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庫孜薩來遺址

脫庫孜薩來遺址

脫庫孜薩來遺址位於巴楚縣城東北約60公里的吐木休克山口北,喀什噶爾河畔。面積1平方公里,包括古城、烽燧、佛教寺院和墓地等。它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古城遺蹟。

根據考古發掘情況來看,古城大致可分為內城、外城和大外城三個部分,城牆僅留殘垣。

內城由山腰繞到山頭,周長約756米;外城接內城續到山巔,長約1008米;大外城由外城環繞南山根,長約1668米。在山腰和山頂均可看出由土坯所砌的南北城門的城牆遺址,東側和北側尚存部分廟宇遺蹟。

本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和當地居民以及外國的探險家們曾多次在這裡挖掘出自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壁畫、塑像、木雕等各種佛教藝術品,發現了婆羅謎文、粟特文、龜茲文、佉盧文、漢文文書和大量的棉、麻、絲、毛織物、錢幣、陶器、銅器、農作物種子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和裝飾品。從這些出土文物可以看出這座古城當時的繁華。現在根據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印證,已初步確定,該城就是唐代史料所記載的“據史德城”。

因清代有樵夫在此拾得唐代“開元通寶”錢,所以當地漢族又把它稱作唐王城。同時,因人們見到有九座形似廟宇的遺址,維吾爾族民眾就把它稱作“脫庫孜薩來”,意為“九座宮殿”。這就是該遺址名稱的由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