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供血不足

腦供血不足

腦供血不足是指人腦某一局部的血液供應不足面引起腦功能的障礙。腦供血不足的病因與腦動脈硬化有關,大腦的慢性供血不足,最易導致頭暈、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等三大症狀。有的患者會突然頭暈、天鏇地轉、不敢睜眼、噁心嘔吐、心裡明白,四肢均可動,就是不敢活動。肢體麻木,突然感到一側臉部或手腳麻木,有的為舌麻、唇麻。要儘早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早期是可逆的,正確治療往往可獲得很好的效果;如果忍耐拖延,不及時治療,常常會釀成嚴重後果。

基本信息

病理分型

1,頸型

腦供血不足腦供血不足
枕頸部痛,頸活動受限,頸肌僵硬,有相應壓痛點。X線顯示:頸椎在病變節段改變。

2,神經根型
頸椎伴上肢放射痛,頸後伸時加重,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感覺減弱,腱反射減弱,肌萎縮,活動受限。X線顯示:椎體增生,鉤椎關節增生明顯,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

3,脊髓型
早期下肢發緊,行走不穩,晚期一側下肢或四肢癱瘓,二便失禁或尿瀦留,受壓脊髓節段以下感覺障礙,肌張力增高,反射亢進,椎體束征陽性,X線片示:椎間隙狹窄,椎體後緣增生較嚴重並突入椎管。CT,MRI檢查示:椎管變窄,椎體後緣增生物或椎間盤膨出壓迫脊髓。

4,椎動脈型
頭痛眩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有體位性猝倒,頸椎側彎後伸時症狀加重,CT顯示左右橫突孔大小不對稱,一側相對狹窄,橫突間距變小,鉤椎關節增生。

5,交感神經型
眼臉無力,視力模糊,頭痛,頭暈,枕頸痛,CT顯示色椎增生,椎間孔變狹窄,頸椎有不同程度錯位,椎動脈有受壓現象。

症狀

腦供血不足的早期症狀
腦供血不足腦供血不足
1.運動神經功能失靈:這一類症狀最常見。由於腦供血不足使掌管人體運動功能的神經失靈,常見的症狀如突然嘴歪,流口涎,說話困難,吐字不清,失語或語不達意,吞咽困難,一側肢體無力或活動不靈,持物跌落,走路不穩或突然跌跤,有的出現肢體痙攣或跳動。
2.感覺功能障礙:由於腦供血不足而影響到腦部的分析區域,感覺器以及感覺神經纖維,常表現為面麻、舌麻、唇麻以及一側肢體發麻或異物感;有的入視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時性失明;不少人有突然眩暈感;有的肢體自發性疼痛;還有的突然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
3.精神意識異常:如總是想睡,整天昏昏沉沉地睡,不是過度疲勞所致,而是腦供血不足的先兆徵象。也有的人表現為失眠,有的人性格有些變化,如孤癖、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有的為多語急躁;有的可以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或智力衰退,甚至喪失了正常的判斷力,這些都與腦供血不足有關。腦供血不足的主要症狀

常見腦供血不足病人症狀

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失眠等。
①頭暈,特別是突感到眩暈。
②肢體麻木,突然感到一側臉部或手腳麻木,有的為舌麻、唇麻。
③暫時的吐字不清或講話不靈。
④肢無力或活動不靈。
⑤與平日不同的頭痛。
⑥突然原因不明的跌交或暈倒。
⑦短暫的意識喪失或個性和智力的突然變化。
⑧全身明顯乏力,肢體軟弱無力。
⑨噁心嘔吐或血壓波動。
⑩整天昏昏沉沉的欲睡--嗜睡狀態。
⑾一側或某一肢體不自主地抽動。
⑿突然但暫時出現的視物不清。

診斷

1、局灶性運動性癲癇

應與頸內動脈型TIA發作鑑別局灶性運動性癲癇多數為腦部器質性病變,年輕人多見,多為一側肢體或身體某部位的一系列重複抽搐動作大多見於一側口角眼瞼、手指或足趾,也可涉及一側面部或一個肢體的遠端。較嚴重的發作後發作部位可能遺留下暫時性受累肌肉的癱瘓即Todd麻痹局部抽搐偶然持續數小時數天,甚至數周則成持續性部分性癲癇。追問病史有癲癇發作病史,腦CT掃描或MRI可發現腦內病灶,腦電圖檢查有癲癇電波。抗癲癇藥可控制發作,可作鑑別而頸內動脈型TIA發作腦電圖檢查正常,發作持續時間小於24h。
2、內耳眩暈症

應和椎-基底動脈TIA鑑別,其共同點是均有眩暈,但TIA老年人多見內耳眩暈症多見於中、青年伴有耳鳴內耳眩暈症發作持續時間長可以達到數天之後逐漸緩解神經系統檢查沒有定位體徵尤其是沒有腦幹定位體徵給予甘露醇及對症治療有效
3、暈厥發作

暈厥發作多見於年輕女性,是指突然發生的短暫性意識喪失狀態。是暫時性的廣泛性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短暫性意識喪失常由軀體因素引起如低血糖、鹼中毒以及腦組織本身損傷所致,也可繼發於腦的血液循環障礙其臨床特點是急性起病、短暫性意識喪失。患者常在暈厥發作前約1min出現前驅症狀表現為全身不適感視力模糊耳鳴、噁心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無力,隨之很快發生暈厥暈厥發作時,隨意運動和感覺喪失有時呼吸暫停心律減慢甚至心臟停搏此時難以觸及橈動脈、頸動脈的搏動。

疾病病因

主要病因有:

(1)某些動脈血管腔狹窄或血管痙攣,通過的血流量減少,致使所供應的腦區發生供血不足;

(2)血流動力學障礙,當血壓降低,心臟搏出量減少時腦組織供血不足;

(3)某些原因造成的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緩慢及血液成分的改變,也可發生及供血不足;

(4)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即動脈搏粥樣硬化的板塊脫落,在血流中形成微栓子,隨血流到小動脈而堵塞血管,則會出現腦局部供血不足。

臨床表現

腦供血不足是指各種原因導致大腦出現慢性的廣泛的供血不足,引發腦部缺血缺氧而出現一系列部功能障礙臨床表現的疾病。而腦供血不足臨床表現為以下幾點:

1>運動神經功能失靈這一類先兆徵象最常見。由於腦供血不足使掌管人體運動功能的神經失靈,常見的表現如突然嘴歪,流口涎,說話困難,吐字不清,失語或語不達意,吞咽困難,一側肢體無力或活動不靈,持物跌落,走路不穩或突然跌跤,有的出現肢體痙攣或跳動

2>感覺功能障礙由於腦供血不足而影響到腦部的分析區域,感覺器以及感覺神經纖維,常表現為面麻、舌麻、唇麻以及一側肢體發麻或異物感;有的入視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時性失明;不少人有突然眩暈感;有的肢體自發性疼痛;還有的突然出現耳鳴力減退等。

3>精神意識異常如總是想睡,整天昏昏沉沉地睡,不是過度疲勞所致,而是腦供血不足的先兆徵象。也有的人表現為失眠,有的人性格有些變化,如孤癖、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有的為多語急躁;有的可以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或智力衰退,甚至喪失了正常的判斷力,這些都與腦供血不足有關。

疾病警惕

中老年人的“隱形殺手”。

腦供血不足腦供血不足

您是否注意到,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經常反覆出現頭暈、頭昏重、頭痛的症狀,並且還有心煩,耳鳴,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如:新近發生的事卻記不住)等情況發生,這些都是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結果。

慢性腦供血不足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醫學家提出來的,是指各種原因導致大腦出現慢性的廣泛的供血不足,引發腦部缺血缺氧而出現一系列腦部功能障礙臨床表現的疾病。慢性腦供血不足發病率高,據統計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腦供血不足,屬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國內、外醫學家經大量研究還發現,在“老年痴呆症”和“腦梗死”的發病前期都曾長期有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存在。如果對慢性腦供血不足不及時進行治療,那么還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症”和“腦梗死”的發生。因此,慢性腦供血不足被稱作是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

腦供血不足:是指各種原因導致大腦出現慢性的廣泛的供血不足,引發腦部缺血缺氧而出現一系列腦部功能障礙臨床表現的疾病。

疾病影響

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大,其主要發病基礎是腦動脈硬化,正常成年人的平均腦血流為每分鐘100克腦組織40-60毫升,同時大腦對血液供應不足非常敏感,當血液供應降到正常值的75%-85%時人就會產生判斷錯誤和意識障礙,降到正常值的51%-65%時即可出現昏迷。

腦供血不足腦供血不足

腦循環停止幾秒鐘就會導致喪失知覺,幾分鐘即可造成不可逆性的神經元損傷。因此,保持連續不斷的充足穩定的血液供應對維持大腦的正常功能非常的重要。

生活中經常可以發現有些中老年朋友經常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失眠、凡事都打不起精神來,可是到醫院進行儀器檢查(如CT、MRI)和神經體徵檢查卻都沒有發現異常。

國際醫學界最新的研究發現,引起上述症狀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大腦長期的、慢性的腦供血不足,醫學家把這種疾病命名為:慢性腦供血不足(CCCI)。

慢性腦供血不足(CCCI)--由於大腦慢性的、長期的、均勻的血液供應減少而引起的以頭暈、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為主要症狀的疾病。

醫學家研究還發現,引起慢性腦供血不足(CCCI)的實質是腦動脈硬化症,而一般來說,人到40歲以後腦動脈硬化就開始發生了。

因此,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朋友當中,慢性腦供血不足(CCCI)的現象很常見,同時醫學家對慢性腦供血不足(CCCI)進一步研究表明:如果對慢性腦供血不足(CCCI)不加以重視的話,其逐漸發展極易導致老年痴呆症和腦中風的發生。

治療方法

1.首先去除危險因素

如治療高血壓、戒菸、禁止過度飲酒

2.抗血小板藥物

首選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藥物,可以有效地阻止,血小板凝聚成塊,對血液循環有好處,有利於腦部的血液供應。

3.抗凝血藥物

抗凝血藥物和抗血小板藥物的作用相同,都可以使血液暢通,增加腦部血液供應,降低腦缺血的發作。

4.手術治療

頸動脈有嚴重狹窄(超過70%),可採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頸動脈支架成形狀。

5.權威腦供血不足治療方法—腦通疏絡寧栓療法
傳統醫學認為,人的生命由氣、血構成。經絡是全身體各部位的通路。“氣傷則痛,血傷則腫”,所以在臨床上,中醫非常重視通過刺激穴位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而治病。中醫理論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經中國歷代名醫幾千年研究與實踐證明:人體存在各種經絡,受風、寒、濕、熱及碰、撞打、砸而不通,則血、氣不活,故病變生,各種功法、藥物、針灸治病都是以疏通經絡為根本的不同方式。
“腦通疏絡寧栓療法”治療系統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結合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綜合套用中醫理論、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技術、信息與感測器技術等,而研發出具有中醫特色的療法。使療效達到客觀化、標準化水平,且無副作用,腦通疏絡寧栓療法治療腦血栓、腦梗塞、腦供血不足取得了顯著療效,治療有效率達93.8%,充分反映了現代中醫治療——“腦通疏絡寧栓療法”的優越性。
不僅如此,憑藉出色的臨床治療效果,腦通疏絡寧栓療法在2012年舉辦的全國中醫疑難病學術報告會議上受到了廣大專家學者的一致讚揚。被認為是目前治療腦供血不足最佳治療方法。

日常鍛鍊

行走鍛鍊:體態、呼吸、意念:行走時腳跟先落地,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呼吸時採用體呼吸,即吸氣時,意想宇宙中真氣通過全身的毛細孔吸入體內,呼氣時,意想全身的病氣,濁氣,疲勞之氣通過全身的毛細血管射出去,射透天邊,呼吸要與走路的速度相結合,不宜快行。

功效:練出自然換氣的功能,腳跟先落地,可以調動腎經,故有強腎固本的作用。

跑步鍛鍊:體態:慢跑,呼吸、意念:體呼吸,即吸氣時,意想宇宙中真氣通過全身的毛細孔吸入體內,呼氣時,意想全身的病氣,濁氣,疲勞之氣通過全身的毛細血管射出去,呼吸要與跑步的速度相結合,不宜太快。

飲食療法

睡前一杯水腦動脈硬化是老年人的常見病,這裡主要介紹腦動脈硬化引起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家庭調養。

腦供血不足腦供血不足

1、食用大蒜:大蒜有降血脂、降血壓、健腦功能,因大蒜中所含有的大蒜素與維生素B1合成“蒜胺”,而“蒜胺”的作用比維生素B1的作用強2-4倍,所以在有足夠的葡萄糖維生素B1的情況下,食用大蒜,可促進葡萄糖轉化為更多的能量供應大腦所需,緩解腦供血不足的症狀。南方人若畏生大蒜辣,可將生蒜沾醋吃。

2、葛根粉或葛根粉粥:將葛根磨粉曬乾,每晨起取乾粉50克,煮成羹,代早餐食用。或用葛根150克與粳米50克煮成粥食用,脾胃虛寒者忌食。均可以降低血壓,緩解動脈血管硬化。

3、吃松葉:採集嫩松葉生吃,每日吃10--20克,或將松葉陰乾,每次用10克開水泡代茶飲,堅持半年以上。新近研究發現,松葉含類黃酮,是一種強抗氧化劑,能抑制血小板凝聚,減少脂質過氧化反應,減少平滑肌細胞的增生,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

4、補充葉酸:富含葉酸的食物有葉類蔬菜、大豆橙汁。每天吃500克綠葉蔬菜或喝一杯(400ml)豆漿或飲一杯橙汁,就可以攝取足夠的葉酸。

5、吃香蕉:香蕉含有豐富的鉀,鉀具有抗動脈硬化、降血壓、保護心臟的作用。每天吃3支香蕉,能抗腦動脈硬化。10

注意事項:早睡早起;適當鍛鍊,如快走等;一定要吃早餐,吃飯清淡為好,不要油膩辛辣。建議腦供血不足者飲食上要遠三白(糖、鹽、豬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

從營養價值看,四條腿(、牛、羊)不如兩條腿(、鴨),兩條腿不如一條腿(蘑菇),一條腿不如沒有腿(魚)。經常吃海帶、河魚,魚油可減低腦細胞死亡速度。

顫抖法:

腦供血不足腦供血不足

體態、動作、意念:兩腳踏地與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兩腿微曲,全身松立,眉心舒展,面帶微笑,全身做有規律的上下顫抖。顫抖一陣以後,身體松立,意想全身的病氣、濁氣、疲勞之氣順著已經通暢的經絡排入地下,排一陣病氣之後,放棄排病氣的意念,意守下丹田靜養一會兒,內視真氣再體內運行的情況,最後深呼吸三次,將氣沉入下丹田做為收功,此功可以隨時隨地練,不受場地限制。

呼吸:自然呼吸。功效:排病氣;主治神經衰弱、頭暈、頭脹,習練之後有一種形象高大的感覺,頭腦清醒。尤其適合腦力勞動者習練;是一種全身性的調理,練後周身輕鬆。

以音助氣立掌法:體態、呼吸兩臂向下伸直,指尖向上抬起,掌根下按,呼氣時發出鼻音,同時放鬆兩臂、兩手,以音催氣,沿兩臂下行,體會手心感覺。也可將兩手立掌向前推出,兩臂平舉。

功效:疏通兩臂經絡,幫助發放外氣,用勞宮發出的氣為熱氣,對治療寒症效果較好;可治療兩臂上及與手三陰手三陽有關的臟腑疾病。

預防疾病

夏日炎熱,高溫燥熱,是許多疾病的高發季節,也是胖人最難捱的季節。胖人在夏天要特別注意降低心腦血管周期性缺血程度。因為胖人的血管壁上沉積著大量脂肪,血液中也有大量脂質斑塊,容易使動脈形成粥樣硬化,加劇血管堵塞,影響體內血循環速度,減緩新陳代謝,增加心臟負擔,使心腦血管供氧能力下降。專家建議胖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八分飽。改變飲食習慣,以吃七八成飽為宜,可以降低一天的周期性心腦血管缺血程度。建議早上喝500毫升牛奶,吃100克麵食、1個雞蛋和100克牛肉或羊肉雞肉魚肉;午餐吃300克蔬菜、200克主食,午睡後吃150克水果;晚餐吃200克蔬菜、100克豆製品。這些飲食量大抵是成人食量的七八成,這樣的飲食結構會有效降低人的周期性心腦血管缺血。

2.睡眠好。睡覺前可聽些輕音樂、洗個涼水澡、喝袋冷優酪乳,這些都有利於儘快入睡。午睡對胖人很重要,應該堅持“天塌下來我也要先午睡”的做法。

3.心平靜。少想心事,減少思慮,以免心火氣盛,誘發心腦疾病。夏日心火旺盛,中醫養生專家建議肥胖者減少思慮,尤其是涉及眾多人際關係的煩心事,以免心火氣盛,誘發心腦血管疾病。胖人一天至少洗兩次澡,一來保證皮膚健康,二可帶來好心情。

4.運動強度小。適量運動是防治肥胖的最佳途徑,它可以減少脂肪蓄積量,使致病性血脂降低。

倒立可減少腦供血不足的發生

大腦的所有營養來源於血液,血管中的血液是保證大腦營養供應的唯一渠道。大腦一旦供血不足,就會疲勞,產生記憶力下降,應變能力差,鑽研能力低,影響智力開發。而倒立會使更多的血液排除地心吸力,流經腦部.充分改善了大腦的供血量,及時補充了大腦所需的營養和氧氣,促進了大腦的健全發育和腦細胞的新陳代謝;以保證智力開發的需要。大自然的法則:胎兒在母體內的倒立發育造成人智商高於一切動物!同時,倒立能鍛鍊腦血管的抗壓能力,並使血管起到擴張和疏通作用,保持血管更加柔韌而富有彈性。可減少腦血管病變的可能性,防止腦梗塞及腦溢血的產生。

腦供血不足的預防調理

首先,應加強體育鍛鍊,運動是增強全身血液循環、改善腦供血不足的有效方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其次,可採用中醫藥治療,中醫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辯證為腎虛、血瘀、痰濕等證型,而採用不同的中藥進行調理,可收到滿意療效。另外,服用脈通、銀杏葉片、養血清腦顆粒等藥,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如果仍不能使腦供血不足的症狀得到改善,一定要到醫院找專科醫生進行調治。
其次,很多高血脂症是"吃"出來的,因此有針對性地"吃",高血脂也有希望降下來。當血脂增高處於初級階段時,也就是說還沒有發現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時,特別是年輕人和絕經期的婦女,完全可以用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調理調節血脂,如控制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攝取,多吃粗糧、蔬菜和水果,戒菸限酒,堅持運動。
(1)減少脂肪的攝入量。少吃動物性脂肪,如豬油、肥豬肉、黃油、肥羊、肥牛、肥鴨、肥鵝等。這類食物飽和脂肪酸過多,脂肪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增加血液的黏稠度,飽和脂肪酸能夠促進膽固醇吸收和肝臟膽固醇的合成,使血清膽固醇水平升高。如攝入過多,可使甘油三酯升高,加速血液凝固,促進血栓形成。
(2)限制膽固醇的攝入量。忌食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蛋黃、魚子、魷魚等。

腦供血不足的預防

1.及時治療:主要是改善腦血液循環,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擴血管藥物和銀杏葉製劑等。
2.早期預防:對腦供血不足的防治重點在腦血管方面,尤其是血脂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要對症處理。
3.合理飲食:平時多吃新鮮蔬菜如洋蔥、西紅柿等、水果、魚、黑木耳、少量醋、乾紅葡萄酒等,可以起抗氧化作用,延緩腦動脈硬化的發生。
4.適當的戶外活動:如快走、慢跑、散步等,每次30-40分鐘,每周至少5天,或者打打太極拳、垂釣、登山等。
5.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用腦:平時看看電視、報紙;做些手工勞作或家務事;也可以參加一些文體活動,如唱歌、跳舞、書法、打球等,陶冶性情,增強腦的思維活動;避免情緒激動和過度疲勞。

防治慢性腦供血不足

首先,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戒菸、限酒、低鹽低脂飲食、注意減肥。

其次,要加強體育鍛鍊,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極拳等。運動是增強全身血液循環、改善腦供血不足的有效方法。

第三,要積極治療血脂代謝紊亂、控制糖尿病、治療高血壓。

護理

腦供血不足日常注意事項

早睡早起;適當鍛鍊,如快走等;一定要吃早餐,吃飯清淡為好,不要油膩辛辣。建議腦供血不足者飲食上要遠三白(糖、鹽、豬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從營養價值看,四條腿(豬、牛、羊)不如兩條腿(雞、鴨),兩條腿不如一條腿(蘑菇),一條腿不如沒有腿(魚)。經常吃海帶、河魚,魚油可減低腦細胞死亡速度。
行走鍛鍊:體態、呼吸、意念:行走時腳跟先落地,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呼吸時採用體呼吸,即吸氣時,意想宇宙中真氣通過全身的毛細孔吸入體內,呼氣時,意想全身的病氣,濁氣,疲勞之氣通過全身的毛細血管射出去,射透天邊,呼吸要與走路的速度相結合,不宜快行。功效:練出自然換氣的功能,腳跟先落地,可以調動腎經,故有強腎固本的作用。
跑步鍛鍊:體態:慢跑,呼吸、意念:體呼吸,即吸氣時,意想宇宙中真氣通過全身的毛細孔吸入體內,呼氣時,意想全身的病氣,濁氣,疲勞之氣通過全身的毛細血管射出去,射透天邊,呼吸要與跑步的速度相結合,不宜太快。

腦供血不足患者的護理

調整危險因素
(1)高血壓:應服用降壓藥,使血壓維持正常範圍,減輕體重,多活動,積極鍛鍊身體。(2)禁止吸菸:吸菸能增加高血壓患者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濃度,增加血小板聚集率、增加紅細胞積壓,使血粘度增高。
調整飲食
(1)減肥。(2)避免酗酒(禁酒),因飲酒可以導致高血壓,升高甘油三脂含量,導致反跳性血小板增多症。(3)降低膽固醇(降血脂)。(4)控制食鹽攝入量(每日6克以下,已患高血壓則控制在3克左右)。即用鹽量為正常飲食中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5)控制血糖。因糖尿病可促進提前發生腦動脈硬化,忌食糖及含糖較多的糕點、水果、罐頭等。
患者飲食以食用豆類、豆製品、植物油、粗糧、蔬菜、水果為主,適量進食瘦肉、牛奶合理飲食。平時多吃新鮮蔬菜,如洋蔥、西紅柿等、水果、魚、黑木耳、少量醋、乾紅葡萄酒等,可以起抗氧化作用,延緩腦動脈硬化的發生。
適當的戶外活動。如快走、慢跑、散步等,每次30-40分鐘,每周至少5次,或者打打太極拳、垂釣、登山等。
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用腦。平時看看電視、報紙;做些手工勞作或家務事;也可以參加一些文體活動,如唱歌、跳健身舞、書法、打球等,陶冶性情,增強腦的思維活動;避免情緒激動和過度疲勞;多活動身體,加強體育鍛鍊。

腦供血不足患者的家庭調理

1、食用大蒜:大蒜有降血脂、降血壓、健腦功能,因大蒜中所含有的大蒜素與維生素B1合成"蒜胺",而"蒜胺"的作用比維生素B1的作用強2-4倍,所以在有足夠的葡萄糖和維生素B1的情況下,食用大蒜,可促進葡萄糖轉化為更多的能量供應大腦所需,緩解腦供血不足的症狀。南方人若畏生大蒜辣,可將生蒜沾醋吃。
2、葛根粉或葛根粉粥:將葛根磨粉曬乾,每晨起取乾粉50克,煮成羹,代早餐食用。或用葛根150克與粳米50克煮成粥食用,脾胃虛寒者忌食。均可以降低血壓,緩解動脈血管硬化。
3、吃松葉:採集嫩松葉生吃,每日吃10--20克,或將松葉陰乾,每次用10克開水泡代茶飲,堅持半年以上。新近研究發現,松葉含類黃酮,是一種強抗氧化劑,能抑制血小板凝聚,減少脂質過氧化反應,減少平滑肌細胞的增生,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
4、補充葉酸:富含葉酸的食物有葉類蔬菜、大豆和橙汁。每天吃500克綠葉蔬菜或喝一杯(400ml)豆漿或飲一杯橙汁,就可以攝取足夠的葉酸。
5、吃香蕉:香蕉含有豐富的鉀,鉀具有抗動脈硬化、降血壓、保護心臟的作用。每天吃3支香蕉,能抗腦動脈硬化。
注意事項:早睡早起;適當鍛鍊,如快走等;一定要吃早餐,吃飯清淡為好,不要油膩辛辣。建議腦供血不足者飲食上要遠三白(糖、鹽、豬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
從營養價值看,四條腿(豬、牛、羊)不如兩條腿(雞、鴨),兩條腿不如一條腿(蘑菇),一條腿不如沒有腿(魚)。經常吃海帶、河魚,魚油可減低腦細胞死亡速度。

腦供血不足患者的飲食原則
腦供血不足腦供血不足
1.腦血管供血不足的飲食儘量要清淡,若一下子不習慣那么晚餐吃的清淡些,晚飯不要過飽,過遲,這樣晚上睡覺是血液不會過濃。
2.假如你有吸菸或飲酒的愛好,那么就應該節制了。
3.少吃糖份高,或者油糖成分都高的食物。
4.少吃葷菜,想一些脂肪高的肥肉,動物的內臟都要控制了。
5.儘量多吃蔬菜,粗糧,燒菜時少放油,多吃玉米,海帶,紫菜,黑木耳,芹菜等一些有著血管清道夫的素菜。
6.多吃里蘿蔔,綠豆芽,韭菜,冬瓜等一些降脂的菜。
7.多吃豆類食品它們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另:少吃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黃等。

中醫療法

中醫論眩暈之病機,一般因風、火、虛、痰、瘀而大腦這個精明之府失養而致;根據你敘述中醫應辨為肝胃不和,風痰上擾所致,方應選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治療。
中藥偏方

藥物:半夏10克、白朮30克、天麻10克、雲苓30克、葛根12克、川芎6克、桂枝10克、炒白芍12克、甘草6克、蟬衣6克、雞血藤30克、生龍牡各15克、熟地15克、天冬12克、大雲18克。

此方意在健脾化痰,補腎填精,養腦通絡,故而達到眩暈自定之目的。藥水煎服,一日一劑,連服一周可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