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非叔和書

脈訣非叔和書

脈訣非叔和書出自《瀕湖脈學》是李時珍擷取《內經》、《脈經》等諸書精華,結合自己的經驗撰著而成。總為一卷,內容分兩部分,一是闡述了27種脈象的脈形特點,辨別方法及主治病證,二是引錄了其你李言聞闡述脈學理論的《四言舉要》。

作品正文

晦庵朱子曰∶古人察脈非一道,今世惟守寸關尺之法。所謂關者多不明,獨俗傳脈訣,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乃能直指高骨為關。然世之高醫,以其書贗,遂委棄而羞言之。(跋郭長陽書)
東陽柳貫曰∶王叔和撰脈經十卷,為醫家一經,今脈訣熟在人口,直謂叔和所作,不知叔和西晉時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之中世人偽托,以便習肄爾。朱子取其高骨為關之說,不知其正出脈經也。
廬陵謝縉翁曰∶今稱叔和脈訣,不知起於何時,宋熙寧初,校正脈經,尚未有此,除孔碩始言脈訣出而脈經隱,則脈訣乃熙寧以後人作耳。惟陳無擇三因方,言高陽生剽竊作歌訣,劉元賓從而和之,其說似深知脈經者,而又自著七表八里九道之名,則陳氏亦未嘗詳讀脈經矣。
河東王世相曰∶診候之法不易精也。軒岐微蘊,越人、叔和撰難經、脈經,猶未盡泄其奧,五代高陽生著脈訣,假叔和之名,語多 牾,辭語鄙俚,又被俗學妄注,世醫家傳戶誦,茫然無所下手,不過藉此
求食而已,於診視何益哉。
雲間錢溥曰∶晉太醫令王叔和著脈經,其言可守而不可變。及托叔和脈訣行,而醫經之理遂微。蓋叔和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醫道之日淺,未必不由此而誤之也。

創作背景

脈訣非叔和書出自《瀕湖脈學》是李時珍擷取《內經》、《脈經》等諸書精華,結合自己的經驗撰著而成。總為一卷,內容分兩部分,一是闡述了27種脈象的脈形特點,辨別方法及主治病證,二是引錄了其你李言聞闡述脈學理論的《四言舉要》。

作品影響

脈學在中醫學中是極受重視的。自晉代王叔和著《脈經》後,五代高陽生著成《脈訣》,以其通俗易懂、便於記誦而廣為傳播,但因其中謬誤也不少。李時珍繼承了正統的脈學,博採歷代各家之長,對經義大加發揮,如他指出,切脈獨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臟之氣,而不是切按五臟六腑經脈之體,闡發透闢。他在《脈經》24脈的基礎上,又增述了3種脈,使中醫脈象增至27種,即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他用朗朗上口、易於記誦的七言詩句寫成“體狀詩”,對每一種脈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說浮脈“浮脈唯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命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短短四句把浮脈的脈位、脈象、臨床意義表述得很清晰。他還用“相類詩”、“主病詩”,把同一類的各種脈加以歸納,對其在診斷病證方面的意圖加以闡發。這就是《瀕湖脈學》的全部內容,雖然篇幅不多,但在中醫脈學發展史上卻有重要地位,已經成為學習脈學的必讀著作。

作品評價

作者從醫藥兩大方面論述了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對我國醫藥學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貫獻。在藥學方面,認為李時珍確立了綱目體系,樹立了本草規範;擴充了本草內容,增加了藥物品種;辯證了本草疑誤。在醫學方面,創立了“腦為元神之府”,“腎間命門”、“鼻為命門之竅”等學說;闡明了奇經理論;發展了脈學診斷和革新了醫療技術。

瀕湖脈學簡介

脈學著作。一卷。明·李時珍撰於1564年。李時珍鑒於高陽生《脈訣》可商之處頗多,遂擷取諸家脈學精華,參以個人心得並臨床經驗撰成此書。書分兩部分,前一部分論述浮、沉、遲、數、滑、澀、實等27脈,作者以鮮明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分析各種脈象,其中同類異脈脈的鑑別點和各種脈象的主病,均編成歌訣,便於讀者習誦;後一部分系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根據宋·崔嘉彥所撰《脈訣》加以刪補而成者,比較全面地敘述有關脈學的多種問題。由於歷史的局限,書中還存在以脈參合八卦等類敘述,則不免牽強。但以全書而言,論脈簡要,易學易用,故流傳甚廣。現存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並附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和《脈訣考證》,有助於對脈學的全面理解。

作者簡介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公元歷1518年(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公元1593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
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民眾學習。
李時珍38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在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中國明朝時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