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爾,E.

胡塞爾,E.

胡塞爾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德國哲學家,20世紀現象學學派創始人。重要的著作有:《算術哲學》、《邏輯研究》、《第一哲學》等。

胡塞爾,E.

正文

胡塞爾,E.德國哲學家、20世紀現象學學派創始人。生於現屬捷克斯洛伐克普羅斯涅茲城,系猶太族後裔。他早先攻讀數學、物理,1881年獲博士學位,1883年起在維也納追隨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F.布倫塔諾(1838~1917)鑽研哲學,先後在德國哈雷、哥丁根和弗賴堡大學任教,1938年病逝於弗賴堡。胡塞爾的大量著作有些發表於生前,有些出版於死後,有些仍在整理編輯中。重要的著作有:《算術哲學》(1891)、《邏輯研究》(1900~1901)、《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1910)、《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1913)、《形式的和先驗的邏輯》(1929)、《笛卡爾沉思》(1950)、《歐洲科學的危機與先驗現象學》(1954)、《第一哲學》(1959)等。
胡塞爾哲學思想的發展可分為 3個時期:前現象學時期(1900年以前)、現象學前期(1901~1913)和現象學後期(1913年以後)。前兩個時期主要是批評19世紀各種經驗論的心理主義,發展布倫塔諾的意識意向性學說,建立了從個人特殊經驗向經驗的本質結構還原的"描述現象學"。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現象學方法,即通過直接、細微的內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經驗,從而獲得各種不同的具體經驗間的不變部分,即"現象"或"現象本質"。這一方法又被稱作本質還原法。胡塞爾倡導的早期現象學運動,主張在各人文學科內運用現象描述或本質還原法,從中獲取較直接、較真確的知識。胡塞爾試圖藉助描述現象學的懸置 (epoché )原則,將一切有關客觀與主觀事物實在性的問題都存而不論,並把一切存在判斷"加上括弧"排除於考慮之外。他以為這一哲學立場既可避免當時自然科學中的經驗論的"自然主義",又可避免當時德國"精神科學"中的歷史相對主義,從而在哲學研究中奠定具有普遍確定性的認識基礎。胡塞爾現象學的研究對象側重於意識本身,尤其是意向性活動或意向關係。意向關係既包括意向作用(noesis),又包括意向對象 (noema)。他認為,意向對象不是客觀實體,意向作用也不是經驗性活動,它們分別是聚結於意向關係體內的特定方面。他主要研究對象在意識中的顯現方式,即對象的"透視性形變"、顯現時的清晰度,以及意向關係體的統一化作用。胡塞爾後期現象學最終演變為更徹底的主觀先驗唯心主義。目標是使現象學還原深化為"純粹意識" 或 "純自我",以便使知識的"客觀性"或確定性建立在純主觀性的基礎上。經過這一還原,一切經驗性內容都將被排除,只留下"純粹意識"或"先驗意識",包括所謂先驗自我、意向作用和意向對象。他認為,先驗自我是意識和意向結構的最深核心,同時也是推動心理活動和引發知識結構的總根源。胡塞爾後期現象學所關注的中心課題是先驗意識的構成作用及主體在其特殊視界內經驗到的"生活世界"。他指出,從個人生活世界向人類共同世界的過渡,是通過所謂"主體間關係體"來完成的。胡塞爾因其在現象學中的先驗唯心主義與徹底主觀主義的立場、觀點,使他在現象學學派內部不斷受到批評。但他提出的一些分析方法,在20世紀初以來的西方哲學與人文科學中一直具有重要影響。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