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病毒Cox A16型手足口病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5-10月間發生了7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患者大多為1-4歲嬰幼兒,大部分病人症狀較輕。 1、一旦發現感染了手足口病,應將患兒隔離,以免引起流行蔓延。

概要

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A16型。一般來說柯薩奇A16型後遺症比EV71小。

病因

嬰幼兒是如何感染手足口病的?
嬰幼兒喜歡把手或是玩具等放到嘴裡撕咬,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所以3歲以上的發病率較高。
1.常見託兒所或是公共場所人群密切接觸傳播。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玩具等物品。
2.喉嚨分泌物(飛沫)傳播。
3.飲用或食用被污染過的水和食物。
4.小兒不懂分辨,吃有病毒或蒼蠅叮爬過的食物。
CoxAl6病毒歷史發病率:
1957年紐西蘭首次報導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1983年天津發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5-10月間發生了7000餘病例。經過2年低水平散發後,1986年再次暴發。
1994年英國發生一起由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患者大多為1-4歲嬰幼兒,大部分病人症狀較輕。

早期症狀

1.潛伏期1~3天,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流涕、咳嗽、咽痛、發燒,全身不適。
2.典型症狀為皰疹性咽峽炎,即在鼻咽部、會厭、舌和軟齶部出現小皰疹,黏膜紅腫,淋巴濾泡增生、滲出,扁桃體腫大,伴吞咽困難,食慾下降。據調查伴有口咽部皰疹和皮疹的急性熱病中,79%為柯薩奇A型病毒所致。
3.皮疹可為皰疹和斑丘疹,主要分布於軀幹外周側、背部、四肢背面,呈離心性分布,尤以面部、手指、足趾、背部皮疹多見,故稱手、足、口三聯症。
4.感染兒童多見,成人感染占21.7%(Robinson,1958)。臨床表現除上述外,主要特點為急性發燒、皮疹。腦膜腦炎伴有Guillain-Barré綜合徵和急性病毒性心肌病。

吃什麼好

一、手足口病食療方(下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諮詢醫生)
紅蘿蔔1條,白茅根15g,竹蔗1節,生苡仁15g,每日1劑,煎水代茶。
燈芯草5扎,蟬蛻3g,木棉花1朵,雞骨草10g,瘦豬肉50g,煲湯飲用。
荷葉粥:鮮荷葉2張,白米50克,將荷葉切碎,煮粥吃。
以上均為3~6歲兒童1人份劑量,可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增減劑量。
二、手足口病吃哪些對身體好?
第一階段:病初。嘴疼、畏食。飲食要點:以牛奶、豆漿、米湯、蛋花湯等流質食物為主,少食多餐,維持基本的營養需要。為了進食時減少嘴疼,食物要不燙、不涼,味道要不鹹、不酸。這裡介紹一個小竅門—用吸管吸食,減少食物與口腔黏膜的接觸。
第二階段:燒退。嘴疼減輕。飲食以泥糊狀食物為主。舉例: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優質蛋白質;香蕉易製成糊狀,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和果膠,能提供熱能、維生素,且潤腸通便。
第三階段:恢復期。飲食要多餐。量不需太多,營養要高。如雞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約十天左右恢復正常飲食。也有說法“全素,不動葷腥”。完全吃素,把牛奶、雞蛋等營養品排除在外,營養質量不夠,缺少優質蛋白質,而抗體是一種蛋白質,故全素不妥。
三、手足口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禁食冰冷、辛辣、酸鹹等刺激性食物。
2、治療期間應注意不吃魚、蝦、蟹。

護理

手足口病寶寶的居家護理
手足口病是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目前沒有特效治療,主要是以對症治療和護理為主。寶寶患了手足口病,居家護理尤為重要:
消毒隔離
1、一旦發現感染了手足口病,應將患兒隔離,以免引起流行蔓延。寶寶應留在家中,直到熱度、皮疹消退和水皰結痂。一般需要隔離2周。
2、寶寶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曬。
3、寶寶的房間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溫度適宜。有條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進行空氣消毒。減少人員進出寶寶房間,禁止吸菸,防止空氣污濁,避免繼發感染。
飲食營養
1、如果在夏季得病,寶寶容易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需要適當補水和營養。
2、寶寶宜臥床休息1周,多喝溫開水。
3、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願進食。宜給寶寶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鹹等刺激性食物。
口腔護理
1、寶寶會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鬧不眠等,要保持寶寶口腔清潔,飯前飯後用生理鹽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2、可將維生素B2粉劑直接塗於口腔糜爛部位,或塗魚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2、維生素C,輔以超聲霧化吸入,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癒合,預防細菌繼發感染。

皮疹護理

1、寶寶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
2、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3、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
4、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塗0.5%碘伏。
5、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如有感染需用抗生素及鎮靜止癢劑等。
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對症處理
1、定時測量寶寶的體溫、脈搏、呼吸。
2、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寶寶多喝水。
3、體溫在37.5℃~38.5℃之間的寶寶,給予散熱、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

注意事項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染的關鍵。
(一)父母親要特別注意:
1.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嬰幼兒洗手,不要讓嬰幼兒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嬰幼兒;
2.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3.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嬰幼兒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嬰幼兒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機構
1.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2.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3.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4.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6.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採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中醫治療方法

1.中藥方劑:
(1)雙花防毒飲
方劑:金銀花10g,野菊花10g,蚤休15g,茯苓10g,甘草3g。
製法:上藥加水300ml,浸泡30分鐘,以武火(大火)煎煮沸騰,改用文火(小火)煎煮15分鐘,煎成藥液150ml。每日1劑,藥液分2~3次服,連續服用7~10天。3歲以下嬰幼兒可減量服用。
(2)對急性期出現低熱或無發熱,流涕咳嗽,咽紅疼痛,或納差噁心,可用“銀翹散”方劑;
(3)高熱持續,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皰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敗毒飲”方劑;對出現高熱不退,頻咳氣急等併發症,可用“己椒藶黃丸合參附湯”方劑。
(4)治療口疼牙齦腫:可用板藍根10克,黃芩、白蘚皮各6克,雙花3克,竹葉、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5)在疾病康復期,對於口乾咽痛的孩子可在沙參麥冬湯方劑里,加生地黃、蘆根養陰生津,清熱潤咽。
2.中成藥
(1)玉屏風口服液合板藍根沖劑,連續服用7~10天。
(2)治療口咽部皰疹,可用西瓜霜、冰硼散、錫類散,任選1種,塗搽口腔患處,1日3次;吹敷口腔患處,或口腔炎噴劑噴患處,每日2次。口腔炎噴霧劑對扁桃體炎效果最為明顯;對小兒口腔炎有特效;具有一定的祛痰止咳效果;霧化劑型易吸收。
(3)手足皰疹嚴重者,可用如意金黃散、青黛散,任選1種,麻油調,敷於皰疹患處,1日3次。

西醫治療方法

1.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症處理:
(1)口服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
(2)嘔吐難以進食者給予輸液。當口腔因有糜爛吃東西困難時,可以給予易消化的流食,飯後漱口。
(3)口腔潰瘍給予青梅散、金黴素魚肝油或錫類散外塗,疼痛劇烈塗以利多卡因或苯佐卡因加硼砂甘油,促使糜爛面早日癒合。並保持局部清潔,避免細菌的繼發感染。
(4)皮膚皰疹有繼發感染者塗以1%甲紫;
(5)服用抗病毒的藥物,如病毒唑、病毒靈等。若伴有發熱時,可以用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
2.手足口病可能結合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病症,應及時進行治療。
(1)並發腦膜炎者按照腦膜炎治療
(2)並發心肌炎者按照心肌炎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