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刺

腰椎骨刺

腰椎骨刺是因為中年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大,機體各組織細胞的生理功能也逐漸衰退老化,退化的椎間盤逐漸失去水份,椎間隙變窄,纖維環鬆弛向周邊膨出,椎體不穩,纖維環在椎體邊緣外發生撕裂,導致髓核之突出,將後縱韌帶的骨膜頂起,其下面產生新骨,形成骨刺或骨質增生。同時,還有人認為椎間盤退變萎縮後,椎體向前傾斜,椎體前緣在中線為前縱韌帶所阻,兩側骨膜掀起,骨膜下形成新骨。另外,局部的受壓因素也是引起骨刺的主要因素,腰椎椎體邊緣受壓較重。

基本概述

大多數腰椎骨刺可以長期沒有症狀,開始出現腰背酸痛、僵硬、休息後明顯稍活動後反而好轉但活動過多則加重,天氣寒冷或潮濕時症狀常加重往往因輕微扭傷,過度勞累,搬提重物或偶然的無意識腰部不協調動作,產生急性發作,急性發作時腰部疼痛加劇。活動翻身均感困難,有時也有放射性痛,沿神經根頒,如常見坐骨神經痛,肌肉痙攣,常有局限性壓痛,常位於棘突旁、或壓痛範圍廣泛,也可無壓痛,但為數較少。

發病原因

骨刺屬中醫的"痹證"範疇,亦稱"骨痹"。中醫認為本病與外傷、勞損、瘀血阻絡、感受風寒濕邪、痰濕內阻、肝腎虧虛骨質增生病因等有關。

1. 病理學:不規則的軟骨損害,在負重區域的軟骨下骨硬化、囊腫,邊緣骨贅增生,乾骺端血流增加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

2. 組織學:早期軟骨表面碎裂、軟骨細胞增生、軟骨面縱向裂開、結晶沉積,同時存在著軟骨修復、骨贅增生;晚期出現軟骨的徹底破壞,表現為軟骨硬化、軟骨消失及軟骨下局灶性骨壞死。

3. 生物力學:關節軟骨的可伸張性、抗壓力、抗剪下力及軟骨通透性降低。軟骨水分增加,過度腫脹,軟古下骨硬化。

4. 生化改變:蛋白聚糖的含量(濃度)下降,其分子大小和聚集度改變,膠原纖維的大小、排列以及基質大分子的合成和降解均出現異常該變。

5.營養學:骨刺的根本原因是缺鈣,這個是應力反應的結果。

治療原則

骨質增生的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主要徹底治療以中醫中藥 烏,原理是疏通經絡、行氣止痛,即是通過藥物和經絡穴位刺激達到氣血通暢,以求得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徹底治療該病的目的。 原理主要是消炎鎮痛、松解軟組織粘連、恢復骨關節的正常解剖位置、緩解神經血管的壓迫。治療主要針對骨質增生引起的軟組織動態平衡失調,通過松解特定部位的粘連,使人體建立新的平衡,從而達到減輕骨質增生引起的疼痛不適,這些手段對骨質增生症狀是有一定的療效的。

臨床症狀

腰椎骨刺發病緩慢,早期症狀輕微不易引起重視,僅表現為腰腿酸痛,時輕時重,尤以久坐、勞累後或晨起時疼痛明顯,適當活動或休息後減輕。當椎間盤退變後,椎體變形,相鄰椎體間鬆弛不穩,活動時自覺腰部僵硬,疼痛無力。退變後形成的骨贅刺激,可使腰部僵硬感更加明顯,休息時重,稍事活動後減輕,過勞則加劇。一旦增生使脊神經受壓,可引起腰部的放射痛,也可以出現腰腿痛及下肢麻木。若椎體的後緣增生而導致椎管狹窄,壓迫馬尾神經,出現馬尾神經受壓綜合症,臨床有間歇性跛行症狀。椎體前緣增生及側方增生時,可壓迫刺激附近的血管及植物神經產生機能障礙。

腰椎骨刺的治療有中醫和西醫治療,又可分為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和介於保守和手術之間的治療方法。治療前,應首先明確診斷以免效果不佳。治療方法較多,主要原理大概都是減輕椎間盤內的壓力和消除對神經根的壓迫。絕對臥床為通用原則,還有中醫中藥內服、外敷、針灸、理療,西醫手術摘除及介於保守和手術之間的消融法治療。

發展及分類

疾病發展

從時間上分,腰椎骨刺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隱蔽階段,實際已經出現了增生部位,增生的厚度或長度僅在1~2毫米左右。此時對人的活動尚不構成影響,且無自我感覺,或稍有感覺也不體現為明顯的症狀。所以,在隱蔽期一般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一階段大約持續1~2年的時間。

第二階段,為明顯階段,骨質增生的長度超過5毫米以上,對人體活動有明顯的影響。左邊椎間盤增生時,人體向左傾斜和彎曲,左邊的肢體即引發酸、痛、麻感。反之亦如此。有的人處於正常體位時也會產生一些症狀,這說明某處神經長期受壓迫。此階段如果沒有得到根本的治療,則可能長期痛苦,以至影響正常的生活活動。這一階段可延續多年,以至一直進入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為癱瘓或運動障礙階段。一般骨質增生部位多、增生長度超過10毫米以上,多年得不到很好的治療,導致癱瘓或行走困難。這種情況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疾病分類

從形態上分,腰椎骨刺可分為四種:

1、膨出狀:臨床上最普遍,即在骨質外層增厚,使表面層膨出。稱之為椎間盤膨出,也叫突出或肥大。

2、角狀骨刺:在椎間盤的上角邊處形如牛角盤的突出,且向上挑,邊沿有尖狀突出,最易產生嚴重的症狀。一般發生在頸、腰椎間盤上。

3、柱狀骨刺:發生在活動角度較大的小關節部位,如指關節、膝關節等處。局部症狀比較明顯但影響不大,痛苦也較少。但有個別人在腰椎處也長出長達20毫米的柱條骨體,影響十分嚴重。

4、粒狀贅生體:發生在經常活動的大拇指與掌的活動關節處,在關節縫外贅生一粒球狀骨體,粒徑可達4~6毫米左右。影響其手指正常工作,甚至無力。在膝關節處也可以出現此現象。

家庭治療方法

腰椎骨質增生是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病變,以腰三、腰四最為常見。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可引起相應的症狀,出現局部疼痛、發僵、後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出現患肢劇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個下肢放射。

在治療方面,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狀,恢復正常生活。這就需要對腰椎骨質增生的防治方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因為腰椎骨刺既有內平衡(腰椎骨、關節、椎間盤等)結構的退變、增生、錯位、炎症及自身免疫性反應等病理改變,又有腰部肌肉、韌帶等外平衡的失調。在治療時要同時兼顧,內外同治。治療腰椎骨刺的關鍵不是消除骨刺,而是在於消除骨刺周圍的無菌性炎症。如果有疼痛,可用消炎鎮痛藥或封閉治療進行對症處理,也可輔助採用熱敷、理療、按摩與牽引等促進血液循環,使局部肌肉放鬆和緩解疼痛,或用小針刀減輕對神經壓迫。

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腰椎骨刺患者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藥物導入熱療儀,它是利用低頻調製中頻脈衝電流,藥物導引,將中頻電和藥物導入結合在一起,達到對疾病的治療作用,可單獨使用,也可配合外用藥物來使用,配合外用藥物時除自身的效果以外,還可使藥物的效果加倍。經臨床驗證證明具有確切的療效。非常適用於腰椎骨刺來使用,操作簡單易懂,使用安全,易於攜帶,特別適用於診所及家庭使用。老年人發現有明顯骨刺後,適量運動仍要進行,但要避免長期劇烈運動,因為長期的劇烈運動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受力不均、負荷過重,加重疼痛。同時要注意防寒保暖。

一般治療

早期腰椎骨刺,症狀輕微,不需要做特殊的治療。

第一,注意臥床休息,避免腰椎受外力壓迫。

第二,套用其他方法積極鍛鍊腰部肌肉力量,增加腰椎前韌帶,後韌帶及側韌帶的力量,避免增生的骨質壓迫突破人體正常韌帶,肌肉的保護。加強腰部肌肉的鍛鍊可以預防和延緩腰椎病的發生和發展並治療早期腰椎骨質增生。據調查,腰部肌肉韌帶發達,力量大的人群中,腰椎骨刺繼續發作發展的幾率下降了80%,所以,腰部周圍韌帶,肌肉的鍛鍊強大,對於腰椎骨刺的治療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注意事項

1、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減少椎間盤承受的壓力。

2、注意腰間保暖,儘量不要受寒。避免著涼和貪食生冷之物,不要長時間在空調下這樣對腰部不太好! 加強腰背部的保護。

3、白天腰部戴一個腰圍(護腰帶如腰痛治療帶),有利了腰椎的恢復和治療。

4、不要做彎腰又用力的動作(如拖地板…)注意勞動姿勢,避免長久彎腰和過度負重,以免加速椎間盤的病變。

5、急性發作期儘量臥床休息,疼痛期緩解後也要.注意適當休息不要過於勞累.,以免加重疼痛 。

6、平時的飲食上多吃一些含鈣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蝦皮、海帶、芝麻醬、豆製品也含有豐富的鈣,經常吃,也有利於鈣的補充,注意營養結構。

7、避免長期劇烈運動。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或活動是誘發腰椎骨質增生的基本原因之一。過度的運動使腰椎關節面受力加大,磨損加劇。長期劇烈運動還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過度地受力及牽拉,造成局部軟組織的損傷和骨骼上受力不均,從而導致腰椎骨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