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俞

胰俞的稱謂胰俞作為胰腺的腧穴名稱,最早出現在1974年上海中醫學院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針灸學》一書中。2004年由齊強主編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實用六解穴位辭典》,把胰俞作為腧穴名稱收錄,定位在足太陽膀胱經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腎陰不足,腎主收藏的功能就減弱,所以會小便頻繁;水谷稍微不能吸收,都隨小便排出,所以小便顏色混濁;五臟與五色相配,腎臟與黑相合,臉色發黑是腎臟本髒色的顯現,有此現象,說明疾病發展的程度已經很深了。

基本內容

2004年由齊強主編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實用六解穴位辭典》,把胰俞作為腧穴名稱收錄,定位在足太陽膀胱經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尿頻尿量多,而且尿的顏色混濁,臉色開始發黑,口乾舌燥,常覺得腰膝酸軟,有時睡覺會出汗,有時心煩失眠。

腎陰是一身陰氣之本,一般病程久了才會發展到腎陰受損的地步。

腎陰不足,腎主收藏的功能就減弱,所以會小便頻繁;水谷稍微不能吸收,都隨小便排出,所以小便顏色混濁;五臟與五色相配,腎臟與黑相合,臉色發黑是腎臟本髒色的顯現,有此現象,說明疾病發展的程度已經很深了。

同時,腎虛會導致虛火上炎,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必然出現“心腎不交”的症狀,如腰膝酸軟、睡覺出汗、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表現。

這個時候除了選胰俞外,要把主要力量放在補。

腎陰上面,再取腎俞和太溪;同時降虛火,引火下趨,選太沖,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是取“實則瀉其子”的意思。

103治療下消,主要補養腎陰。晚上堅持刺激兩側太沖、太溪、腎俞和胰俞,3個月後,尿頻尿多、臉色發黑、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現象會逐漸消失。

操作方法:每天晚上9~11點的時候先用熱水泡腳,然後按揉兩側太沖穴,從太沖向腳趾方向邊揉邊推,每穴按揉3分鐘;接著按揉兩側太溪穴,每穴3分鐘;最後在兩側腎俞和胰俞上拔罐10分鐘,起罐之後,在穴位上按揉2分鐘。

五味禁忌:儘量少吃辣味和煎炸的食物,每天要限制糧食、油脂的攝入量,要多吃酸味食品,一定要少吃甜食,多吃雜糧、米、麥,配合蔬菜、豆類、瘦肉、雞蛋,忌濃茶和咖啡。

還要堅持服用六味地黃丸,堅持熬山藥粥。

一定要注意避免受外傷,因為消渴(糖尿病)患者傷口很不容易癒合。

在胰俞的穴位位置上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肩胛骨下角下兩指,脊柱旁3寸。僅供讀者參考!!

補:足太陽膀胱經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是胃脘下俞。3寸處應該是胰俞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