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癰

病名。癰疽之發於腋部者。出《外科正宗》卷四。亦名掖癰、夾肢癰、挾癰、夾癰。其病多因肝脾兩經結熱,氣滯血凝所致。症見初起皮色不變,漫腫無頭,日久方疼,乃生寒熱;或初起患處即紅腫熱痛,身發寒熱。治療初宜服柴胡清肝湯,外敷沖和膏;若膿成可服透膿散加銀花、桔梗、甘草,並切開引流。余治療可參見外癰、潰瘍條。

簡介

指癰之發於腋窩內者,又稱「夾肢癰」,屬陽證。多因肝脾血熱或心與心包兩經風熱所致。其症初起突然紅腫疼痛,腫處堅硬難消,伴有寒熱,如已變軟則已成膿。

備註

如初起皮色不變,漫腫堅硬,腫勢緩慢,疼痛較輕,僅有微紅,很久才化膿潰破的,稱為「腋疽」,又叫「米疽」,屬陰症。多因肝脾二經氣滯血郁所致。

腋癰是指生在腋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又名“夾肢癰”。其特點是腋下腫脹熱痛,皮色不變,伴惡寒發熱,上肢活動不利。相當於西醫的腋下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疾病科屬

外科

疾病概述

腋癰是生於腋窩內的急生化膿性疾病,又名夾肢癰,俗名夾癰。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腋下淋巴結炎。

診斷要點

1、發病前多有同則上肢皮膚皸裂、破損或瘡瘍等病史。
2、癰發於腋窩內,初起多局部暴腫,皮色不變,灼熱疼痛,同側上肢活動不利,多伴惡寒發熱,納呆等症狀。約經10~14天,腫塊成膿,皮色轉紅,按之波動。潰後一般膿出稠厚,腫消痛止,容易收斂。
3、本病需與腋疽相鑑別。腋疽初起結塊,推之可動,疼痛不甚,化膿時間約需3個月,潰後膿水稀薄,並夾有敗絮狀物質,收口緩慢,無明顯全身症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白細胞正常,淋巴細胞增高,血沉增高。小兒患者可因接種卡介苗引起。

辨證分析

1、本病多由上肢皮膚破損染毒,或有瘡瘍等感染病灶,毒邪循經流竄,結於腋窩所致;或因肝脾血熱,兼忿怒氣鬱,化火蘊結而成。其特點是發病之初即腋窩暴腫,上肢活動不利,膿成易潰,因瘡口位置偏高,易引起袋膿。
2、本病總為火毒為患。挾風者,風火相乘,腫勢急暴,惡寒發熱,初期多見;肝脾鬱火上乘,則癰紅腫熱痛,痛引脅肋,釀膿期多見。治療以清肝解郁,消腫化毒為主。

辨證論治

風火熱毒證

證見 :腋窩內結塊,腫起急暴,堅硬灼熱疼痛,皮色不變,同側上肢活動不利。身伴寒熱,催呆,口乾。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滑數。

治法 :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方藥 :

1、主方:仙方活命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處方:金銀花12克,連翹9克,防風9克,天花粉9克,當歸尾6克,浙貝母9克,甘草6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白芷6克,野菊花12克,牛蒡子9克。水煎服,每日1劑。釀膿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上肢不利者,加桑枝15克、薑黃9克、木瓜12克。
2、中成藥銀翹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參照“頸癰”單方驗方。

肝脾鬱火證

證見 :腋窩內結塊腫起,皮色轉紅,焮熱疼痛,痛引脅肋,上肢活動不利。身發熱,口苦咽乾,納呆。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 :清肝解郁,化毒消腫。

方經:

1、主方:柴胡清肝湯(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處方:柴胡9克,黃芩9克,生山梔9克,連翹12克,赤芍9克,牛蒡子9克,生甘草6克,蒲公英30克,金銀花12克,野菊花9克。水煎服,每日1劑。透膿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上肢不利、痛引脅肋者,加絲瓜絡12克、竹茹9克、桑枝15克。
2、中成藥四季青片,每次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參照“頸癰”單方驗方。外治法參照“一般癰”外治法。膿成切開引流,刀法宜循經直開,低位引流。瘡口將斂時宜外蓋棉墊,壓緊瘡口,可加速癒合。

其他療法

1、飲食療法參照一般癰飲食療法。
2、預防調護
(1) 止肢有皮膚皸裂,破損或感染病灶時宜積極治療,以免毒邪循經為患。
(2) 發病期間患肢宜限制活動,以減輕疼痛。
(3) 癰腫較大者,愈後宜加強患肢肩關節活動,以利舒展筋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