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色素結石

膽色素結石

膽色素結石主要成分是膽紅素,約75%分布在膽管中。呈棕色、棕褐色或棕黑色,一般為多發,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可呈粒狀、長條狀,質鬆軟,易碎,一般為多發,剖面呈層狀,質地鬆軟而不成形的膽色素結石稱為泥砂樣結石,它主要分布在膽管內,常與膽道感染有關。膽色素結石因含鈣量較少,X線檢查不顯影。另有一種黑色膽色素結石,呈黑色或棕黑色,質地堅硬,圓球狀,直徑0.5~1cm,表面和剖面均呈黑色並有光澤,由不溶性的黑色膽色素多聚體、鈣鹽和粘糖蛋白組成,大多發生於膽囊內。

簡介

膽色素結石 膽色素結石

膽色素結石是指膽紅素鈣結石黑色素結石而言。膽紅素鈣結石其主要成分除膽紅素外,尚含有少量鈣鹽有機物(細菌、蟲卵上皮細胞)。結石可存在膽總管內,亦可遍布於肝內外膽管系統,但很少在膽囊內發生。

膽色素結石是膽結石的一種,膽色素結石約占我國膽結石人數的37%。膽色素結石是由非結合膽紅素和不同數量的有機物和少量鈣鹽組成,75%的膽色素結石分布在膽總管中,一般膽固醇結石含量低於25%。結石為多發性,棕黑或棕紅色,核心常為寄生蟲卵、細胞和脫落的上皮細胞,剖面呈層狀、無核心,比較軟,很易破碎,因此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小如沙粒狀,大的直徑可達5厘米,有時多為泥沙狀。膽色素結石可發生在膽總管或肝內膽管內。由於含鈣量較少,在X線平片上不顯影。另一種膽色素結石呈不規則形,質地較硬,黑色或暗綠色,成為黑色素結石。這種結石多發生在膽囊內,X線也能透過 。

特點

其特點是:結石是泥沙狀或塊狀,有些大的結石其形狀可與擴張的膽管相一致。結石大多呈棕黃色或棕黑色,疏鬆易碎。結石的發生與飲食結構、衛生習慣、膽道感染、膽道蛔蟲有密切關係。青壯年中發病率較高,有些臨床症狀常可追溯至童年期。疾病呈慢性進行性,嚴重危害廣大勞動人民的身體健康。比較膽紅素鈣結石而言,黑色素結石少見,但大多發生在膽囊,它是一種病理性結石。溶血性疾病或肝硬變時所並發的結石,幾乎均為黑色素結石,與膽紅素鈣結石不同的是黑色素結石時周圍膽汁無細菌感染。

病理生理

膽色素結石多原發於膽管,也可原發於膽囊中,是以鈣為主的多種金屬離子與膽紅素結合而成的難溶化合物。膽色素結石的生成機制可以用“膽紅素鈣”沉澱-溶解平衡學說來解釋。當“膽紅素鈣”處於過於飽和狀態時,沉澱生成。實驗證明,膽汁酸鹽能與鈣離子結合成可溶物,降低鈣離子濃度,進而防止或減少“膽紅素鈣”沉澱。也就是說,膽汁酸是膽汁中防止膽色素結石生成的成分。而膽囊是否存在,與膽色素結石的生長並無太大關聯,即使膽囊已經被切除,膽色素結石依然可能生長。特別是膽囊內含膽色素結石者,除術中必須探查膽總管外,術後還應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否則膽管內很可能再髮結石。

症狀

膽色素結石 膽色素結石

發熱與寒顫:

發熱與膽囊炎症程度有關。壞疽性膽囊炎及化膿性膽囊炎可有寒戰高燒。

胃腸道症狀:

膽囊結石急性發作時,繼腹痛後常有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嘔吐後腹痛無明顯緩解。急性發作後常有厭油膩食物、腹脹和消化不良等症狀。

黃疸:

部分膽囊結石患者可以出現一過性黃疸,多在劇烈腹痛之後,且黃疸較輕。膽囊結石伴膽管炎,腫大膽囊壓迫膽總管,引起部分梗阻,或由於感染引起肝細胞一過性損害等,都可造成黃疸。表現為眼睛鞏膜顏色變黃。

腹痛:

腹痛是膽囊結石主要臨床表現之一。膽囊結石發作時多有典型的膽絞痛。其特點為上腹或右上腹陣發性痙攣性疼痛,伴有漸進性加重,常向右肩背放射。腹痛原因為結石由膽囊腔內移動至膽囊管造成結石嵌阻所引起。由於膽囊管被結石梗阻,使膽囊內壓升高,膽囊平滑肌收縮及痙攣,並企圖將膽石排出而發生劇烈的膽絞痛。

病因

膽色素結石有棕色和黑色兩種,形成的化學基礎都是膽紅素鈣,但發病機制有所區別。在膽管感染、膽汁癖滯、膽管異物和代謝因素中,棕色結石以感染為主,黑色結石主要與代謝有關。

(1)膽管感染:早在1986年GalipPe就報導了膽石記憶體在細菌,此後不斷有人在膽石膽汁內分離出細菌,臨床上患者就診往往因膽管感染而來,因此膽管色素結石主要由感染引起已是糯惻共識。感染的細菌大多為腸道常見細菌,主要有大腸桿菌、克雷伯菌屬和脆弱類桿菌,以及其他葡萄球菌、鏈球菌、傷寒桿菌、真菌均可致病,而且均為需、厭氧菌混合感染。

(2)膽汁淤滯:膽管炎性狹窄、膽管先天性畸形、膽管內結石等異物,均可造成膽汁淤滯,細菌繁殖,沉澱結石,近側膽管擴張,擴張內的膽汁環流,形成膽泥,有利於與膽汁中的粘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糾集成石,膽管損傷修補後狹窄的近側膽管內結石形成和成年人膽管囊性擴張多半有繼髮結石,是最典型的例子。

(3)膽管異物:蛔蟲卵、蛔蟲殘骸、縫線、脫落的炎性細胞和壞死組織碎片,均可成為結石的核心,膽紅素鈣和粘蛋白堆積在這些異物周圍,使結石逐漸長大。

(4)代謝因素:眾所周知,溶血性貧血、脾腫大脾功能亢進的患者,膽紅素形成過多,膽紅素結石發病率高。營養不良,低蛋白以及以糖類為主要食物的人群膽紅素結石發病率高。此外,一些影響膽汁酸代謝和影響前列腺素合成的藥物,對成石的關係尚在研究中。

區別

膽固醇結石與膽色素結石的區別

膽結石也稱膽石病,是指因膽汁鬱積、膽道感染及膽固醇代謝失調等多種因素作用而在膽道系統內形成結石的病變,其發生部位在膽囊、肝內膽管和膽總管,其種類和成分不完全相同。因代謝失調而形成的結石多為膽固醇結石,其好發部位多在膽囊內;因膽道感染、寄生蟲致膽道發生炎症而形成的結石多為膽色素結石,其好發部位多在肝膽管內。

膽石症是引起膽道炎症的主要原因,膽道炎症發作時,那些炎性滲出物、膽汁化學成分的改變,均可促使膽石的形成或增大,兩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