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溝高

臀溝高

臀溝高(gluteal height ):從臀溝最下緣至地面的垂距 。 在體育測量中,稱之為臀紋線高或下肢長C 。

基本信息

測量方法

臀股溝點(gluteal furrow):在大腿的正中矢狀面上,臀股溝與之相交的點 。

廣義的下肢長

相關概念 相關概念

(1)髂嵴點高/髂嵴高/下肢長H:髂嵴點(ic)至地面的垂距。

(2)臍高:臍點(om)至地面的垂距。

(3)髂後上棘高:髂後上棘點(is.p)至地面的垂距。

(4)髂前上棘點高/髂前上棘高/下肢長A:髂前上棘點(is.a)至地面的垂距。

(5)下肢全長/下肢長:髂前上棘點高減去適當數值。

(6)大轉子點高/大轉子高/下肢長B:大轉子點(tro)至地面的垂距。

(7)恥骨聯合上緣高/恥骨聯合高:恥骨聯合點(sy)至地面的垂距。

(8)會陰高/股下高/腿內側長:會陰點(pe)至地面的垂距。

下肢長H、A、B、C 下肢長H、A、B、C

(9)身高減去坐高(坐高:頭頂點(v)至椅面的垂距 ,即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 。)

下肢長和軀幹長

以臀溝最下緣高為下肢長,以第七頸椎棘突至臀溝最下緣的距離為軀幹長,相互比較。

臀溝位於人體表面背側,是臀部與大腿間的褶線,它的最下緣是可以肯定地加以定位的痕跡。被測者有的臀部肌肉緊湊,有的鬆弛下垂,因肌肉形態不同而對“臀位”高低的觀感產生影響,但臀部肌肉形態並不改變臀溝高度。

該方法還包括以第七頸椎棘突至臀溝最下緣的距離作為軀幹長的測量,但問題是目前所使用的測量方法測得的這一數值不是測點間的垂距,即這兩個測點不在同一垂線上,因此其穩定性不可靠,在測量時使用捲尺沿體表測量,測得的數值含有弧長因素,而這一因素的個體間差異很難從數值中減去,這就使數值缺乏可比較性 。

腕線過臀線

粗略判斷腿身比 粗略判斷腿身比

腕線過臀線,指的是臂下垂時腕關節橫紋線超過臀下線(取自《體操選材》 ),即臀溝高大於橈骨莖突高。

由於臀溝高小於會陰高 ,故腕線過臀線者其正面必然腕線過會陰,腕線過會陰者其背面未必腕線過臀線。

如果說雙膝過肩 反映出一個人身短腿長,腕線過臀線、腕線過會陰則反映出一個人軀短肢長;雙膝過肩與否、腕線過臀線與否、腕線過會陰與否皆可粗略地判斷腿身比(一字馬高舉過頭例外)。而得出精確的腿長數據須測量坐高等,得出精確的腿身比須依據馬氏軀幹腿長指數等 。

相關數據

日本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節選,以供參考 :

項目男女差
身高(mm)17141591.3122.7
頸椎點高(mm)1456.41349.4107
(頸椎點高/身高)×10084.9784.800.17
橈骨莖突點高(mm)823.3770.153.2
(橈骨莖突點高/身高)×10048.0348.39-0.36
臀溝高(mm)748.7692.356.4
(臀溝高/身高)×10043.6843.510.18
頸椎點高-臀溝高(mm)707.7657.150.6
[(頸椎點高-臀溝高)/身高]×10041.2941.290.00
臀溝高-(頸椎點高-臀溝高)(mm)4135.25.8
橈骨莖突點高-臀溝高(mm)74.677.8-3.2

美國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節選,以供參考 :

項目男女差
身高(cm)162.94175.5812.64
頸椎點高(cm)140.8151.9411.14
(頸椎點高/身高)×10086.4186.540.12
橈骨莖突點高(cm)79.0384.655.62
(橈骨莖突點高/身高)×10048.5048.21-0.29
臀溝高(cm)74.4381.447.01
(臀溝高/身高)×10045.6846.380.70
頸椎點高-臀溝高(cm)66.3670.54.14
[(頸椎點高-臀溝高)/身高]×10040.7340.15-0.57
臀溝高-(頸椎點高-臀溝高)(cm)8.0710.942.87
橈骨莖突點高-臀溝高(cm)4.63.21-1.3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