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銀雀山漢墓

臨沂銀雀山漢墓

臨沂銀雀山漢墓,位於山東省臨沂市區,先後發掘墓葬百餘座,出土大批珍貴文物,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沂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簡介

臨沂銀雀山漢墓 臨沂市區東南有兩座山崗,古代相傳此處遍生一種灌木,春夏之交,此木鮮花盛開,花朵形似雲雀,東崗為黃色,西崗為白色,故兩座山崗得名金雀山和銀雀山,均系漢代重要墓地,自1970年以來,先後發掘墓葬百餘座,出土大批珍貴文物,現已在銀雀山西南麓建成我國第一座漢墓竹簡博物館,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沂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82年2月動工興建,1989年10月落成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銀雀山漢墓廳和竹簡陳列廳為仿古式、歇山斗拱、灰陶瓦頂、赤柱丹梁。院內松柏花竹,長廓環繞,山水相映,整體設計融仿古建築與園林風格於一體,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堪稱魯南參觀遊覽勝地。
步進博物館大門,沿長廓緩行就可來到位於院內南側的銀雀山漢墓廳,室內中央是復原後的一、二號西漢墓穴,所有隨葬物品複製後均按原狀擺放在棺槨內。橢圓形展廳周圍的牆壁上裝飾的玻璃櫥窗,展示著放大後的漢墓發掘現場和出土竹簡的照片。

詳細信息

墓室均在岩石上開鑿而成,為長方形豎穴。相距50厘米,地表至墓底深度,一號墓為2—3米;二號墓為3.5—4米。一號墓槨室南北長2.64米、寬1.76米、高1米;二號墓槨室南北長2.14米、寬1.56米、高0.88米。兩座墓葬槨室結構基本相同,槨框四角以榫卯相接,扣合緊密,槨頂橫鋪蓋板,分槨為東西兩側。一號墓槨室東側置棺,西側為邊箱,安放隨葬物品;二號墓則相反,西側置棺,東側為邊箱,棺身外髹黑漆。棺槨木質堅硬,周圍封閉嚴密,隨葬物品保存良好。
兩座漢墓中共出土竹簡7500餘枚,不僅其數量實屬罕見,其質量也是首次發掘。其中一號墓竹簡內容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和孫子佚文五篇;《孫臏兵法》十六篇;《尉繚子》五篇,《六韜》十四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論政論兵文章五十篇及陰陽、時令、占侯之類十二篇。更為難得的是其中一部分是現在還有傳本的古書,而且大部分為佚書。二號墓出土竹簡32枚,系《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這批竹簡的出土對於我國軍事史、文字學、古音訓、古簡冊制度及古代曆法的研究,均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此外,還有陶器、漆器、銅器、栗子、核桃等98件隨葬品出土。據考證,兩墓均為西漢早期墓葬,只是姓氏缺乏確切的論證,難以確定,但從出土大批兵書,而未有兵器的情況來看,可以推斷墓主是位與軍事方面有關的文官,且酷愛兵法。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兩部兵書的竹簡,均在一號墓的邊箱北端發掘出土,使失傳了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重見光明,從而澄清千餘年來關於孫武與孫臏其人、其書爭論未果的問題。就此歷史學家研究認定,孫武是吳孫子,孫臏是齊孫子;分別是春秋、戰國人。孫臏乃孫武之後世子孫,各有兵法相傳,千年聚訟,一朝得釋。
從銀雀山漢墓廳向北,過白玉橋,經銀雀亭便是雄偉壯觀的二層仿古建築——竹簡陳列廳。走進一樓序廳內,正面屏風上懸孫武浮雕像,兩側是用金文,漢隸、英文、日文摘寫的《孫子兵法》開宗明文的第一句:“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警示人們: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的。左右板壁上為放大的兵法竹簡照片。序廳的東西兩側分別為《孫子兵法》展廳和《孫臏兵法》展廳。室內陳列採用圖文與實物相結合的形式,集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於一體,展示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兩部兵書竹簡、孫武和孫臏的作戰實踐、春秋戰國兵器、《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理論精華以及中外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據考證:《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之間存在內在的師承關係,前者是後者的依據和基礎,後者是前者的闡述和繼承。兩者一方面成“一家之言”,合“孫氏之道”;另一方面後者在繼承前者的基礎上,在戰略、戰術、治軍和軍事哲學方面都有新的發展。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被世界推崇為“兵學聖典”,“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和“東方兵家鼻祖”,尊為智慧之源,制勝之寶。現已譯成幾十種文本,法、俄、德、英、美等國家先後把其定為軍事學院的必修課,海灣戰爭中,美軍海軍陸戰隊官兵人手一冊。不僅如此,《孫子兵法》中精深的哲學思想及辯證關係已遠遠超過了軍事範疇,其深奧的理念已被廣泛用於企業管理、商業競爭、外交謀略、體育比賽,成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寶庫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