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性尿崩

腎性尿崩

尿崩症是指大量稀釋性體液從體內排出,這種過量攝水和低滲性多尿的狀態,可能是由於正常的生理刺激不能引起抗利尿激素(ADH)釋放所致(中樞性或神經性),或腎臟對抗利尿激素不起反應即腎性尿崩症。

概述

腎性尿崩是指後者。即在血漿ADH正常或增高的情況下,腎臟不能濃縮尿液而持續排出稀釋尿的病理狀態。

病因

1.原發性先天性和家族性。

2.繼發性

(1)多種慢性腎病(多囊腎、髓質囊性病、慢性間質性疾病、嚴重腎功能衰竭)。

(2)阻塞性尿路病,梗阻被解除後。

(3)單側腎動脈狹窄。

(4)腎移植術後。

(5)急性腎小管壞死。

(6)低鉀(包括原發性醛固酮症)。

(7)慢性高鈣血症(包括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8)藥物(鋰、甲氧氟烷、地美環素、秋裂胺、兩性黴素B、慶大黴素等)。

(9)全身性疾病(多發性骨髓瘤、澱粉樣變、乾燥綜合徵等)。

診斷

臨床表現

1.發病情況遺傳性者90%發生於男性,伴性顯性遺傳,多為完全表現型,病情較重。女性較少,女性傳遞一般無症狀。多為不完全表現型,病情較輕。多於出生後不久即發病,但也可推遲至10歲才出現症狀的。

2.症狀

(1)多飲、煩渴。

(2)多尿、持續性低滲尿。

(3)智力及生長發育障礙等。

(4)新生兒常因脫水而出現高熱、驚厥,隨年齡增加症狀可逐漸減輕。

(5)多尿可發生膀胱膨脹及。腎盂積水。

實驗室檢查

1.尿比重:尿比重降低(1.001~1.005)、尿滲透壓多在50~180mmol/L

2.血液化驗

(1)因血液濃縮,血紅蛋白及血細胞比容升高。

(2)血鈉、血氯升高。

診斷試驗

1.高滲鹽水試驗無反應。

2.血管升壓素試驗無反應(不完全表現型者可有部分反應)。

當血漿滲透壓為280mmol/L時,血漿精氨酸升壓素顯著增高,一般不做禁水試驗,因可增加失水危險。

診斷要點

1.典型病例

(1)根據臨床表現。

(2)實驗室檢查。

(3)陽性家族史,一般即可診斷。

2.非典型病例

(1)幼JEan反覆出現失水、煩渴、嘔吐。

(2)發熱、抽搐及發育障礙。

(3)尤其在失水的情況下,尿仍呈低張性尿,對確診有一定價值。

治療原則

1.主要是對症治療補足水分,維持水平衡,減少糖、鹽等溶質的攝入。

2.氫氯噻嗪可影響遠端腎小管產生負鈉平衡,刺激近端小管對鈉的重吸收,增加對水分的吸收,可給予氫氯噻嗪25~50mg,每日3次,可減少尿量約50%。

3.吲哚美辛減少腎臟血流量及對抗前列腺素抑制cAMP的作用,與氫氯噻嗪並用效果更好,常用25mg,每日3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