥物。
2. 心理治療:首先需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透過給予病人支持來改變某些行為。此外,病人要避免過度的壓力,在壓力情境下常會影響妄想強度,針對個案情形教導適當的適應技巧,或者配合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減少個案對壓力的不當反應。如果病人同意,應鼓勵其家人一同參與治療計畫,對治療進度有幫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