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

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

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江蘇省南京市]湖南路10號,占地面積78921.2平方米,法國宮殿式建築。現為江蘇省軍區司令部。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為矇騙人民“預備立憲”,頒布了《各省咨議局章程》。宣統元年(1909)端方奏請建築咨議局,由孫支廈仿法國文藝復興建築式樣設計。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
1911年辛亥革命,宣布起義的17個省的代表共45人,於12月10日聚集於此,商討組織臨時中央政府。12月29日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並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確定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原江蘇省咨議局院址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參議院院址。國民政府在參議院通過了中國第一個表現資產階級民主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辭去了臨時大總統職務,以後參議院又改為國民黨中央黨部辦公地。

1937年至1945年一度由汪偽政府所用,1949年後由江蘇省軍區司令部接管。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中央黨部隨之成為歷史。國民黨中央黨部建築多年來保存較好,大門牌坊以及大門口的弧形照壁在解放後拓寬馬路時被拆除。

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

1929年奉安大典時,孫中山遺體自北京遷來南京,曾停柩廳內舉行公祭。該大廳在"文革"期間拆去。該建築於1991年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近代優秀建築。

1982年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民革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南京市中醫院辦公室主任陳慶琳呼籲,民國臨時參議院舊址應儘早對公眾開放。這是12年來她第5次遞交關於呼籲儘早開放的提案。

建築格局

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

大院占地面積6300平方米,主要建築仍為當年江蘇省咨議局之遺存,為前後兩進及東西廂房組成的四合院,占地面積4600平方米。

前進通面闊10間73.6米,中間入口有突出的門廳,蒙莎式屋頂,中間聳起鐘塔樓,室內進深10.5米,前後有廊,廊深約2.90米。

後進面闊10間57米,室內進深8米,前後走廊2.90米,四合院中間原有大廳。

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占地面積78921.2平方米的大院內,有一幢法國宮殿式建築,這裡先後是清朝江蘇咨議局、江蘇省議會、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以及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所在地,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江蘇省軍區、南京警備區司令部所在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